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说了什么?
从1986年至今,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经走过了36年历程。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秉承患者安全的理念,从零开始,坚持依法管理、科学防控,成功构建了我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医院感染发病率不断下降,保障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尤其在“非典”、“埃博垃”等重大传染病疫情、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2019年年底暴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暴露出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人类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在疫情暴发初期,预警机制的失灵、医院感染的出现、应急处置的滞后、物资人员储备的断层等问题暴露了在医院感染预防与防控方面的薄弱环节,也给现有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敲响了警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修补短板、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内涵建设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8月29日,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新冠疫情防控要求下,为加强医院感控管理,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平战结合下的院感系统建设与发展学术会议暨'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召开。
会上,《“疫情新常态”下的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后简称《上海专家院感共识》)正式发布,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医院感染专业领域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共识。
《“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由上海市院内感染质量控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联合上海市10余家市级医院的30余位医院感染管理专家学者共同编写。
为提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患者安全,上海市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专家及医院行政管理专家,历时10个多月共同制定了《“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四项机制”
一、建立健全专业团队年度评估机制
二、建立健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每月抽查检查机制
三、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一把手负责制和每月研究机制
四、建立健全追责问责机制
事件二、郑州六院
《“疫情新常态”医院感染管理(上海专家共识)》包含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信息化监测、防控执行保障、风险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侵入性且/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医院感染培训与教育、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等九大内容体系,51条具体指标。
一、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1.1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独立设置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管理和业务工作。
1.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是指医疗机构中专门从事医院感染相关监测、督查、指导、培训及管理的医务人员。
1.3医疗机构应有明确的三级管理层级。三级管理层级即“医院感控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1.4医疗机构内医务人员和各部门各层级管理者承担不同医院感染管理责任。
1.5建立以目标引领、问题导向、临床主导和风险管理控制为主的医院感染管理理念和精准化医院感染管理模式。
1.6医疗机构应结合本机构规模和实际诊疗活动,配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
1.7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人应为专职管理人员,具备高级技术职称。
1.8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应进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培训及考核。
1.9医疗机构应提高医院感染管理专职及兼职人员相关待遇。
1.10立足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科研现状,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实践研究。
二、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
2.1医疗机构应依靠标准化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院感染数据的实时监测。
2.2应用物联网和可视技术实现智能化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监测。
2.3应用院内感染监测系统监测,督促临床医生及时准确上报院内感染病例。
三、医院感染防控执行保障
3.1医疗机构应将感染控制规范与日常医疗工作紧密结合,加大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资金、人员及设备投入。
3.2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纳入全院绩效考核。
3.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参与医院整体规划、重点部门新建或改建、一次性消毒药械审核、抗菌药物管理、新技术开展的风险评估。
3.4医疗机构应为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实施提供必要的设施及物资保障。
3.5医疗机构应为参与感染性疾病诊治的医务人员、收治的隔离病人提供必要的隔离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
3.6医疗机构应为医疗机构内高风险科室配备数量充足、符合规范的安全器具。
3.7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工勤人员的管理。
3.8医疗机构应加强院内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的管理。
四、医院感染风险评估
4.1医疗机构应建立内镜的风险管理和评价体系。
4.2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当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风险评估。
4.3加强对新技术、新疗法实施中产生的危害因素的追踪研究,及时准确地获取其潜在危害和表现形式,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和预防措施。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
5.1医疗机构应对多重耐药菌进行目标性监测。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
5.2医疗机构应采用综合性防控措施进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
5.3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
5.4医疗机构应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以达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目的。
5.5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依据自身医疗服务的特点和耐药菌监测数据等资料,确定特定或高风险人群,并对其开展特定耐药菌的主动筛查。
5.6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多部门联合实现预防为先的多重耐药菌精准感染控制。
5.7充分利用新型检测技术提升医疗机构病原体检测能力及精准防控。
5.8医疗机构应对床单元表面及高频接触的设备进行规范、科学清洁消毒。
5.9建议只对特定人群实施有限的去定植。
5.10医疗机构应做好多重耐药菌接触预防措施及患者隔离。
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
6.1医疗机构各个科室/部门应建立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以及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6.2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6.3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
6.4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
6.5医疗机构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七、医院感染培训与教育
7.1医疗机构内全体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应分为行业内部专业性培训教育与社会普及性培训教育。
7.2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控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依据疾病控制部门的要求进行实时更新。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
8.1医疗机构应组建医院感染控制应急处置专家组,指导临床开展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8.2医疗机构应建立医院感染暴发预警及上报制度。
8.3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规范和流程。
8.4医疗机构应为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免费提供疫苗接种及健康体检。
九、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9.1医疗机构应建立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采用医护一体医院感染管理模式应对传染病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2医疗机构应针对法定传染病及不明原因传染性疾病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制订科学快速的风险评估方案。
9.3医疗机构通过医院感染应急处置清单化、流程化管理,确保在传染病暴发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医院感染应急管理有序开展。
9.4医疗机构应积极构建院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临床一医技一基础交叉”学科合作模式。
9.5医疗机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归纳、总结和修订。
9.6医疗机构在出现新发传染病疫情情况下,建议根据防控要求实施闭环式管理。
《共识》梳理了上海市综合性医院三十多年来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的成功经验,常见医院感染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体现了上海市级医院精细化管理的细节,基于国标又高于国标,从精益化管理的角度,对今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院感管理的核心问题,从体制机制建设、现代管理能力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等多角度、打造了我国医院院感工作新的行业标准;针对院感工作的规律以及“疫情新常态”下院感防控的政策要求,健全完善了医院底线思维和风险管理模式。
为上海市医院感染管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全方位地为国内院感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更科学、更清晰的发展建议,对初步构建一套医防融合、平战结合的院感管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专家院感共识》的发布与实施,将为今后全国医院感染专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示范和引领。
所谓“平战结合”,就是既着眼于平时,又能立足战备,从本质上说,这体现的是一种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只有做好应对极端情况的准备,才能得到充分保证安全。
反过来,极端情况中采取的措施、暴露问题,又会为优化平时的体系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这次疫情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机会,各医疗机构要认真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以强烈的紧迫感补短板、强弱项。
这12条要求,看上去都是普通的一句话,或者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但要落实下去,每一个要求都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