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以前,匈奴有个习惯让中原头疼,到秦始皇修长城后才纠正过来

先秦以前,没有长城,或者说长城不成系统,中原各国抵御匈奴等诸多游牧民族。多利用山川地势,没有有效的防御工事。

山川地势不是处处都有啊,这样一来,麻烦了。

特别是春秋时期,匈奴、狄人等游牧民族利用王室衰微,诸国征战,暂时顾不上他们的机会,居然跃马扬鞭,进入中原,散居于各国之间,危险到了什么程度。

就连东周首都洛邑周边也分布了众多狄人。

他们怎么生活呢。

以游牧狩猎为生,没有城邑,形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联盟的首领即所谓的国主,这些个国家居无定所,哪里有利益就往哪里走,因此在史书上被称之为“行国”。

行国,瞧瞧吧,走动的国家,家门口有这么个国家虎视眈眈的,那谁受得了。

特别是洛阳近郊的行国,就像寄生在王身上的微生物一样,成为周室最大的威胁。

为什么?

各国诸侯虽然不大把周王放在眼里,但碍于传统礼仪的影响,还是将之当成不可替代的天下共主,可行国就没那回事,他们唯利是图,又加之常年马背上的生活,使之战斗力惊人,见周室衰弱不堪,这么好欺负,自然就会时不时的捣捣乱,利则来,不利则散,等诸侯统兵救援时,他们又非常愉快的逃跑了,闹得你干着急没办法。

周王室没有办法,干脆打起利用他们的主意,结果呢,事情更麻烦了。

什么麻烦,东周历史上又一次差点灭国啊。

公元前636年,滑国(国都在今偃师市东南)亲附卫国,背叛他的盟国郑国,郑国大为不满。郑国派军队进入滑国,滑国叛卫归郑。但郑国军队离开后,滑国再次背叛郑国。郑国大怒,派郑公子士泄、堵俞弥率军伐滑。

当时是周襄王在位,一时没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居然派伯服、游孙伯出使郑国,为滑请命。郑文公怨恨周襄王偏袒滑、卫两国,把两个使者拘押起来。

周襄王大怒,生气怎么办,别的诸侯又不怎么听他的,只能打周边行国的主意,打算借狄人的人马伐郑。

这种很不讲究的做法让大臣富辰很看不下去,就进谏说:“周郑之间的争斗就好像是兄弟之间的争斗,我们自己处理就可以了,这时候如果邀请不守规矩的行国狄人伐郑,必然会产生祸乱。”

富辰说的很有道理,行国的威胁我们避都避不及,你怎么还跟他们套关系。

可周襄王呢,实在忍不下郑人这口气,认为从郑庄公开始,郑国人就欺负周室欺负得太狠了,非得教训教训不可,于是派颓叔、桃子找到狄君,邀请他出兵讨伐郑国。

狄国人很听话,很快占领了郑国边境的大城市栎地。施行了削地的惩罚,很是替周襄王出了口气,

所以周襄王很感激,为了长久得到狄人的帮助,打算跟狄国结个亲家,富辰又劝阻了,说:你认为狄国人立了大功,奖赏奖赏他也就成了,没必要给他们当女婿啊,俗话说的好,非我族类你,其心必异,狄人早有窥伺中原之意,如今再成了你老丈人,以后的事儿更管不了了,一定会发生祸乱的。

这么好的主意周襄王又没有听,成了史上第一个迎娶游牧民族——狄人的君主,立叔隗为王后。

当时呢,狄人的婚姻制度还是混乱的,为了族群的繁衍,儿子取父亲的小妾,弟弟娶哥哥的媳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叔隗打小在这种环境长大,什么中原的从一而终更是听都没听过,结婚时周襄王年纪很大,满足不了繁衍后代的需要,于是就很不地道的和年轻有为的王子带勾搭上了。

于是宫内宫外非常混乱,不好的名声闹得谁都知道。周襄王很生气的废了叔隗,驱逐了王子带。

于是王子带一路逃到狄国,狄君面前一通胡说八道,狄君听说女儿被废,他也不问个为什么,气的立刻举兵攻打周室。

人家就在他跟前,又是兵强马壮的,周襄王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没有办法,只能仓促的逃到郑国,幸亏郑文公不念旧恶,收留了他,否则,东周估计打他这儿就断线了。

狄人很轻松的进入洛阳,后来晋文公派兵勤王的时候,他们又很愉快的跑掉,所以强横如晋文公这样的霸主,也拿他没丝毫办法。

纵观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匈奴等游牧民族中原各国周边建行国的习惯一直没有改掉,那是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钻,害得中原各国应对不暇,很是头疼。

这种状况,也多亏对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长城,对整个草原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从那以后,匈奴等游牧民族还想在中原建立行国,就有点不是一般的困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