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慢病防控分久必合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COPD等不同类别慢病,在患者发病或急性事件治疗与急救时,当然常在相关专业科室处理,有时也需不同科室合作。但是,上述不同类别慢病在预防上的措施完全相同。

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危险因素,控烟(包括控制二手烟暴露),对所有慢病预防都有作用。

健康饮食不仅有益糖尿病、心血管病预防,也有益于癌症预防。除一些成本效益比合理的早期癌症手段,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与心血管病、糖尿病预防的有证据方法没有明显不同。

整合卫生资源,用同样资源获取慢病防控更大的实效。目前我国的慢病防控在体制与模式上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各学科分头下基层农村,基层医生迎接不暇。高成本,低效率。从国家层面,投资越来越多,建不同慢病中心,何不借鉴美国建类似NIH的机构统管慢病?医改推分级医疗,又把高血压和糖尿病分列去推,何不把慢病分级医疗整合成一个体系与基层医疗机构对接?

我们也尝试组建了民间的慢病防控联盟,吸纳慢病各学科团队参与,不仅是医生专家,也包括预防、康复、流行病学、运动营养、戒烟、精神心理等专业人员,同时包括基层医院代表、乡村医生、护士 、卫生机构管理者、公众与患者代表、健康企业等,实现大联合。

需要打破传统围墙文化,建立起我参与、我奉献、我分享、我快乐的机制。不能庄稼大家种,丰收一人吃。几十家、上百家的多中心研究,结果出来了,论文发表评奖时,却由牵头单位一家医院独占。数据应公有、共享、开放,谁有好思路,就应鼓励使用分析数据。新的好思路是个人的创新,机制不合理,该公有的变为私有,该私有的却一无所有,这种机制必然不能持续。

应积极倡导多学科参与,研究推动生活方式行为改变,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做好全身血管疾病的一级、二极预防和康复。

我曾到英国牛津观摩过临床大查房。医院相关各科主任必需到场,认真准备,认真发言,只可是科主任,而不是一般医生。这样查房场景,我年轻时在北大医院经常见到。王叔咸老师主持,他认真严谨,严格要求,不留情面;知识渊博,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临床经验丰富;各科的房都敢查,都能查出水平;大家或多或少有点紧张。跟王老师查房,真能学到知识。在自已刚涉足临床医学时,能在王叔咸老师身边学习实践,真幸运啊!王老师来自协和,把协和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北大医院。然而,这一传统在当前诸多大学医院已荡然无存。

发达国家的大学附属综合医院实力强,每个专科只是研究方向各有特色,水平难分伯仲。而我国医患都推崇迷信专科医院,我国心脏专科医院高度细分,分成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肺血管疾病、心律失常电生理科室,有的进一步细分,做起搏器的不做射频消融,反之亦然。培养医生看病,不再是理解有病疼的人,而是仅看病变和检查指标。冠状动脉造影,狭窄到百分之七十就支架;动态心电图夜间长间歇就起搏;室性早搏到了多少就射频消融......这种行为,真是害人啊!不仅害了病人,而且毁了医生。

医学发展到今天,根本出路在整合。不仅临床医学需重视综合,慢病防控要有实效,必须实现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三支大军的会师整合。

节选自《总编随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