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太脆弱”,是孩子最不应该得到的调侃
自杀不是“激情式”的瞬间选择,
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预谋事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国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数据并不多。2011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这份报告中表明: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而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每年有不少于10倍的自杀未遂者。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也发现,中国青少年自杀,一直是继交通事故、溺水和白血病之外的第四大致死原因。
更直白的是群体的感受,如今我们看到青少年自杀的消息,虽然依旧痛心,却早已能快速“消化”,像其他的热点新闻一样,蜻蜓点水般从眼前经过,又消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媒体报道出来的,数据统计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轻生者,可能就成了不知真假的流传,和一个个家庭难以言说的痛。
焦虑不是成年人的“专利”
据美国国家精神疾病中心调研表示,儿童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就是焦虑。如果早期的焦虑没有处理好,焦虑可能会随着成长过程衍生成各种心理问题。而这些焦虑,本该由父母陪伴着孩子经历,锻炼着去克服。
也许是操之过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直接出手干预,自以为是地单方面宣告解决了孩子的焦虑,使得他们的焦虑更加孤独且无解。没人会理解一个孩子“豆大的事也怕得仿佛天要塌了”的不知所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资历尚浅的孩子来说,生命的珍贵和一生值得留念的东西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概念,选择“自杀”,确实比一个人长期忍受某种让人想要逃离的痛苦,要“轻松”一些。
除了家庭等内部环境的影响,社会等外部环境的无形压迫,也是占比很大的因素。要考出好分数、要读上好学校、要找到好工作……这些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则,一直由外而内陆根植于我们的成长之中。如果踏错一步,就会让人怀疑,“我的人生是不是完蛋了”?
在“中北大学学生跳楼事件”中,压垮这个学生的,就是“中国大学里读书太轻松了,几乎没有人会挂科”的观念。顺理成章的社会规则里都是成功的味道,作为一个补考了还挂科的“失败者”,有着天塌了一般的焦虑。
所以在作弊被抓到以后,他会不知所措,他的恐慌被不断的放大,一直放大到无法抑制的地步,才会让人甚至用放弃生命的方式,来逃避那种崩塌。
动不动就说“一场考试就寻死,也太脆弱了吧?”的人,送一句话与你们共勉,“自杀是不可能快捷又无痛的,因为但凡想要夺走自己生命的人,都一定先经历过了很多痛苦。”
别怨孩子的娇气,
这些事情你应该从现在做起
一、先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有之后一切的教育
缺乏亲密性陪伴的孩子已经种下了焦虑的种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所有的教育内容里,一直在强调“亲密和牢固的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1.你每天和孩子交流有半个小时吗?
2.你每天会和孩子做拥抱等动作吗?
3.你每周有一定量的亲子活动吗?
4.你的孩子会主动与你交流日常发生的事情吗?
这些都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日常方式。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亲密关系的缺失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无陪伴,一种是有陪伴但不亲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亲密关系有所缺失,孩子的心理发育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家长可能会问了,我的孩子已经十几岁了,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问题,是不是也有心理危险?
是的!不能因为看起来没有任何的问题,就抱有侥幸心理,能及时补救就补救。虽然再拥抱已经不合适了,但是可以摸摸头拍拍肩,一块养个宠物,虽然孩子已经抗拒每天坐在一起聊天了,但你主动表示支持和尊重孩子,都可以补救亲密关系。
孩子在早期构建的安全感,是孩子未来抗击所有打击的底气。在希望中努力是种幸福,在绝望中挣扎,永远看不见未来。
二、学会接纳和宣泄自己的坏情绪
首先是父母的接纳。
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大相庭径的。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会发现孩子的不安全感比大人更强烈。如果你没办法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直接的方法就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只有我们替代内省,问题才有被解决的可能。
在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每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犯了错误,我都会告诉她,如果你感到心情不好,一定要把情绪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之后,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来缓解和控制。
很多青少年自杀都是这个原因,在当下那个时刻里,把问题越想越严重越复杂,最后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让孩子主动宣泄自己的坏情绪,其实是让他们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管控自己的“焦虑”,并且,慢下来,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度过自己的不舒适。
只有能够合理地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才能“自我赋能”,在一定时间内宣泄完自己的负面情绪,并在往后的日子里,依然以积极向上的正面态度面对生活。
三、永远不要让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千万不要太轻易地认为孩子“脆弱”。
作为一群在社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成年人来说,我们早已经习惯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默认了在生活中,没有能力就会被淘汰,不够坚强就必须独自忍受。但我们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群天然的弱者,是必须需要成年人的保护的,成王败寇的社会规则,放到孩子身上并不成立。
很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逃避是因为懦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逃避是因为无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孩子在一件事上挫折了很久,就说明孩子很难自行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涉及学校、社会等外部压力时。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成人之间自行解决才是王道。
如果很难解决内在问题,外部环境改变起来也非常困难,我们需要陪孩子做的,就要耐受它,对它免疫。你要让你的孩子知道,这些令你不开心的事,只是生活很小的一部分。你的生活,是由很多有趣的部分组成的。
脆弱是孩子最不应该得到的嘲讽,勇敢坚强也不是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被容纳的借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伤害。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在远处挖坑填土的引路人,而是温暖且坚定的陪伴者,告诉他们:不害怕,不逃避,不孤独。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留英双硕士,在读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三重角色使我时刻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于自己从教、为母经历的真实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也希望为妈妈们打造一个“舒适圈”,减轻带娃负担。欢迎关注、转发分享、讨论、提问,一起探讨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