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实用干货总结
一、绪论
金匮要略共25篇,后三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载方剂205首,用药155味。
学术成就:①首创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②创制了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可靠的经方。
二、各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2上)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下熟读)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14)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5)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7)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16)师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二.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一)痉病
1.柔痉 栝楼桂枝汤方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刚痉 葛根汤方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3.阳明热盛成痉 大承气汤方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二)湿病
治则:发汗(微汗);利小便
证治:1.寒湿在表 麻黄加术汤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风湿在表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机是风湿相合,欲将化热。)
3.风湿兼气虚 防己黄芪汤(风湿、风水均有)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4.风湿兼阳虚
①表阳虚 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②表里阳虚 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三)暍病
1.暍病热盛伤津伤气 白虎加人参汤(亦治上消)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暑热偏盛,气津两伤未挟湿。)
2.暍病湿盛 一物瓜蒂汤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复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三、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百合病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1.百合病主方:百合地黄汤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百合病误汗:百合知母汤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百合病误下:滑石代赭汤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4.百合病误吐:百合鸡子汤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百合鸡子汤)
狐惑病主症:目赤及前后阴蚀烂
内治方:1.甘草泻心汤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触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清热除湿,扶正解毒。)
2.赤豆当归散
外治方:苦参汤、雄黄
四、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1.疟母:是指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形成的一种病症。
鳖甲煎丸方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功用:消癥化瘀、扶正祛邪)
2.温疟:病机 里热炽盛,表兼寒邪。症状 身无寒但热,发热多恶寒少。
白虎加桂枝汤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3.牝疟:(寒多热芍)蜀漆散方 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五、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中风病因病机:气血内虚、脏腑虚衰、外邪诱发
历节病
主证:关节病变肿大,剧烈疼痛
病因:①肝肾不足,水湿侵渍②阴血不足,外受风邪③气虚饮酒,汗出当风④胃有蕴热,外感风湿⑤过食酸咸,内伤肝肾
1.风湿历节(偏热) 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2.寒湿历节(偏寒) 乌头汤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病
主证:周身局部皮肤麻痹无痛感,甚则伴有酸痛为特点
重证: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用治气虚血滞,肌肤麻木不仁)
虚劳病
1.虚劳失精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脉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阴阳失调,方中桂枝汤调和阴阳。)
2.虚劳腹痛 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用治虚劳脾虚营弱,腹中痛,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黄芪,治脾气虚衰,腹痛。)
3.虚劳腰痛 肾气丸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4.虚劳生风 薯蓣丸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5.虚烦不眠 酸枣仁汤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6.虚劳干血 大黄蜇虫丸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面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七、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肺痿(多唾浊沫和短气)
肺气虚寒 甘草干姜汤方 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肺痈
1.邪实气壅 葶苈大枣泻肺汤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2.血腐脓溃 桔梗汤 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咳嗽上气
1.寒饮郁肺(哮喘) 射干麻黄汤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痰浊壅肺 皂荚丸 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3.饮热郁肺 越婢加半夏汤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4.寒饮挟热 厚朴麻黄汤、泽漆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沉者,泽漆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5.肺胃阴虚气逆 麦门冬汤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九、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胸痹
1.典型症候(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2.痰饮壅盛 栝楼薤白半夏汤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3.偏虚偏实 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4.饮阻气滞 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主之。
5.胸痹急症 薏苡附子散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心痛证治
1.寒饮气逆桂枝生姜枳实汤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2.阴寒痼结 乌头赤石脂丸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十、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腹满
1.里实兼表寒 厚朴七物汤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2.里实兼少阳 大柴胡汤 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3.里实胀重于积 厚朴三物汤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4.里实积胀俱重 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5.虚寒饮逆 附子粳米汤、赤丸方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6.脾胃虚寒 大建中汤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痛,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7.寒实内结 大黄附子汤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寒疝
1.阳虚寒盛 乌头煎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2.血虚寒滞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3.内外俱寒 乌头桂枝汤方、桂枝汤方
十一、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1.肝着 旋复花汤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2.肾着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十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四饮鉴别: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1.饮停心间肠下
①脾胃阳虚饮停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②水饮上泛冒眩 泽泻汤方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③停饮上逆呕吐 小半夏汤 支饮不得息,亭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中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④下焦饮逆悸眩 五苓散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⑤肠间饮结成实 己椒苈黄丸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⑥留饮邪实欲祛 甘遂半夏汤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2.饮流胁下 十枣汤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3.饮溢四肢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4.饮在胸膈
