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素之问 | 医经:理论一统倾向的演道与背道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1-13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栏主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医经:理论一统倾向的演道与背道文字/忆忘   图片/来自网络医经的提出和结集,在西汉晚期出于理论的需要、工具的进步、医学水平的提高,与文帝问仓公的对答,对“广内、延阁、秘府”藏书所造成的影响,关系重大。由于仓公广泛授徒打破禁忌,所以有一个普遍提高的机会。医经的出现与经方对称,是理论升华的需要,也是一次总结和标榜。至于标榜的是什么,还有谁比同时代亲自操作校书的领导刘向更清楚“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呢?所以黄帝医经排在了第一,表示这种新的倾向。而黄帝医经在当时,并不是主流,主流依然是扁鹊仓公所代表的扁鹊医学、扁鹊内外经,乃至白氏医经也很重要,但是现在已经不知所踪。对“王莽之末、又遭焚烧”、“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医学界不愿意面对如此的历史事实,所以“黄帝内经”,在隋代牛弘、唐代孙思邈都不存在的书名,在唐代以后又出现了。恶作剧般的附会,竟然就这样成为人们心中不易之论。虚幻的历史,比野史还不如。

西汉晚期校书之前,医学没有医经、经方这种区分的称谓,本草也不指代本草书。经方通谓之本草,代表当时最高的学术成就在于本草。宫廷有固定的医官,如太医令、侍医之类。但是人数较少,所以西汉专门设置了医散官,叫做“本草待诏”,就是有事召之即来,没事挥之即去。所以本草的医学技术,主要以经方和本草药石的使用为主,对于外治法并没有特别的标榜。原因在于外治法虽然有,但其时主要成就在于本草实践。经方在汉代官方的结集基本上都是各地献方,如六十病方、五十二病方等等,经用有效、甚良、神验等等,经效之方、验方,通谓之“禁方”,秘不外传。后来改名叫做经方,概念发生了变化。本草从经效之方的禁方,变成本草用药的理法体系的经方,从扁鹊仓公体系,再到张仲景的体系,从标榜“水火之齐”到强调“表里之治”,再到南北朝删繁以后的“藏府虚实补泻”,再后来才有“辅行诀”,这个过程也伴随着医经藏府经脉虚实理论的影响,从水火寒热,到表里的强调,再到藏府经脉虚实补泻的强调,是毫针补泻出现后、以及脉法分左右配藏府经脉的影响,医经理论对本草的渗透。同时体现出医经试图理论一统的意愿。由于仓公的医学知识传播,经脉理论和刺法技术,引起了较大的重视。再加上西汉冶铁技术可能有个突破,取代了金银铜质的针具和石制的砭石。所以医经的惯例,便使用问答形式,文帝问仓公,就变成了黄帝问岐伯。

秦汉前后流传多种医经的单行本,如仓公所提到的: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鑱石,定砭灸处;案法逆顺,论药法,定五味及和齐汤法;上下经脉、五诊;五诊、上下经脉,奇咳,四时应阴阳重;其中的【脉书】、【五色诊病】、【上下经脉】、【四时应阴阳】等,分别是讲医理、诊断和外治法---以宜鑱石,定砭灸处;臣意即避席再拜谒,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可一年所。脉书上下经、五色诊病、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等属于医经或诊断;石神、药论属于本草。所谓黄帝内经,其实是西汉晚期集成的各家学说,包括仓公所传的各类比较重要的单行本。比较扁鹊和仓公所学,就有了很大不同: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长桑君传扁鹊的,只是禁方书,秘而不传的经验方谓之禁方。但是扁鹊作为一代宗师,自己发明了脉法,还基于脉法发展出来经脉理论的外治法,大体都是扁鹊学派的成就,不是一个人。所以到了仓公,尤其标榜外治法的治疗效率。但是要注意到,仓公时期依然是“以宜鑱石,定砭灸处”,砭灸一词在仓公传三出,其时主要工具仍然是砭石、艾灸,或者使用一下金银铜的工具。砭石后来是被铁制针具彻底取代,而今本的黄帝内经讲的就是砭石被取代时期的历史,所以是绝对晚于仓公的,但某些内容保留了砭石时期的治疗方式,如痈疽等篇。

