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样建成的?纪念碑正面上的字是怎么刻上去的?

前言

今天,人们去北京,可能不去故宫,也可能不去长城,但是必然会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人民英雄纪念碑”。

自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地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后,在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便陆续建立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大型现代建筑,它们与天安门城楼一起,组成了恢弘的天安门广场。

直至今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走过了一个多甲子的时间,成千上万的人曾在此停留,缅怀先烈,向逝去的革命先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个神圣而又庄严的地方,是新中国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造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的,是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镏金大字象征着革命先烈革命精神万年长存,象征着全国人民对革命先烈崇高的敬意与永远的铭记。

新中国能有今时今日这般繁荣昌盛,就是这些革命先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来的,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又怎会有现在屹立在东方的强大新中国呢!

革命先烈,注定是永垂不朽的,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中国人民可以时时缅怀革命先烈,并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

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读者想要详细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始末。

今天,笔者就为读者细说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奠基到落成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49年9月30号奠基,1952年8月1日破土动工,1958年4月22日竣工落成,从奠基到竣工,人民英雄纪念碑历时9年才终告完成。

那么在这9年的时间里,人民英雄纪念碑从决定建造,到奠基、设计、建造,再到竣工,都有着些怎样的经历和往事呢?

为什么要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为什么要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党和国家,及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新中国建立前夕,革命即将胜利,人民即将当家作主之时,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人民群众,他们心里都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这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此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中国人民都迫切地想要为这些为了革命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做些什么。革命先烈最需要的就是被铭记,被炎黄子孙永世铭记。

于是乎,为了让华夏儿女能永远铭记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永远牢记革命胜利果实来之不易,便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后世炎黄子孙永远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1949年9月30日,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们一致同意在北京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以此来纪念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人民英雄,同时也让今后的华夏儿女牢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从而奋发图强,自强不息,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

正如周总理所说:“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选址

决定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后,第一件事就是建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当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的政协委员们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有说应该建在东单广场上,有说应该建在西郊八宝山上,也有说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上,而在这些提议中,多数政协委员赞成应该把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他们认为天安门广场既是首都北京最大的广场,也是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地带,将纪念碑建在这里,显得更加庄严,更加肃穆,也更加的重要。

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现场

对于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周总理也明确表示支持。

当时,他就跟与会的政协委员们说道:“天安门广场有五四运动的革命传统,也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纪念碑就应该建在天安门广场。”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在场的政协委员们一致同意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尔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具体哪个地方?

这时,就又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说应该建在前门楼上,有说应该建在中华门以南的位置,有说应该拆掉端门在其原址修建。对于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古建筑原址之上,或是之中,毛主席是表示明确反对的,他认为将新建筑放在古建筑之中,显得不伦不类。

故而,最终经过反复讨论,政协委员们一致同意将纪念碑建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北半部五星红旗旗座之南的位置。

9月30日下午6点,纪念碑选址完成后,全体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代表、无党派代表和各军兵种代表等千余人,在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从中南海走出,朝着天安门广场走去。很快,毛主席、周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便来到了纪念碑建造位置,并在这里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上,毛主席向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宣读纪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年以来(解放战争),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自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1840年,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毛主席读完纪念碑碑文后,全体人员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先后一个又一个地拿起铁锹,将一捧泥土洒在纪念碑奠基石之上。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当然,现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并不在当时奠基时的位置上,而是要比实际位置要稍微偏北一些,也就是在今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那是因为,当时在考虑纪念碑位置时,专家组并未考虑到天安门广场的实际布局,待到真正设计时,才发现如果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在这里,就会离天安门和国旗杆很近,这样无疑就会影响到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布局。

如此,经周总理与专家们的反复商议,基于纪念碑与天安门之间的远近、比例等考虑,最终确定将其建在天安门与正阳门的南北中轴线上。

设计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结束后,党中央便将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任交给了北京市政府负责。随后,北京市政府第一件事就是向全国建筑设计单位、各大专院校建筑专业,及各地建筑设计专家征集纪念碑的整体设计方案。

图|天安门广场

很快,北京市政府便收到了200多份设计方案。这些设计方案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什么样的设计都用,有亭、台、堂、雕像、塔、碑等形式。最终,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选定了高耸、挺拔的“碑”来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表现形式。

为什么用选“碑”呢?首先,当时政协会议在决定要建人民英雄纪念碑时,就通过了要以“碑文”的形式来表达人民英雄为革命,为民族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就应该采用“碑”的表现形式,

其次,亭、堂这些都过于低矮,表达不出人民英雄崇高的形象;用雕像也不太合适,无法准确表达出人民英雄的理念。而高耸而又挺拔的“碑”的形象,就恰好可以满足,它高耸、挺拔的形象,既可表达出人民英雄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光荣牺牲的崇高精神,也能让人民群众在瞻仰时生出敬仰之心。

