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秋高气爽
赵孟頫《秋声赋》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秋声赋》哀而不伤,皆臻于儒家哲学和审美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赵孟頫以行书书全文。行笔洒脱流畅,结体丰容缛婉,行间茂密,气韵汇通,得二王遗韵。
赵孟頫书《秋声赋》
请旋转手机欣赏完整大图
赵孟頫《秋兴赋》
《秋兴赋》是西晋文学家潘岳创作的赋。此赋先叙述时序变易引起的人情感触:自己虽然已近中年,头发已经花白,但官滞难迁,因而悲秋之感强烈。后写自己不屑与高官显宦为伍,与其居高遭险,不如效法庄子“逍遥乎山川,放旷乎人间”的行为,归家闲居。此赋表达了作者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对滞官不迁的牢骚。此赋的意境清新高远,行文自然流畅,用典浅近贴切,写景细腻生动。
赵孟頫身为宋室王孙,却不得不委身蒙元朝廷,虽'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内心的苦闷与愤恨无人能懂。赵孟頫书《秋兴赋》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未书年款,从用笔结体之工稳熟稔及通篇气息之蕴藉密丽看,应为其中年之作。西晋文人渴望归隐的精神境界,何尝不是这位元代书法家所追求的灵魂家园呢?
董其昌《秋兴赋》
诗人潘岳在《秋兴赋》中表达出超然物外、归隐出世的境界。董其昌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六月在其所喜爱的高丽镜纸上乘兴所书,时年52岁。展读此作,一股只属于董其昌的风神气韵扑面而来,清淡空灵,超凡脱俗。其平和简静处似王羲之,潇散有致处似杨凝式,姿媚秀逸处似赵孟頫。囊括众美,裁成一妙。
文徵明《新秋诗轴》
此为文徵明所书自作诗,笔法自然遒劲,表现了其晚年大字行书的典型风格。
鲜于枢《秋兴诗册》
这是鲜于枢为和仇远诗而作并书的三首五言律诗,17行,诗中充满浓郁的思乡之情。从“北望空思汴,南游未厌吴”一句可知作者此时正身处江浙一带。此帖书法俊爽劲健,略显苍疏,是鲜氏中晚年众多作品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件。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页》
此帖为米芾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虽无款印,但一望而知为米氏中年行书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
王献之《中秋帖卷》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传为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创作的草书书法作品,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释文曰: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无款署,有明董其昌、项元汴,乾隆等人的鉴藏印跋。书法古厚,运行流利。整幅字守中线,行间透气,雄浑奔放,气吞万里。《中秋帖》于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希”。
管道昇《秋深帖》
这是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给婶婶的问安、馈赠的家信,专家认为实际为赵孟頫所书。其笔力扎实,体态修长,秀媚圆活,畅朗劲健。赵氏信笔写来一时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发觉后忙又改过,现在还可以看出涂改之迹。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
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
邻叟闲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