更为重要的是,所谓的内经、外经的命名依据,这是典型汉代的作风,跟庄子一样,内外旁篇,依据是一样的。所谓内,指的是内有延阁广内秘府的宫廷藏书,外有诸博士官宦的藏书以及民间献书,所谓旁篇,是难以分类的论述,比较驳杂。因此三国时期魏国的“中经”、中经新薄,虽然不是医经,也被隋代人称为“内经”,其依据是宫廷秘府藏书,所谓内经,是“中秘之书”的简称。宫廷秘府藏书当然地位要高一些,内容上也是经过甄别精选,属于官修精品,外经比较水一点,外宦民间的藏书传本,校书修书的水平不那么高,没有那个财力人力。并且内经这个词,孙思邈在千金也提到过,并不指代医经。也就是说,隋唐两代的学者,并不存在“内经”指代医经的共识。所以内外之分仅仅是藏本的来源问题,而不完全是水平高低,也不是其他的内外问题。西汉晚期王莽篡位,经过两次战火,未央宫彻底焚毁。天禄阁和石渠阁,两大藏书之处在未央宫门前全被烧毁。原本黄帝内经是早已失传,现在传下来的,是后来集成的民间传本和官修的综合,以及不断的再创作。在以上的基础上来对比理解目前流传的以“黄帝内经”为核心的医经: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第一句交代医经的由来: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医经怎么来的,其理论的依据是什么。第一个要素,血脉,就是血液和脉管,循环系统。经落是在血脉的基础上发生的构建,进一步细分皮肉筋骨等,略过。落通络,络就是脉,血管。然后是骨髓。为啥要特别提到骨髓?血、脉;经、络;骨、髓;三者对称,都是表里关系,并且三者都是解剖学的重要内容。脉者血之府,血脉相表里、经络相表里,骨髓相表里。依此表里关系的构建,再加上“阴阳”。那么阴阳在秦汉,指的是寒热,如医和论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阴淫寒疾、阳淫热疾,指的寒热;水火之齐,指的也是寒热。所以阴阳在这里并不是总纲,阴阳二字所处位置也不是纲领性质。总纲要么在前排第一,要么最后作总结。所以这里的总纲是:表里。或者说寒热表里都是强调。而经脉、血脉、骨髓,也是为了分表里,这样从表里两分法开始,与阴阳理论没太大关系。用此“起百病之本”,去定义疾病,实际上还就是六要素,表里、寒热、虚实,最后有一个缓急先后的生机路标。因为外治法最讲虚实补泻,其次是寒热,表里被定义到了结构上。所以疾病的定义是寒热虚实和位置。死生之分:藉此判断生死证的分类,或者易治难治;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拿来衡量箴、石、汤、火,四种治疗方法的实施;针刺、砭石(包括刺、割、刮、熨)、汤(汤熨)、火(艾灸、火烤、烧针、烧瓦、烧坎等);医经构建了生理解剖、疾病命名、脉法诊断等,但却试图一统内外治法的理论。而内外治法真能一统吗?这正是【本神】篇所要强调的问题。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这一句有歧义,不过要是读了经方的解释,那就没有歧义了。有人说这个百药齐和,这是要吃药了,错!吃药的理论,不是本草学吗?不该在经方吗?所以这里只能是外治法的外用药,为何?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这些方法用来,就像磁石吸铁,以!物!相!使!啥叫以物相使?物理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气味的滋宜,不是吃下去那种化合反应。这就是“所以任物”的“心”的“魄”的能力,刺激和应激,内外物质、信息的互动交换影响,所有外治法原理,都是以物相使,不同于气味滋宜。吃下去也是应激,不过那是内部的生化,那是魂的功能。所以中医基础的理论在这里,魂魄与本神。通过消化、血液循环的生化,是“随神往来谓之魂”。所以经脉和穴位,也不是同一机制,所谓神气之游行、出入,经脉运行气血表示内部循环生化的游行属于魂,而穴位表示神气之出入表示魄的功能,但却终于被“穴位归经”“丢穴不丢经”混为一谈,还是读不懂本神之故。因此外治法在于“出入应物”的以物相使,而内治法在于“游行往来”气味滋宜的循环生化(代谢)。由此才有“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低劣的医生,不知道这个道理,本来能治好反而加重,本来可以活,反而治死了。为啥本神(精神五藏论)在甲乙经是第一篇,而灵枢却是第八篇?因为灵枢的编者水平好不好,不知道。而甲乙经的作者认识与他不同,表示重视的方向不同。本神有多么重要,是最为根本的概念,没有意识到。那意思是看针灸甲乙经比看灵枢好?不比较,怎么知道甲乙经更早呢。黄帝四经也是黄帝经,甲乙经也叫作“黄帝经”,养生经也是黄帝经,南北朝到隋代的河图、黄帝养生经,五行大义所引五味五藏所宜的“食治”,不言来自素问,而是引用这些书。然后素问把食治误为药法,辅行诀居然直接抄过去当根本依据,而不谈“急食”某某那是指的吃食物:五谷五果五肉……还真把养生当临床,把食法当成药法混为一谈。在千金食治法中并无“毒药攻邪”四字,加上这四个字,似乎食法就堂皇的变成了药法。如【汤液醪醴论】云,食治之法乃是轻病,其不愈者病重采用药治,是很明显的病情进退轻重的关系。而增加“毒药攻邪”四字,以食治为辅助的含义,成为组合使用的主次关系,明显是不同的思想。想来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应该分得清食疗与药疗的区别在哪里,可惜实际上又如之何。太素和运气七篇中还存在的淡味,为何没有了呢,为了凑五行,也是豁出去了,六味变成了五味,六腧穴也就这样变成五腧穴。为了“阳奇阴偶”却又忘了“六府五藏”、“男子八八女子七七”,然后拿着半截当法宝,不知自相矛盾,还以为没偏见。南北朝出现素问以后,与甲乙经并称时,甲乙多数排在素问之前(只有一例例外),表示其地位,与现在的认识不同。宋改千金,还专门把素问改到甲乙之前,这个行动彻底暴露了偏见的心态。而今对医经的偏见成见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唐代之后不明“内经”的含义指的是“中秘之书”,拿来标榜“最高的”“最早的”“最正经的”医学理论,本身存在巨大误会,内经未必指代医经。更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混乱,其中最为严重的情况,就是把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造成了中医学术史和理论的源流,误会至今。多数人无法了解甲乙经才更早,正视与否的问题更无从谈起。而理论一统的努力,是大一统政治正确的延续,并不能称之“为道”或者“合一”,道与术不同层面,道的层面是德曰生,但是维护生机的方法,却不能凭“得一”的借口去混淆道、术的不同层面的规律,混淆方法的根本区别。这种努力并不能认为是成功的,尤其对于外治法的各种流派的理论、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并在,早已打破了旧有的模型和模式,并无一统的认识。因此其意义也就如各家“演道”般的盲人摸象模式,所存在的资料史学价值。