1951年2月27日,为了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与兴建事宜,北京市政府牵头组建了由十七家单位组成“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下设建筑设计、美术工作、电气装置、土木施工、石料供应、财务核算和摄影纪录等7个小组,各自负责设计、核定、监造、核算和报销等事宜。

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建筑专家梁思成、雕塑专家刘开渠和北京市政府秘书处薛子正任副主任,彭真总揽全局,薛子正负责协调工作,梁思成、刘开渠则负责整个纪念碑营建方案的制定。

随后,在确定了纪念碑的表现形式后,接下来便是纪念碑的具体设计。

在纪念碑的具体设计上,当时专家组分歧最大的在于纪念碑下座要不要建陈列室,下层台阶要不要设计成检阅台、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碑身内要不要建电梯,碑身要不要建瞭望窗,及碑顶是用建筑顶还是群雕。

经过专家组激烈、反复的讨论,在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人民群众的建议下,最终决定:为纪念碑安全考虑,台基不设陈列室,建成实心;天安门已可用作检阅台,纪念碑下层则不设检阅台,以双重须弥座来承托碑身;碑身做成空筒,但为了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碑身内不建电梯,碑身也不建瞭望窗,同时碑身四周环绕双层汉白玉栏杆。

与此同时,为了不使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题混淆,碑顶不用群雕,用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即建筑顶。如此,整个碑体就显得既有民族传统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使得人民英雄纪念碑更显庄重肃穆。

图|庑殿屋顶

纪念碑体设计完成后,随之进行的就是碑体下部装饰的浮雕主题设计工作。

现今,我们走进纪念碑,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环绕在纪念碑碑体左右的那8幅浮雕:“虎门销烟”、“太平天国”、“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八一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和“胜利渡长江”。

这8幅浮雕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周总理书写的碑文遥相呼应,向人们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百年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史,也向人民描述了革命胜利成果的来之不易。

说起这8幅浮雕主题,在当时可是经过了专家组多次的讨论才最终得以确定的。

最初,专家组提出的是10幅,后经过毛主席的审阅,及相关部门的多次讨论,最终确定了现如今我们看到的这8幅浮雕,被排除的2幅是“中日甲午战争”和“延安出击”。

图|“胜利渡长江”浮雕

浮雕主题确定后,专家组又对浮雕的画面进行了讨论。

在浮雕画面的设计上,专家组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是否出现领袖人物,是否出现具体的英雄人物、是否出现反面人物,及是否通过敌人的残暴来歌颂人民英雄等问题上。

经过几轮的讨论,鉴于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人民能永远铭记人民英雄,所以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建议下,最终专家组决定浮雕画面不出现领袖人物,不出现具体英雄人物,不去过多地暴露敌人的残暴,在有限地画面上更多地去描述人民英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形象。

建造

1952年8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破土动工。为什么选择这天呢?因为这天刚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

从1952年动工,到1958年竣工落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时近6年。很多人就不明白,为什么在当时可以说是超级大工程的人民大会堂,只用了10个多月就竣工落成,而人民英雄纪念碑却需要近6年的时间才完成呢?

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设计上更为严苛,曾在建造过程中几经变化。同时,纪念碑的石料也难寻,难开采,且运输也极为困难。种种原因下,最终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时近6年才竣工落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建造过程中,对于纪念碑的设计曾多有变化。比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朝向上,原定的设计是坐北朝南,即向南方向为纪念碑的正面,由此毛主席亲笔所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就在纪念碑的南面。

然而,在建造过程中,中途就有人提出天安门广场在举行集会时,人们多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此时如果纪念碑的正面是南面,那么就会背对人们,所以应该把纪念碑的正面设立在北面,这样人们就能正对着纪念碑,从而以示对人民英雄的尊敬。

尔后,兴建委员会经过激烈的讨论,就决定将这个建议向中央汇报。再之后,经过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慎重商议,最终决定临时改变设计,将纪念碑改为坐南朝北,以北面为纪念碑的正面。

再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原定是将纪念碑的台基部分设计成陈列室的,但是在台基按照陈列室设计即将建造完成之时,就又有人建议不能将台基设计出陈列室,这样就会造成碑体不稳,且也显得不够庄重,所以建议将台基改成实心。

之后,党中央经慎重考虑,认为改成实心的,的确更显得人民英雄纪念碑庄重肃穆,且对纪念碑也更安全,所以便又临时更改设计方案,重新建造台基,将原定陈列室结构全部封上。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与此同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缓慢,除了跟设计上的变化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石料难寻,难开采,也难运输。

好比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碑。为了找到适合主碑的花岗石石料,兴建委员会工作人员花了足足3个多月的时间查阅了全国各地山脉的资料,经过反复的研究,及综合对比,才最终选定了位于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的花岗岩。