①支饮喘满痞坚 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②支饮胸满兼腹实 厚朴大黄汤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③支饮壅肺不得息 葶苈大枣泻肺汤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④膈间停饮呕痞 小半夏加茯苓汤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⑤支饮兼外寒咳逆 小青龙汤
十三、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消渴
1.热盛气津两伤 白虎加人参汤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肾气亏虚 肾气丸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小便不利、淋病
1.膀胱气化不行 五苓散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
2.上燥下寒水停 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蒌瞿麦丸主之。
3.水热互结伤阴 猪苓汤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十四、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治法:①利小便(腰以下)、发汗(腰以上)②攻水逐水
风水
1.风水表虚 防己黄芪汤 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2.风水挟热 越婢汤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皮水
1.皮水挟热 越婢加术汤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2.皮水表实 甘草麻黄汤 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3.皮水气虚阳遏 防己茯苓汤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聶聶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4.皮水湿热内壅 蒲灰散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气分病
1.阳虚阴凝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2.脾虚气滞 枳术汤方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十五、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1.谷疸 茵陈蒿汤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2.酒疸 栀子大黄汤 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3.女劳疸 硝石矾石散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用硝矾散主之
4.黄疸兼少阳证 柴胡汤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5.黄疸误治成哕 小半夏汤
十六、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瘀血条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吐血下血证治
1.虚寒吐血 柏叶汤方 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2.热盛吐衄 泻心汤方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3.虚寒便血 黄土汤方(远血)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4.湿热便血 赤小豆当归散(近血)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十七、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呕吐治禁:①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②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1.虚寒呕吐
①肝胃虚寒 茱萸汤方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
②阴盛格阳 四逆汤方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③虚寒胃反 大半夏汤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2.实热呕吐
①肠胃实热 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②热郁少阳 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③肠热扰胃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3.寒热错杂证
半夏泻心汤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半夏)
4.寒饮呕吐
①基本方 小半夏汤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半夏、生姜)
②阳虚停饮 半夏干姜散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③饮结胸胃 生姜半夏汤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④脾虚停饮 茯苓泽泻汤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哕 治则: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1.胃寒气逆 橘皮汤方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2.胃虚挟热 橘皮竹茹汤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下利
1.虚寒下利脓血 桃花汤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2.实热下利 大肠湿热 白头翁汤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利后虚烦 栀子鼓汤方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十八、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1.肠痈成脓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汤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2.肠痈脓未成证治 大黄牡丹汤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二十、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癥病治疗:桂枝茯苓丸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桂枝 茯苓 牡丹 芍药 桃仁 炼蜜)
腹痛:1.阳虚寒盛 附子汤2.肝脾失调 当归芍药散 妇人怀妊,腹中朽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 芍药 川芎 茯苓 泽泻 白朮)
胞阻:妊娠下血伴腹痛的病症,芎归胶艾汤主之
恶阻:轻证 桂枝汤 重证 干姜人参半夏丸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干姜 人参 半夏 生姜汁调服)
胎动不安:1.血虚湿热 当归散 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2.脾虚寒湿 白术散方 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二十一、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产后三病:痉、郁冒、大便难
产后腹痛:1.血虚里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中朽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2.气血郁滞 枳实芍药散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3.干血内结 下瘀血汤 师日: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4.瘀阻内结大承气汤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虚热烦呕 竹皮大丸方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生竹茹 石膏 桂枝 甘草 白薇 枣肉)
二十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梅核气 半夏厚朴汤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脏燥 甘麦大枣汤 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崩漏 虚寒挟热 温经汤方 问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日: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吴茉萸 当归 芎藭 芍药 人参 桂枝 阿胶 牡丹皮 生姜 甘草 半夏 麦门冬)
经水不利 1.瘀热内结 抵挡汤方 妇人经水不利下,抵当汤主之 2.水热互结 大黄甘遂汤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腹痛 肝脾失约 当归芍药散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转胞:膀胱扭转而小便不通的病证
肾气丸 问日:妇人病欲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日: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名词解释:
1.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2.血分:经水前断,后病水
3.浊唾涎沫:浊唾指稠痰,涎沫指稀
4.彻心中愦愦然无奈:彻,通彻,亦即通联之意。心中,即胸中。主要指病人自觉胸中烦闷已极,有无可奈何之感。
5.胁下逆抢心:指胁下气逆上冲心胸。
6.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的声音;切痛,喻腹痛剧烈之意。
7.日晡所:日晡,即申时,下午3~5点。日晡所,指下午3~5点左右。也有认为约傍晚的时候。
8.水分:先病水,后经水断
9.下利清谷:指泄泻,泻下清稀,完谷不化
10.疟母:是指疟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正气渐衰,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形成的一种病症。
相关简答题:
1. 为什么风湿在表时强调当以微汗的方法治之?
