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入海口在哪?70%以上的淮河水通过长江入海
淮河古称淮水,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所谓四渎就是四条有独自入海通道的大河。而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自盱眙折向东北,然后经淮阴向东,在今响水县云梯关入海。然而现今的大部分淮河水却以汇入长江的方式进入大海,那么淮河的入海通道为何会经历剧烈变化呢?这还要从黄河的夺淮入海说起。
1128年,南宋的代理东京留守杜冲在面对南下的金军铁蹄时,竟然下令掘开黄河提防,妄图以水代兵。结果致使黄河“或决或塞,迁徙不定”,给黄淮地区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灾祸。1194年,黄河又在阳武决口,并一路侵夺了淮阴以下的淮河水路,自此黄河开始夺淮入海。黄河改道严重破坏了自成一体的淮河水系,并使淮河进入变化激烈的动荡期,主要表现如下:
1)发源于鲁南的淮河支流沂河、沭河、泗河的入淮通道均被泥沙阻塞,只得另寻他路。
2)淮河原有的入海通道被黄河淤塞抬高,从此淮河不能直接进入黄海,只得南下长江。
3)中国第四大淡水湖的洪泽湖在黄河夺淮入海后逐渐成型。
洪泽湖的所在地原为地壳断裂后形成的凹陷,在唐宋以前这里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湖泊。黄河夺淮入海后,淮河排水不畅,在盱眙以东积聚,将原有的大小湖泊和洼地连成一片。
1855年,即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的铜瓦厢决口,向东北夺大清河入海。而当时的清廷因为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以对黄河决口采取了“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自此,黄河入海口重新转向渤海,而原先穿越苏北进入黄海的黄河下游河道则逐渐枯萎干涸,成为了一道高出地面数米的分水岭。
现今淮河最主要的入海通道是南下长江入海。从洪泽湖的三河闸开始至高邮湖、邵伯湖,再进入芒稻河、廖家沟,而后汇入夹江,最后在扬州广陵区头桥镇附近的三江营与长江相会。淮河入江水道全长一百五十多公里,设计的泄洪能力为1.2万立方米每秒,可分泄淮河70%以上的洪水。此外,淮河还可借助以下通道入海:
1)苏北灌溉总渠,一条1952年5月竣工的大型人工河道。起自洪泽湖东侧的高良涧,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一百六十多公里,兼有排涝、泄洪、引水、航运和发电等多项功能。
2)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的淮河入海水道。2003年7月4日,淮河入海水道被紧急启用,以应对洪泽湖突然暴涨的水位,而此时距离淮河入海水道的主体工程完工仅仅过了六天。工程当年建成,当即为抗洪发挥关键作用,一次减灾效益就相当于收回工程投资的三分之二。
3)淮沭新河。淮沭新河沟通了淮河与新沂河、新沭河,是一条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通航的多功能人工河道。
综上所述,淮河及洪泽湖的入海水道形成了一河入江和四河入海的格局。所谓一河入江,指的是南下长江入海,每秒可分泄淮河水1.2万立方米。而四河入海中的四河是指淮沭新河、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淮安以东的废黄河。它们加在一起,每秒可分泄淮河水6270立方米。据此可以说,淮河70%以上的水量是通过长江入海的。
黄河的夺淮入海,扰乱了淮河下游水系,致使没了出路的滚滚河水在黄淮地区肆意横行,时刻威胁着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力整治淮河流域,如开挖排水沟渠、兴建水库等。现今洪泽湖的防洪标准已达到百年一遇,而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实施,以及淮河入江水道的不断优化完善,洪泽湖防洪标准将进一步提高到三百年一遇。时至今日,淮河早已消除了历史遗留的祸患,成为了一条利国利民的生命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