回归经典很多层意思,一是提高临床技术水平,从实用的角度,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法。因为经典里面也是各家学说,方法并不统一;其次是,寻找源流和发展线索,或许能找出更核心的东西,还可以发现演化过程中的各种误会。本来也无绝对的解决方案,其实了解源头更像是去理解解题过程,之后还可以发现新的方式。如果存在不同的解释方式,才是需要注意的。但回顾人类历史,任何一门的学术实践,就连出世入世之间的宗教,皆无不如此,分宗别派,流散枝叶,并无彻底理论一统的可能和必要,因为现实人心选择和惯性无法一致,并且会一直如此。因此回归源流的分辨,只能是少数人的思维和实践,对于大多数人并不能形成自觉意识,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不会察觉有任何的问题,还无视任何反面证据,由此而心安理得的排斥“偏见”,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灵素之问:灵素之问 | 不可跨越的系统层次边界与理论的局限灵素之问 | 天行与伤寒的误会与“医经派”灵素之问|左右阴阳与神的不同层面灵素之问 | 厥病灵素之问 | 疝灵素之问 | 阳予之正与四维相代灵素之问 | 疝灵素之问 | 五输穴的演变灵素之问 | 募穴之讹灵素之问|灸则强食产肉灵素之问|瘅灵素之问|灵枢官针篇的古针刺手法灵素之问|缪刺与巨刺的误会以及真假针灸的荒谬灵素之问|阴阳容:第三类模型灵素之问|素问篇目演变灵素之问|从半夏看汉晋经方药升量灵素之问|危险的针刺学标准化灵素之问|生命力的文化灵素之问|从恶闻人声到恶闻木音的制作流程灵素之问|吃瓜神仙与学者灵素之问|漫谈结构决定功能灵素之问|胃气与经脉灵素之问|三焦名实正义(二)灵素之问|三焦名实正义(一)灵素之问|真气灵素之问|五行理论概述灵素之问|长夏的来历灵素之问|九卷指代针经的命名灵素之问|医经与经方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一)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二)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三)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四)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五)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六)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七)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八)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九)灵素之问|等价原理与中医(十)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上)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中)灵素之问|西汉侍医李柱国传(下)灵素之问|黄帝 、扁鹊 、白氏医经三家灵素之问|略谈【内经】的断代问题灵素之问|从【灵枢】看针刺的起源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灵枢》编撰者解析(上)《内经》解证 | 《黄帝内经·灵枢》编撰者解析(上)...腔调中医不喜欢确定2020中国直销银行排行2020中国直销银行排行...互联网周刊不喜欢确定偶像和粉丝的互害:川普的滑铁卢偶像和粉丝的互害:川普的滑铁卢...天眼视点不喜欢确定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起源吗?

    金栋按:<黄帝内经>不是中医的起源! 据医学史料,中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中医起源于圣人(伏羲.神农.黄帝).起源于巫(毉,从巫).起源于医学本能与医学实践等多种说法,似乎各有其理. 何谓 ...

  • 灵素之问 | 经脉理论两大问题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9-10-07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 | 针灸学与医经理论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3-17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 | 虚实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根本问题

    灵素之问 | 虚实概念是中医理论的根本问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21-07-24 收录于话题 #灵素之问 129个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 ...

  • 灵素之问 | 天行与伤寒的误会与“医经派”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天行与伤寒的误会与"医经派&qu ...

  • 灵素之问 | 经方与医经的药味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9-11-28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栏主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要理解 ...

  • 灵素之问 | 古医经寒病热病两类死证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7-10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 | 疾病定义与阴阳理论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3-11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 | 不可跨越的系统层次边界与理论的局限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8-01-04 灵素之问 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 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

  • 灵素之问|五行理论概述

    原创 忆忘 腔调中医 2017-06-06 栏主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