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喀斯特”之旅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它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和自然地理条件下发育形成的,常构成秀丽的风景亮点,其中有早已闻名于世的广西桂林山水、阳朔山水及贵州黄果树瀑布和云南石林等旅游胜地。随着旅游的发展,近10多年开发出许多新的旅游景点:广西有巴马长寿乡的水晶宫、百魔洞、交乐天坑及桂林漓江明珠——冠岩等景点;贵州有“最美旅游洞穴”之称的织金洞和梦中伊甸园——荔波喀斯特森林等;重庆南部武隆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串珠式天生桥和天坑;四川南部宜宾兴文是石海洞乡。
2007年,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联合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七个世界自然遗产。
溶沟与石芽是石灰岩表面分布的沟槽和沟间突起,沟槽称溶沟,沟间突起称石芽。溶沟与石牙是含腐蚀性二氧化碳水沿石灰岩斜面上的裂隙流动溶蚀、冲蚀而成的。溶沟宽10厘米至2米,深数厘米至3米。溶沟与石芽常在石灰岩的斜坡上出露,有的埋在地下被风化残积土覆盖。
石林是耸立在沟间形体高大柱状石灰岩体,形成在垂直裂隙发育的厚层石灰岩中。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下水对垂直裂隙不断溶蚀,逐渐把垂直裂隙溶蚀拓宽成深沟,沟间保留了巨大的柱形岩体。石柱山体坡壁陡直,相对高度一般10~20米,最高的可达40~50米,远处望去像森林,故名石林。多数学者认为热带石林是石芽的一种特殊形态。
我国石林以云南石林(原名路南石林)(图8-4)著称于世,它位于昆明市东南石林(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昆明约90千米。云南石林形成于距今2.90亿~2.50亿年二叠纪期间沉积的石灰岩中。石灰岩浅灰色,厚层状,为生物碎屑岩。石林处在向斜中心部位,岩层接近水平,垂直裂隙发育。石柱山体相对高度一般5~10米,高的30~40米。由于岩性的差异,云南石林主要有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棒状、方柱状、不规则状等。
云南石林2001年被列为首批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之名授予云南石林为世界自然遗产。
我国第二大石林是重庆万盛石林,它位于重庆南部万盛区,距重庆市区165千米,它形成于距今4.8亿~4.35亿年奥陶纪生成的石灰岩中,地质时代老,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林。万盛石林形态多柱状型,主要景点有蘑菇石、剑峰石、石鼓、石塔、石芽等。
峰林与峰丛是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分散或成群出现在平地上。
峰林是塔状耸立在平原上的山群,山群的基座不相连或稍有相连。峰林的相对高度一般为100~200米,坡度较陡,大多在60°以上,甚至陡直。峰林形成在水平运动强烈的、由洪水泛滥形成的边缘平原。由于洪水对山脚进行旁蚀、冲蚀而形成脚洞,崖壁稳定性受到破坏,不断崩塌后退,形成山坡陡直的峰林。峰林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多水平洞穴。
峰林分布于区域性地壳运动轻微上升地区,地壳上升强度与峰间地面下切速度基本相等,故峰间为平地或很低的垭口。
峰丛是基座相连而上部分离的山群。峰丛上部是山峰,下部为彼此相连的石灰岩基座,山峰间为“U”字形垭口相隔。峰丛坡度较缓,一般30~60°,峰丛高度可达300~600米。峰丛地区地下水位较深,多形成垂直洞穴。
峰丛分布在区域性地壳运动上升较强烈的地区,并且上升运动还有相对强弱之分。峰丛垭口之上的山体是在地壳上升运动较缓慢时期形成的,水有充分时间向下切割,垂向溶蚀破坏岩层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峰丛基座及其很高的山间垭口形成在地壳上升较快时期,表明地壳上升速度高于垭口地面下切速度。因此,峰丛表示地壳运动由弱变强的过程。峰丛的生成还受岩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因此常形成切割深浅不一的垭口和高低不同的山峰,错落有致。