答:因风为阳邪,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微微发汗,可使阳气流行于肌肉关节之间,缓缓蒸发,营卫畅通,风湿同时解除,故宜微汗。
2.己椒苈黄丸证服药后可出现哪些反应?如何处理?
答:服己椒苈黄丸后口有津液,说明内结之饮邪已去,津液上承,属病解之征。若服药后口渴,说明饮阻热结,应加芒硝软坚破结,助大黄荡涤饮热。
3.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机是什么?
答:“阳微阴弦”,上焦阳虚,阴邪上乘 ,胸阳痹阻,本虚标实
4. 简述越婢汤作用及所治病证的病机、临床表现。
答:越婢汤发汗利水,兼清郁热,治疗风水夹热症见全身浮肿,头面尤甚,口渴,续自汗出,脉浮等。
5. 比较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病机、临床表现、治法与用药的不同。
答:附子粳米汤证偏于脾胃虚寒,饮停上逆;其症见腹满,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治法为温中散寒,化饮降逆;用附子散寒止痛,半夏降逆止呕,粳、枣、草温补脾胃作用较缓。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 阴寒内盛;其症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治法为大建中气,温中散寒;用干姜散寒止痛、蜀椒降逆止呕,参、饴温补脾胃,作用较强。
6.下瘀血汤方的方药、症状。
答:方药有大黄、桃仁、蛰虫。炼蜜为丸,以酒煎一丸,取八合顿服。其症状见小腹刺痛、固定不移,或有包块,拒按,痛甚于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
7.木防己汤作用及药物组成是什么?简述其适应证的主症。
答:木防己汤利水降逆,扶正补虚;药物组成有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适用于膈间支饮痞坚成实;主症是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小便不利
8. 简述茵陈五苓散证的病机与临床表现。
答:茵陈五苓散证为湿重于热的黄疸,其症除有身黄、目黄、小便黄外,还应有恶心,倦怠身重,食欲减退,小便短少不利,轻度腹满,舌苔白腻,脉濡缓等。
9. 简述水气病三大治法的运用。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下肿甚者,说明水邪主要聚结在里在下,故当采用利小便为主的治法,使水湿从小便而去;“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腰部以上肿势较甚,说明水邪主要在上在表,故当采用发汗为主的治法;除水气病的一般治疗原则外,篇中又提出水肿病“可下之”(逐水)的治法,水肿病人,腹大,小便不利,脉沉欲绝,如正气未衰,用利尿药无效者,可以考虑用攻下逐水的方法治疗。
10. 试述大黄附子汤的组成、作用及适应证临床表现。
答:本方用大黄泻下通便,附子温阳散寒,细辛散寒止痛,三药相合,温通大便而泻内结寒实。适用于寒实积滞证,症见胁下偏痛,大便不通或兼畏寒,舌淡,脉紧弦。
11. 鉴别栝蒌薤白半夏汤与乌头赤石脂丸所治病证的病机、病名、主症及治法。
答:栝蒌薤白半夏汤证病机是胸阳不振,痰浊壅盛;为胸痹病,证较轻;主症为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疼痛时作时止;治法为通阳宽胸,化痰降逆。乌头赤石脂丸证病机是阴寒固结,阳气衰微;为心痛病,证较重;主症为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持久不休;治法为温阳散寒,止痛救逆。
12.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与厚朴大黄汤的鉴别。
答: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与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主治阳明腹实、热结旁流的燥屎不下,“下利”量少臭秽,潮热谵语,功在通腑攻下。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主治气滞热结、气滞为主的腹胀满痛和大便干结,功在行气破气、通导肠腑。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主治痰饮结实的腹满拒按、大便秘结、心下时痛,功在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13.试述乌头汤的配伍特点及煎服方法。
答:乌头汤方有麻黄、芍药、黄芪、甘草、乌头,蜂蜜。方中乌头温经散寒,除湿止痛;麻黄发汗宣痹,以逐寒湿;芍药、甘草酸甘柔筋,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助麻黄、乌头温经散痛,亦制麻黄过于发散之性,与散寒除湿药同用,具有扶正祛邪之效;蜂蜜甘缓,止痛安脏气,减乌头之毒性,缓和诸药之燥。诸药合用,能使寒湿从微汗而解。煎服方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14.桂枝芍药知母汤与乌头汤的鉴别。
