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这样「闹元宵」
春节假期过去,你胖了吗?重新回到日常的你,现在调整过来了吗?
2月第四周
闽南人的“年”到正月十六才算结束,过完元宵,也就意味着“年”过完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在闽南民间有“小年兜”之称。这一天,闽南家家户户吃汤圆,即「上元圆」,其源自于宋代“元宵煮浮圆子”的风俗。除了在家吃「上元圆」,元宵节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其热闹程度比起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游街灯”的经历?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元宵,妈妈总是会带着我们几个小孩买上几个纸糊的灯笼,点上灯笼中的蜡烛,在家中及邻居家四处晃荡,走街串巷。这种纸灯笼在打开之前呈现折叠状态,展开来就是长的、圆的、扁的等各种形状,有的还是一些常见的动物造型,例如青蛙、兔子、小狗等。后来,我们年纪大了些,装电池的灯笼替代了纸灯笼。尽管它能持久地亮着不易熄灭,并且造型更加精致,我还是更喜欢纸灯笼,大概是骨子里偏爱那种特有的古早质感吧。
街边挂着的纸灯笼@泉州影像
东石镇几乎每年都会举办“闽台东石灯俗”活动,一系列活动中,最有趣的就是“数宫灯”了。按照习俗,自正月十三起,东石嘉应庙里上一年挂的旧宫灯就会被取下,替换上一年结婚的新娘陪嫁的宫灯。挂灯通常会持续三个夜晚,至正月十五。幼时,爸爸妈妈会在元宵当晚带我们去往东石嘉应庙赏花灯。我们总会好奇地数着庙里张挂的宫灯数,争执谁得出的数目是正确的。庙宇正中央高高挂起的一盏“公家”的大红绣球灯,则用于重头戏——“跋[puaʔ8]灯”。上一年结婚的新郎官通过”掷茭”来定大红绣球灯的去处。谁掷得茭数最多,就是「跋到头灯」。
东石嘉应庙赏花灯@泉州影像
元宵节当然少不了颇受欢迎的“猜灯谜”。每年元宵,闽南各地都会举办灯谜会。风中飘摇的粉底黑字长纸条夹在绳子上挂于长廊,灯谜随手可触,通常会吸引许多人驻足思考。只要知道谜底的人,便可扯下纸条,答对即可赢得彩头。
除却猜灯谜、赏花灯、吃元宵等比较常见的习俗外,在闽南地区,还有一些特别的元宵节习俗。
在元宵期间,有些寺庙会举行“乞龟”仪式。龟在传统观念中是长寿吉祥的象征。仪式中使用的龟,自然不会是活生生的乌龟,而是由一些面粉、面线、花生或米等种种食物制成的乌龟。因此便有了各式各样的龟,像是面线龟、红龟粿龟、米龟等。元宵当天,有意愿的信徒可通过“掷茭”乞得。乞得龟者,隔年元宵时,要准备一个更大的龟供其他信徒求乞,让这份福气能够延续给下一位新得主。
米龟@大公报
香龙起舞,庆贺元宵。“舞香龙”是东石镇梅峰型厝村的传统习俗,传承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香龙”是由稻草扎成的“龙”,从头至尾插满一柱柱香。据说是因为旧时瘟疫横行,当地村民为阻挡它而举行祭祀活动,“舞香龙”便是由此而来。现如今,它早已褪去从前的迷信色彩,承载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舞香龙@泉州影像
闽南元宵节习俗数不胜数,泉州、厦门部分地区还有“踩街”、祀“棕蓑娘”;漳州地区有“斗菜碗”“钻灯脚”“放水灯”;闽台地区都会举行“攻炮城”活动;台湾地区则有“烧玄坛爷”……这些闽南民俗大多都寄托着大家的美好愿望,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拆灯棚,热热闹闹的春节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闹元宵也是一种对年的“告别”仪式。
今年你送出了多少红包?你用上说闽专属微信红包封面了吗?在“一封难求”的情况下,没想到我们的人工不智能小助手竟然还私藏了几个,对不起已经在打了......之前没抢到的朋友请速添加小助手微信(Shuomin_Official)索取,送完就真的绝版啦!
当周周历背面搭配的是一曲南音选段《元宵十五》,其由南音世家传承人郑明明携专业团队用最传统的南音四管演绎。这是说闽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惊喜,扫一扫,一起来侧耳倾听这一曲应景的悠悠南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本周话题
你们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元宵节习俗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我们将从中精选出若干则留言
赠送「说闽周历礼盒」或手绘红包套装 !
闽南人春节假期的娱乐方式
他日重逢,可否再共唱一曲《爱拼才会赢》?
文稿&排版:床头白月光
周历设计:伪养狗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