讴阳诗词课堂
入
上声字
在词中的
应用
讴阳带您学诗词
诗词课堂
入声字在宋朝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即朝着“入派三声”的方向进化。《词林正韵·发凡》中有所论及,叫“入作三声”,认为词家多承用。先看用作押韵的,晏几道《梁州令》词中“莫唱阳关曲”句,韵脚“曲”作上声;柳永词《女冠子》中“楼台悄似玉”,“玉”为去声;辛弃疾词《丑奴儿慢》中“过者一霎”,“霎”作去声;还有杜安世《惜春令》词里,“闷无绪、玉箫抛掷”的韵脚“掷”却作平声。再看句中的,如欧阳修《摸鱼子》中,“恨人去寂寂凤枕孤难宿”,“寂”皆为平声;周邦彦《瑞鹤仙》中“正值寒食”,“值”作平声;秦观《望海潮》中“金谷俊游”,“谷”为上,等等。可见入派三声的现象非从元开始,宋早有之,宋词中的入声转声情况可以佐证。入声字消失,应该有个历史过程,至元时,入声在燕语为基础的北方官话中基本告终。所谓“入派三声”,应是元曲里的普遍现象。
除了入作三声,宋词还有一较为普遍的现象值得注意,叫做“入上代平”。即词律规定用平声的地方,可以用入或上声替代。这是因为理论上平声与入声发音靠近,入声引长就近乎平声,入声代替平声顺理成章。翻开词谱,常见在“一”“独”“不”“亦”“寂”等字的下面标有“作平”二字,即“以入代平”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字是作平声用的。
还可以“以上代平”。欧阳修《少年游》中“千里万里”句的“里”,苏轼《醉蓬莱》中“好饮无事”“为我西顾”的“饮”和“顾”,杨万里《好事近》句“看十五十六”中“五”字等,都是“以上作平”。
应该提起注意的是,中古读上声的字,有的今天仍然读上声,有的今天却读去声了。例如“近”,今读去声,中古属“吻”韵,读上声。姜夔词句“近前舞丝丝”中的“近”,作者自注为平声,就是“以上代平”,并非以去代平。什么原因使然?因为宋人填词用的是当时的实际语音,也不避方言,当时的方言可能存在把上声读作平声的情况,所以“以上代平”的说法也就可以成立。
这里仍然将诗与词比较,近体诗只论平仄,词在某些方面要严细得多。某些词调要从仄声中分辨出上去入三调,不能见到仄声处就以上去入声字笼统填之。此外,格律诗上、入声绝不可以代替平声,词却可以。总之,词最大的便利,还要算词韵比诗韵更为宽松。实际上,要论词的严细和平仄四声的规矩,小令是最严的,中调较宽,长调就更宽更灵活了。
END
原创制作 《国艺副刊》
《国艺副刊》微信平台编辑部
顾问:徐剑星 陈明秋 谭五昌
郑允钦 张 炜
主编:欧阳滋生
编委: 金镯 念红 静宜
本期讲师:讴阳
QQ:2776997585 微信:13307010873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