答:二者均由麻黄、芍药、甘草,但桂枝芍药知母汤尚有桂枝、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等药物,主治风寒湿邪外侵、痹阻筋脉关节、逐渐化热伤阴所致的风湿历节,以全身多个关节灼热疼痛或关节变形肿大和舌质红、脉数为辩证要点,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滋阴清热。乌头汤尚有黄芪、乌头、蜂蜜等药物,主治寒湿历节病,以关节疼痛、遇寒加重、不可屈伸、舌质淡、苔白腻味辩证要点。
15.试述甘草干姜汤的药物组成、病机、主症、作用。
答:组成:炙甘草、炮干姜,甘草用量应大于干姜。病机:素体阳虚、肺中虚冷、病从寒化。主症:肺痿口吐涎沫,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作用:温肺复气。
16.越婢加半夏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鉴别。
答:越婢加半夏汤证由外感风热,其病机为饮热互结、热甚于饮,症状表现为其人如喘,目如脱状,喘甚于咳;治则为宣肺泻热,降逆平喘;药物组成为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配伍特点是重用石膏、麻黄,辛凉配伍,发越水气,清泄里热,石膏半斤,以辛凉为主。小青龙加石膏汤证由外感风寒;病机为外寒里饮,饮郁化热,饮甚于热;症状为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咳喘并重;治则为解表化饮、清热除烦;方药为麻黄、芍药、桂枝、细辛、甘草、干姜、五味子、半夏、石膏;配伍特点为用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温散里邪,佐石膏二两,清邪热,以辛温为主。
17.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含义。
答:本条指出痰饮病的治疗大法。饮为阴邪,最易伤阳。饮由水聚,遇寒则凝,得温则行。若阳气能云、能宣、能化,饮邪可祛,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能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和之”谓虽温不可太过,亦非专于温补,而应温药调和、调理。
18.猪苓汤与五苓散证鉴别。
答:猪苓汤证与五苓散证,均有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脉浮发热等症,其病机不同。五苓散证为在表之邪热入里,膀胱气化不行,以致小便不利,水停而津不升,且阴不伤者。猪苓汤证,为邪热在里,热虽不甚,但因与水互结,久而不散,且伤阴者。因此,在治法上,五苓散以通阳化气行水为主,方中用桂枝,除在于膀胱之气外,且兼解表;猪苓汤以滋阴清热为主,故用阿胶、滑石。
19.茯苓泽泻汤病机、症状、特点。
答:病机为脾虚不运, 胃有停饮导致呕吐。症状特征:本证呕吐以与口渴反复交替出现和呕吐物为水饮与食物混杂,不算不苦为特征。治法是健脾利水,化饮止呕。方中以茯苓、泽泻淡渗利饮;配以桂枝、生姜通阳化饮,和胃止呕;佐以白术、甘草健脾和中。
20.湿热发黄四汤证鉴别(茵陈五苓散、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
答:茵陈五苓散证型属湿重于热;主症为黄色鲜明,小便不利,纳呆,苔白腻,脉浮缓,治法是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证型为湿热并重,主症为黄色鲜明,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小便不利;治法清利湿热退黄。栀子大黄汤证型属热重于湿;主症为黄色鲜明,心中懊侬热痛,小便黄赤,大便干;治法是泄热除烦。大黄硝石汤证型属热盛里实;症状是黄色鲜明,腹满便结,小便短赤;治法是通腑泄热。
21.当归芍药散与当归散鉴别。
答:当归芍药散用治肝脾不和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养血益气,疏肝健脾,活血利水,肝脾两调,开创了调和肝脾的大法。病机与肝脾失调、气郁血滞湿阻有关。症状见腹中拘急,绵绵作痛,面浮肢肿,泄泻,小便不利等。方中重用芍药养血和营,柔肝缓急,助以当归、川芎调肝养血;重用泽泻渗湿下行;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补土制水。当归散用治疗妊娠血热胎动不安,临床以腹痛、胎动不安、食少倦怠、身体瘦弱、头晕烦热、舌淡苔黄腻、脉弦滑等;方中用当归、芍药补肝养血,和芎以舒气血之滞,白术健脾除湿,黄芩坚阴清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