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边陲--重拾20世纪80年代“两山”作战》第二章1979年对越作战的一些隐情

第二章 1979年对越作战的一些隐情

现在很多关于对越作战的文章中,都说邓小平起了多大作用。当然,他是当时的军委副主席,但是对越作战是中央的集体决定,不是邓小平一个人说了算的。邓小平当时还必须口称英明领袖华主席。

陈云同志在当时起了很大作用。一九八○年中央一个内部文件,总结了这次战斗,内容如下:
  1、这次边境战争是建国后首次在没有毛泽东主席的情况下对外作战
  因为建国以来历次边境战争都是由毛泽东主席直接指挥的,边境战争关系军事、政治、外交斗争,十分复杂。所以,在没有毛主席的情况下,能不能经受考验,取得胜利,这是当时许多人顾虑的一个大问题。因此必须作好思想准备。同时,军队多年未打仗,还有多大战斗力,也是疑问。
  2、苏联的反应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当时“苏越互助同盟条约”刚生效,根据条约规定,打越南等于打苏联,另一方必须共同对敌开战。中央认为苏联的反映有四种可能:一是谩骂,二是威胁,三是小规模冲突,四是大规模边境战争或者入侵。

当时认为前两种反应是肯定有的,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但是大规模冲突和入侵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苏联如果要大规模入侵中国,从苏共政治局作出决议,到完成战争准备,需要半年时间,那时中国早已经撤军了。因为苏联不是为了越南而和中国发展战争,而是要完成对中国的包围,越南是其南下太平洋,和美国争霸的最重要的地区,对美国和中国都有抑制、威慑作用。
  但是,苏联对中国的战争意图不是十分清楚,必须观察一段时间,等它观察还没有得出结论,中国已经撤军了。所以,问题不是很大,但是要提高警惕,作好准备。

现在有些人说中国空军没有出动,是怕越南空军的米格-21,也有些人批评说中国宁愿战士多牺牲,也不敢用导弹和飞机。事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战争是和政治、外交结合的,不能单独地就战争谈战争。当时主要是防止战争升级,怕苏联有过激反应,所以连导弹也没有使用。

如果真的发生中苏冲突,不但惩罚越南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会陷入两头夹击的严重战争环境中。所以控制战争的规模和层次是完全有必要的。

中央这些人是久经考验的老革命家,难道没有你们这些网民有经验?
  3、陈云在对越作战中的贡献

陈云副总理在看报

陈云当时在军委没有任职,但他对越军队的部署情况、装备情况的了解,甚至比我军负责战役的指挥员还清楚。在战前中央的几次会议上,对于我军的部署和战役方案、战争进程提了很多建议。可以说,陈云在整个对越作战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可惜被淹没在历史当中。

邓小平没有直接管战役的情况,但是点将(许世友、杨得志)和战争的开始、结束主要是由他说了算的,战役的进程他是关注了的,但是没有具体的指示。
  4、苏联当时的反应
  战争开始后,苏联表示强烈谴责,并警告中国必须马上撤军。

到了开战第十天,苏联发表声明说中国如果现在撤军还来得及,否则将面临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在此情况下,中国不为所动,继续攻打谅山,促其从柬埔寨撤军。

可惜这个目的没有达到。所以后来只是单纯宣传战争英雄,对战争的意义宣传较少。

实际上,一些东南亚国家虽然口头抗议或者呼吁,心中还是乐见越南受到惩罚的。

当然,如果中国占领越南,也必将引起这些国家的恐慌,因为当时这些国家对中国也是很有戒心的。

与此同时,中国加紧对柬埔寨的援助。中美当时刚建交,关系挺热乎,大家收听“美国之音”已经是公开的了。当时美国广播说,中国最新援助柬埔寨的二十四辆坦克,柬埔寨不会使用,从而落入越军队之手。
  5、中苏边境情况
  战争开始以后,东北和内蒙中苏边界地区双方均高度紧张,进入戒备状态。双方都十分恐惧,都怕对方打进来。中国方面有些地区大事抢购商品,有些人叫喊“苏联打进来了!”,造成一些群众恐慌性地往内陆奔逃,使得苏联和蒙古方面也恐慌起来,以为中国在疏散人口,准备战争。苏联一方也造成闹哄哄的大疏散,拼命往后撤。中央批评了当地的党委和政府,提出不要“前方打胜仗,后方出洋相”。
  最后的结果,苏联没有遵守与越南的条约,边境连小规模冲突都没有发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