峰林以阳朔最为典型(图8-5)。在从桂林沿漓江乘船去阳朔途中随处可见塔状喀斯特山体耸立在河流两岸平原上,绿水中有青山,青山绿水映成一片,构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中国画卷。峰丛以广西西部和贵州分布的锥状喀斯特山体最为壮观(图8-6)。因地壳上升运动的强度不同,峰林、峰丛分布在不同地区,但在贵州荔波县峰林、峰丛同时出现,是喀斯特地貌一大奇观。
贵州荔波县位于贵阳市东南,与广西接壤,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低地的过渡地,是高原亚热带向低地热带的过渡带,在东西长约40千米、高差近750米的地区展示了峰丛与峰林的演化与递变,甚为罕见。荔波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和典型性、生物生态特征等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与观光价值。因此,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之名授予荔波喀斯特为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峰丛、峰林秀丽迷人,旅游景区有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樟江河谷景区和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值得人们去观光旅游(图8-7)。
天坑天生桥是地表喀斯特景观,一般形成在岩层厚、呈水平状分布的石灰岩地区。在此岩层中地下水沿线状断裂带流动,溶蚀形成地下河。由于岩性或断裂发育的差异,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形成大厅式溶洞和通道式溶洞。当溶洞顶溶蚀变薄,承受不了上部地层压力时发生崩塌。洞顶大面积崩塌至地表形成天坑;局部小面积崩塌至地表形成通天口,窗形的通天口为天窗,条形的称一线天;洞顶未崩塌部分横跨地下河形成天生桥,桥下的洞称穿洞。其后因地壳上升,地下河随之抬升,相反地表河下切,而形成高山深谷地形。在这些地方如降雨量多,地下水丰富,水位落差大,水动力强冲蚀破坏力大,能把塌落下来的石块冲走,同时水还继续溶蚀冲蚀扩大天坑空间,最后形成规模很大的天坑。
重庆武隆具有上述地质地理条件,因而天坑天生桥喀斯特景观多,其中以串珠式天生桥群和天坑群最为奇观,而闻名于世。2007 年,武隆串珠式天生桥群和天坑群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之名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同时还是国家4A级旅游区。
武隆位于重庆市区东南,长江右面支流乌江横穿其境,山清水秀。天生桥群位于武隆县城东南20千米处,横跨洋水河大峡谷之上。在洋水河峡谷1200 米距离内有三座天生石桥:峡谷上游是天龙桥,青龙桥居中,黑龙桥在峡谷下游,三座天生桥呈串珠式分布。天龙桥与青龙桥由天龙天坑相隔;青龙桥、黑龙桥之间为神鹰天坑,形成坑与坑以桥洞相连,桥与桥以坑隔望的完美的自然组合,天龙天生桥的规模在三座天生桥中居首,桥高200米,宽200米,跨度450米。
天龙天坑和神鹰天坑深度均达到280多米。天龙天坑开口呈“十”字形,顶部开口面积为18万米2。神鹰天坑比天龙天坑要小,顶部开口部面积只有5.12万米2,天坑平面呈心形,南北向长300米,东西宽280米。天坑四周悬崖万丈、壁立千仞,可谓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青龙桥是三座桥中最高的一座,桥高350米,宽150米,跨度400米。黑龙桥桥孔幽深黑暗,桥洞顶部岩石如一条黑龙蜿蜒而得名,桥高223米,桥厚107米,平均桥孔高116米,拱孔跨度16~49米,桥面宽达193米,是三座桥中宽度最大的桥。
武隆还有后坪天坑,最典型的为箐口天坑,箐口天坑形态完美,坑口呈椭圆形,最大和最小深度分别为295.3米、195.3米,自坑口视之,绝壁陡直,天坑深不可测,奇险无比。自坑底仰视,四周绝壁直指天穹,引颈仰视,坐井观天,白云悠悠,天空湛蓝,给人以远离人间神秘之感。目前,该自然景观还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发。
武隆还有以芙蓉江为主体的沿江景区,景点有芙蓉洞、盘古河等景区,特别是江口电站使水位升高100多米,形成高峡平湖,湖中有不计其数的半岛和岛屿,是最好的休闲、度假、水上娱乐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