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执政了,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全力北伐了!
公元253年的正月,费祎遇刺身亡了,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磨练之后,姜维终于站在了蜀国执政大臣的位置之上。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后续的两任蜀国执政大臣蒋琬和费祎,主动讨伐曹魏的决心都不够强,姜维跟他们都不一样,他要完全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主动北伐魏国。
说来也巧,早在一年前,吴国皇帝孙权去世,诸葛恪开始在吴国掌权,而且当年就在东兴战胜了来犯的魏国。这一下子就长了诸葛恪的斗志,就在253年的二月,他开始发兵北伐,攻打魏国。有吴国在前面挑头,早就有心伐魏的姜维肯定是不甘人后了,他也要亲自带兵伐魏,与吴国相呼应。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姜维率领几万蜀军,从武都出发,经过石营和董亭,来攻打魏国的南安。不知道此时驻守南安的魏国将领是谁,估计也是一把好手,姜维发起了几次攻击,都没有能得手。
消息传到魏国以后,当时执政的大将军司马师非常重视,他派出车骑将军郭淮和雍州刺史陈泰,让他们统帅关中的魏军前往南安解围。可这姜维实在是跟诸葛亮有差距,等陈泰率领本部赶到洛门的时候,蜀军因为久攻不下又缺乏粮草,已经主动撤军了。没过多久,诸葛恪的吴军也因为围攻合肥新城受挫,最后死伤惨重,也撤军了。
(这里插几句,这里的雍州刺史陈泰,在我们前面讲司马昭的时候出现过,他就是成济刺死曹髦之后,司马昭请教解决办法的那个陈泰。)
就这样,吴国和蜀国的这次联手伐魏以失败告终了。两国的新生代执政者,都以稚嫩、莽撞的形象出现在了魏国的面前,反之再看魏国的执政者司马师,一副老谋深算的状态,外加实力雄厚的国家撑腰,确实是难以撼动。
我们前面讲过,吴国退军以后,诸葛恪在吴国的声望骤减,他本来还想再次出兵伐魏,结果被孙峻除掉了。姜维要比诸葛恪幸运,这次吃了败仗以后,并没有影响他在蜀国的地位,他还会继续出兵北伐。
公元254年,姜维吸取了上一次北伐失败的教训,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再次出兵北伐。这一次他改变了进军路线,蜀军从陇西出发,第一个目标是魏国的狄道县,蜀军打的很猛,没花太多的时间,狄道县的县令李简就打开城门向蜀军投降了。
拿下狄道县以后,姜维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指挥蜀军继续前进,来到了襄武城下。相对于狄道县来说,襄武城的实力还是要更强一些的,魏国的将军徐质带兵在此驻守。可这次的姜维真是准备充分,加上前面在狄道胜利带来的自信,蜀军还是拿下了这块硬骨头,将军徐质只好让出襄武城,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了。
接连取得了两场久违的胜利,姜维和蜀军都士气大振,他们继续乘胜追击,一连攻下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已经有点势不可挡的意思了。此时的姜维并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心里也清楚,刚刚拿下的这些城池,还是在魏国的大势力范围之内的,如果留下蜀军来镇守,人留的少了,很容易就会被魏军攻破,人留的多了,那自己可以调遣的人手就不足了,于是乎,他就没有贪心,只是把这些县的百姓迁回蜀国,这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结束的做法,基本是一样的了。
这一次北伐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姜维斗志,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55年,卫将军姜维再次出兵北伐,这次跟随姜维一起前来的,还有车骑将军夏侯霸和征西大将军张翼统领的部队。
对于这次跟随姜维出征的夏侯霸和张翼,我们这里还要简单交代一下,也通过他们的事迹,更多一点的了解当时的蜀魏局势,以及姜维以外,其他蜀国大臣对北伐的看法。
夏侯霸,是魏国名将夏侯渊的儿子,自从夏侯渊在汉中被蜀国老将黄忠斩杀之后,他就一直想击败蜀国,为父亲报仇。大将军曹爽执政以后,夏侯霸得到重用,叫他镇守陇西一带,在征西将军夏侯玄的管辖范围之内。
曹爽被司马懿杀掉以后,跟曹爽关系密切的夏侯玄被召到朝中,由时任雍州刺史的郭淮接替他的位置。可巧了,夏侯霸和郭淮向来关系就不好,现在曹爽不在了,仇人还要来管自己,夏侯霸为了保命,就投奔了蜀国。
再说张翼,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北伐,对蜀国内部的消耗其实是非常大的,很多蜀国人对北伐其实都有抵触情绪的,从姜维前任费祎的表现,我们就能感觉出来。所以这一次姜维在朝堂上提出北伐计划,张翼当场就表示反对,他的观点是,我们蜀国国家弱小,百姓疲惫不堪,不应该连年不断的动用武力。
只是,其他人并没有张翼那样的勇气,不敢当面反对执政大臣姜维,所以姜维也没有听从张翼的建议,而是带着他和夏侯霸一起出兵北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