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将至,“冬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三九”比冬至更冷?
文/农夫也疯狂
在农村里一些老人常念叨着“冬至大如年”这句老话,在有些地方现在还把冬至节气当传统节日来过,在古代的时候,在外漂泊的游子都会在冬至节气之前回家,而现在还有的地方保持着在冬至节气给过世的亲人烧纸的习俗,可见冬至节气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年冬至是什么时候?“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三九”一年最冷的时候呢?
(1)今年冬至节气是哪一天?“冬至”到底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在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之间,基本上每年都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农历的日期则波动比较大,在民间有着“冬至不过十一月”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节气不会晚于农历十一月。其要么是在农历十一月上旬、中旬,要么就是在十一月的下旬。而今年冬至是在农历十一月十六日,是在中旬。而到了冬至节气以后,也就开始数九了。冬至节气当天就是“数九寒天”的第一天。
很多人常常说冬至,但却并不明白“冬至”是什么意思。冬至是24节气中第一个被确定的节气,其又叫“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而且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有不少人认为“冬至”就是说冬天到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冬至的“至”并不是“到了”,而是指“到头”的意思。当然了并不是说冬天到头了,而是说阳光直射点南移或北移到头了。
多数人都清楚每年到了冬至节气,在北半球的太阳就要开始北移动了。因为在冬至节气的时候,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已经达到了最大值了,所以它要开始向北移动了。在冬至节气这天,不仅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得到的太阳辐射也是最少的。同时这一天还是白昼时间最短的。在民间有着“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农谚,说的是冬至节气以后,白昼时间就慢慢变长了,而夜晚时间就缩短了。
(2)为何不是冬至最冷而是三九最冷?
农村老话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意思是是一年中最热的是在三伏天,而最冷的则是三九天。数九是从冬至节气当天开始的。一般而言,冬至节气的时候并不会太冷,也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反而是近一个月以后的三九、四九才最冷。就像农谚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因此,冬至只是最冷季节的开端,真正冷的时候在后面的三九、四九。
古人所总结的这句农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地球每天都会在白天吸收热量,而到了晚上的时候就释放热量。在夏秋季节的时候,其所吸收的热量明显要大于释放的热量,因此会有部分的热量存起来,也就是有“积热”。而冬至节气虽然是日照时间最短的,太阳高度也是最低的,但是地球表面所吸收的热量还是要比散失的热量多。可一旦进入数九之后,地球表面之前的积热也逐渐散掉了,再加上不断有冷空气袭来,天气就更为寒冷了,等到三九后基本完全散失了。所以也就有了“数九寒天,冷在三九”的说法,这也是为什么三九要比冬至更冷的原因。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也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但是却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且把这些规律很多都总结成为了农谚,为农民农事活动的安排起到了很好的指导意义,可见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