【郁氏文化】人间最暖故乡情(文/郁斌生)
人间最暖故乡情
文/郁斌生
“坚牛牯您回来了”。这一特别亲切的乳名招呼声,把我带入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顿觉热泪盈眶,心中涌出万千感慨,只有回到心驰神往的故乡才能有这人世间最暖的问候。这故乡之情是如此的浓烈敦厚,给常年在外的游子一股满满的回到家的感觉,顿时身轻气爽,格外舒畅,比吃了蜜糖还甜,似三九寒冬的火炉更暖人。无论是长辈还是一起长大的同伴,以及既叫不出名字又分不清哪房哪家的后生小辈,这甜甜的一声招呼,把我带入到生于斯长于斯令人魂牵梦绕的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时此刻,这脍炙人口传诵了千年之经典古诗竟成了我今日回到故乡最贴切的真实感受,此情此景不但了却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而且体会到了回到家的感觉。这感觉是如此的令人心旷神怡又是如此的轻松美妙。故乡似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正徐徐的在我眼前展开,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是多么的亲切可爱。梦幻中出现无数次的场景正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或藏或掖难以抺去旧时的痕迹,似曾相识中又略带一丝陌生之感。这就是我美丽如画,令人神往的故乡。
美丽又可爱的故乡,坐落于安福县西乡洋溪镇店背村,穿境而过的安莲省道随山势环绕逶迤而来,应地理起伏呼啸而去。洋溪车站向南往西山庙乡村公路与向北洋溪至钱山上武功山旅游公路在此交叉成十字路口。由此十字路口北行400米左右的公路两旁整整齐齐的一栋挨着一栋,布满了三层四层之新式钢混结构之现代化小洋楼,它们像欢迎久别故乡的游子正列队迎候在这公路两旁。这鳞次栉比密密麻麻的新式小洋楼承托起洋溪新老两街的无隙缝接。这里似城非城,似乡非乡,既城亦乡,已无任何明显的城乡差别之感。整个店背村三,四两房约70户人家近300人口,郁氏族人团居于此公路两旁及纵深地带。这里交通方便,气候宜人。山前有金鸡石门关锁其北,后有玉屏天马耸立于南。武功湖荡漾于山环水绕之北。真正的山水相依,青山绿水之宜居之地。店背郁氏族人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就繁衍生息在这一片热土之上。
我正全神贯注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一声清脆的小车喇叭声在身后不远处响起,“吱“的一声,一辆流线型崭新小车停在我跟前,转身一看,从车窗伸出一张熟悉的面孔,那热情洋溢的招呼:老叔回来了,上来我刚好回家。盛情难却,以羡慕的眼光说了声谢谢,房侄说谢什么,他说现在家家户户奔小康了,买辆小车最平常不过,也是为了出门方便而已,这也是赶上了好时代。不但国强,而且民富。是啊,如今的店背人同全国人民一样,在为振兴乡村而尽责尽力,同时也共同富裕起来了。谈笑间就到了目的地弟弟家。
弟弟全丰身体不好,60刚出头已蛮显老态。整整一年未见,说不完的兄弟情,拉不尽的家常话,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回到家的兴奋劲还一直在涌动,俩兄弟又牵着小孩外面走动走动。出门左行不足百米即村边小溪,跨过当年友发公倡修的江背桥。桥下有水,叮叮咚咚,似乎唱着欢快的歌儿奔向远方。水浅有泡沫略显浑浊而失清澈,随口问弟弟:“前面岸下那几个小时候洗澡的水潭还有人洗澡吗?天早时还有人下小溪里挑水吃吗?”弟弟说:“现在整个店背村吃水是从老山里引山泉至松山里建有大蓄水池然后分管引至各家各户。这工程多亏了四房下屋里法安的崽叫耀根的在省政府工作,为解决家乡吃水问题拨款而建。有了自来水,各家各户都自建卫浴间,比城里人的生活也差不了多少。”是啊,吃水不忘引水人,店背人能吃上自来水,这可是人家耀根出了大力的。为故乡尽力,其功莫大焉。不但要口口相传,而且应谱记其人其事,永不相忘。
沿江背垅田间水泥路缓行,整个田陇一片翠绿,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昭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阵微风吹过,整个田垅泛起了层层绿波,似乎是在向人们点头致意。社下丶窑圳上还是旧时模样,尚能依稀可辨,而高屯,长坪这些大面积的旱土以及木桥边,土田丶树仔下这几垅田已然难觅昔日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商业街农贸市场和一排排的四五层的新式民居。宽广的马路四通八达,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
峰回路转又转回在店背族人团居之公路两旁。路两边时不时有房亲族人大声招呼,进来躲一下荫,进来吃碗茶去。一声高过一声,兄弟情叔伯义。这不但是乡里乡亲,而且还是同祖同宗,这房下兄弟堂上叔伯,一个比一个热情,一家比一家好客,进来歇一下,等下吃晚饭,甚至动手拖住不放手,晚上喝杯酒,难得见面,叙叙旧啊。盛情难却但饭点尚早,三步佇脚答话,五步回头招手,小侄孙耐不住大人们之间客套,一眨眼跑回家了。此时虽酷暑难当,满身汗流,但人与人之间家族之情感比伏天更热忱,无半点虚情假意,人人眉笑颜开,个个真情实意。这就是回到家的感觉,这故乡之情重如山深似海,永记心间。
庵仔前,一排土堆突兀高拱,几棵不大不小的香樟孤零零地佇在那里,似不知疲倦的哨兵日以继夜的守护着整个村庄的宁静。这里原本有一排又高又大的香樟树。据老辈人说,店背四角四余都有大樟树环绕着整个村庄,后因年代久远,这些大樟树有自然干枯的,有根基浅抗不了飓风而自己倒掉旳。也有或修路或建房砍伐的,总之大樟树是已没几棵了。树仔下前些年还看到有一棵大樟树,现在是幼儿园这个位置,大樟树如今也不见了踪影。值得庆幸的是,有几株不大不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长势喜人的树龄不长的新樟树正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在杂草间穿行至吉公祠,这里原有一排有三栋大祠堂,现在只有残垣断壁。最前面的绍贤公祠,前些年还是生产队仓库,后年久失修而倒塌。后面一幢是吉公祠,听说是解放后武功山林场借用,后拆矮而改成四周一圈平房,这些平房还住过人,后面还关过牛。而中间那栋祠堂最早倒塌,年纪大的可能看到过。三房有名叫八家汇仔里的祠堂,小时候还去那里玩过,估计现在也不存了。顶上有两幢祠堂,记忆中前一幢好像已经倒塌,后一幢因为有人住,应该还 好,只是来不及没去探个究竟。十年前集全村之力重修复公祠,崭新的复公祠古色古香,高大气派,现在是店背族人祭祀先祖,慎终追远之活动中心。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故乡的一切是那么的可亲可爱,令我留连往返。故乡,再见了,虽不常回家,但一定常相思,这里的叔伯房亲,我们身上流淌着同一祖先的热血,我们同宗同源,同根更同心。在这一片热上繁衍生息。谨遵祖训循家规,真诚的无私地相扶相帮,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路高歌。兴旺发达的故乡明天会更好。
END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