为什么选这里的花岗岩呢?因为这里的花岗岩质地坚硬,不易风化。

找到了适用主碑的石料后,接下来就是开采和运输的问题。由于当时主碑要求不能拼接,需要一块整石,且规定这块整石要长14.4米,上宽2.48米,下宽2.72米,厚度0.6米,因此这块整石的石坯至少要厚达3米,重量也至少达到320吨。

想想看,320吨,厚达3米以上的整石石坯,这开采、运输的难度有多大。

为了这块整石,从开采到运到北京就足足用了7个半月的时间,就单单是将整石从采石场运到青岛火车站,工人们就用了1个月零9天的时间。

刻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我想只要去瞻仰纪念碑的,肯定都是终生难忘的,同时大家也肯定会有这么一个疑问:它是怎么被刻上去的?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大字,是毛主席在1955年6月9日题写的,且题写了2幅。当然,我们现在看到了这8个字不完全属于这2幅作品中的其中一幅,而是2幅的字都有。

当时,为求完美,专家组经过多轮的讨论,就决定将这2幅中写得比较好的字提取出来,再组成“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8个字。

字有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这8个字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

要将这8个字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专家组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怎么将毛主席写的这8个字放大。当时,毛主席这8个字是写在信封上的,每个字只有2寸左右,而要把这些字刻在纪念碑上,则必须要放大20倍以上。

为了放大这些字,专家组着实是费了一番劲。

鉴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要想把这些字放大,唯一的方法就只有用相机把这些字一个字一个字拍下来,洗出照片,再用幻灯机把它放大,然后勾划。

最初,由于缺少勾划的专家,勾划出来的字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字不像,字没有神采等等。直到书法篆刻家魏长青的出现,这才解决了这个问题。魏长青对毛主席的书法多有研究,颇有心得,在他的亲自勾划下,放大的字与毛主席写的字是分毫不差,不知道的话,谁也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毛主席写的,哪个是勾划的。

字放大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字刻在纪念碑上。为了将这些字刻在碑上,兴建委员会请来当时全国最好的一批石匠,来将这些字刻在纪念碑上。然而,由于这些石匠此前并没有在花岗石上雕刻过,所以始终无法顺利完成将这些字刻在纪念碑上。

就在这时,魏长青再次出现,他自告奋勇用刻印章的办法来在纪念碑上刻字。

图|毛主席

魏长青先把橡胶牢牢粘在纪念碑面上,然后用刀将需要刻字的碑面的橡胶部分割去,剩下的橡胶则用胶皮覆盖住。再之后,就用一种叫“金刚砂”的砂子和压缩空气相混合,用其喷射出要刻的字。金刚砂具有打硬不打软的特性,所以在喷射刻字的时候,就不会伤害到被橡胶覆盖的地方。就这样,字被成功打在碑上。

再之后,字被打出来后,为了保证其百年不变色,专家组还动用了近百两黄金,将其研磨成金粉,然后制作成金字,以紫铜为胎,将其镶嵌进此前打出的字上。

1958年4月22日,历时9年,人民英雄纪念碑竣工完成。5月1日劳动节,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50万群众的见证下,人民英雄纪念碑隆重揭幕。

(0)

相关推荐

  • 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京天安门广场 全景 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中轴线上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正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通常的建筑设计是坐北朝南,而人民英雄 ...

  • 英雄不朽 丰碑永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造始末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巍然矗立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 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 ...

  •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历程 贾英廷

    . 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历程 北京晚报 | 2021年09月29日 贾英廷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和政协代表们来到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了奠基. 1949年10月, ...

  • 人民英雄纪念碑:林徽因参与设计,154字碑文周总理写了40遍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1840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 ...

  • 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后,林徽因询问碑文谁写,彭真:周总理字不赖

    前言: 1949年9月30日,也就是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那就是为在天安门前建立一座纪念碑,来纪念在革命斗争中牺牲人民英雄. 图 | 人 ...

  • 首都北京 天安门介绍

    地区介绍 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流和现代高科技的中心.全市面积16800平方公里,位于华北平原北端,东南距渤海150公里,西部和北部是连绵不断的山峦,东南是一片逐渐低缓的平原 ...

  • 1953年,重量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从浮山运到北京的?

    1953年,重量上百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从浮山运到北京的?当时能把巨石运到北京,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在天安门广场中心建立人民英雄纪念 ...

  • 英雄纪念碑建造有多难?碑身石料重百吨,看如何从青岛运到北京?

    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不知道的. 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它在天安门广场上,却不知它的一些具体细节. 比如它的占地面积多大?有多高?下面有多少幅浮雕?浮雕有多高 ...

  • (律诗)北京天安门广场

    (律诗)北京天安门广场 文|01一线 北京,在我的记忆里总会很容易和天安门联系在一起.因为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城楼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当年,就在这个地方,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 ...

  •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造始末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巍然矗立着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从1949年9月30日奠基,到1958年4月22日建成,历时近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