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二

企业能否生存,取决于制定的战略决策是否正确;

★企业能否发展,取决于成长路径是否正确,是否找准了坚守业务和创新业务之间的平衡;

★企业能否壮大,取决于做企业的格局够不够大;

★企业能否攻坚克难,取决于企业所蕴含的能力够不够强。

成长路径

有了战略目标,就要考虑实现路径

中国建材采用资本运营和联合重组“两个轮子”,解决资金从哪儿来、资源从哪儿来的问题。后来,在“两个轮子”基础上加了管理整合和集成创新,分别解决了效益提升和技术来源的问题,也称为“四种方式”。

★资本运营:2004年,中国建材经过债务重组和战略转型,步入发展正轨。将旗下的两家A股企业打包,组建成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香港上市,解决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问题。

★联合重组:中国建材没有走自建式的产能扩张道路,而是把现有的企业联合起来,走了一条基于存量结构优化的全新成长路径——重组徐州海螺,组建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国联合水泥,和中材集团合并,还并购几家国外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是很大的。

“三分天下”的战略布局

中国建材重组战略不是“包打天下”,而是“三分天下”。不是要全国布局,而是区域布局,增加区域定价实力和市场控制力。

企业战略布局犹如打仗布阵——

★第一,要有分利的思想,不能钱都自己挣了,也得让别人挣。

★第二,必须各有地盘,我们有地盘也得给人家地盘,要让竞争者有生存的空间。

做企业,要好好研究过去的一些战争案例,看当时是怎么打仗的。“三分天下”是“隆中对”里提出来的。中国建材做水泥就要分析,海螺在哪儿生存,金隅在哪儿生存,大家彼此有个分割。《道德经》里有两句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讲的是融合。如果大家都这么想,不是你争我夺,都能够有自己的核心利润区,能够自律,市场就会健康发展。

联合重组中“三盘牛肉”是一个重要原则

未来学家、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的约翰·奈斯比特在《定见》一书中有句名言:“变革,就要端出牛肉。”要告诉大家好处是什么,且好处要显而易见。

联合重组的三盘“牛肉”——

★第一是要公平地评估,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价原则;

★第二是整合效益和留给创业者部分股份;

★第三是对那些有能力、有业绩、有职业操守的创业者给予充分信任并继续留用,吸引他们以职业经理人身份加入中国建材。

重组选择中的文化认同

重组过程中,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没有整体文化,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建材重组的都是中小规模的企业,重组是一个大文化融合无数个小文化的过程。大家非常认同中国建材的文化。核心是“创新、绩效、和谐、责任”,行为准则是“敬畏、感恩、谦恭、得体”,每个人都能背下来。

文化认同不能拖得时间过长,若重组的企业存在落后的文化,就需当断则断。如我们收购的个别企业,就有一个人开会,来好几辆车,随从一大堆,有拿杯子的、提包的,这种落后的文化符合人的劣根性,特别容易滋长,如果不去改变,就会导致其他企业盲目跟从。

一把手的选择

重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一把手的选择——重组企业的一把手必须是一个经营者,得会赚钱。

中国建材是个平台,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决不能妥协。

应对变化

01

创新纳入企业的战略层次

市场环境永远在不断变化。要把创新纳入企业的战略层次。中国建材有三大战略,其中创新驱动是首位,不创新必然死亡。

02

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往往是他们总用过去总结的成功经验

我会经常到一些企业去看一看,一重、西宁,以及美国的实验室等,就是想看到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东西,联想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把自己固化在这个企业里,固化在成功的经验里。看到外边的世界,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在观察和思考过程中否定之否定,把一些认识螺旋式上升。这对于企业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

03

企业家要在坚守业务和创新业务之间寻找平衡

创新无处不在,但战略应该相对稳定。持续性改进和颠覆性创新之间是辩证关系。在思考变与不变时,我们要辩证看待,要解决好变和不变的关系,解决好现有产业和新产业之间的关系,企业领导者永远是在这两难之间进行平衡和选择。

04

大数据和智能化

大数据可以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促使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方向发展。智能化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用工,不光解脱了人,关键是实现了精准化。

05

企业开拓新业务的时机

做企业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能冲动。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东西在发展,该进入时进入,不要失去机会。但我们也不能在成功遥遥无期时过早进入,把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里面。这就是经营之道。如果狭隘一点,站在企业的利益角度来看,我一般不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创新者,而是会考虑这项新技术有没有人做成功了,有没有人完成了一个循环,也就是说有没有颠覆性的风险。快速切入一个新行业的方法:这个行业里有人成功了,我就迅速重组他,给予资金支持。

06

打铁还需自身硬

企业能否壮大,取决于做企业的格局够不够大,而企业能否攻坚克难,则取决于企业所蕴含的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成功的企业总是把格局和能力建设考虑在先。

★企业的格局要大,其实格局就是站得高,看到全局性。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能力讲的是特殊能力,不是一般性经营能力,是构成企业家品质的一部分。

企业格局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企业领导的认知格局、企业的战略格局、企业的工作格局、处理复杂问题的格局

企业的五种特殊能力——

捕抓力、整合力、创新力、承压力、复原力

中国企业的战略愿景是走向世界,要成为一流企业,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家有更大的格局和更强的能力。

(0)

相关推荐

  • 宋志平:企业成长有逻辑

    宋志平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企业的成长就像树一样,在不同的阶段经历不同的成长:先长高,以求得阳光和雨露,再长粗,增加抵御风雨的能力,最后长成参天大树.硕果累累.企业有一个成 ...

  • 宋志平:运筹帷幄解危难

    蒋宏成 等 企业管理杂志 今天 ■ 导语 智者面对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生存危机时,往往方寸不乱,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各种危难不仅没能成为企业成长的绊脚石,反而成了孕育企业新机遇的助长剂. 2 ...

  • 中建材的战略很清晰 $中国建材(03323)$ $海螺水泥(SH600585)$ 中国建材之所以这些...

    中国建材之所以这些年估值低迷,核心问题就是负债高,要支持旗下企业更新产能,发展新材料业务,都需要钱,基本都采用借款的形式融资.公司前几年的净借款(即借款-存款)/净资产比例非常高,17年接近200%, ...

  • 宋志平:“缺什么找什么”

    带领企业走出困境,首先要改变"看菜下饭.量体裁衣"的惯性思维,突破"有什么做什么"的束缚.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企业经营新思维,没条件就创造条件,没机会就创造机会 ...

  • 优秀的管理者,都在用这2种方法降本增效

    嗨,这里是HR新逻辑! 微信对订阅号的推送规则进行了改版 点击文末右下角"赞"和"在看" 才不会错过我们每天的推文和资料包福利 在企业管理中,我们追求精细化管理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十八

    企业品格包括:保护环境.热心公益.关心员工.世界公民.良心.良知是做企业的底线,任何时候都不得击穿. 企业家个人品格与其领导的企业品格相关联. 企业家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接受教育:要心里装着大家,想想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十五

    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平衡,在整个"走出去"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做,又要减少盲目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站在道德高地上做企业,稳扎稳打.精耕细作.步步为营. 在世界的舞台上,中国有越来越多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九

    领导工作不同于管理,对一把手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希望他能够了解公司的历史.传承公司的文化,又希望他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 要像办学校一样办企业.管理就是教育,企业管理者更是一个布道者.说教者,甚至是一个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八

    ★要做有心人,经营者都是有心人. ★任何一个经历都是很难得的经历,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做,认认真真地总结,不要荒废了它. ★有时看一场话剧,听一首歌,朗诵一段诗,好像和管理没什么关系,其实这些都是相通的.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七

    公司治理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带来的信托问题,焦点在分权与制衡.激励与控制上,后来又把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引进来.这里面埋藏着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趋势.中国建材和国药集团能够跻身世界500强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五

    经营企业主要的目标是盈利.企业不仅要向管理要效益,更要到市场中去寻找机会,要学会开辟.经营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市场. 中国建材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管理思想飞跃,就是从做工厂到做市场.企业是一个大系统,企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四

    ★从管理到经营,并不是说管理不重要.管理还是基础,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跻身世界一流,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眼睛向外做好经营,更要眼睛向内做好管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管理并不复杂,也不高深,就是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三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经营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眼睛向内,经营是眼睛向外. ★中国建材旗下企业的一把手,无论哪个单位,都要从管理到经营,进行思维转换.企业的一把手应该是个经营者,要将管理下移,眼睛向外,看 ...

  • 宋志平|「问道管理」之一

    ★守望央企40年,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双双进入世界500强,被誉为"双料董事长": ★大规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创造性提出"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