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标准”要定,还要定得合理,并推广成为“国际标准”
又看到一个提“中国标准”的说法,跟着来了一片叫好声。确实,谁掌握了行业标准,就控制了行业的主导权,就有利于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这个是谁也看得明白的事情,是应该大力来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不是像这位代表所说的,在已有国际标准的成熟产品上再制定一个更加严格的“中国标准”,这样制造出一些较高的门槛,让一些外国的企业进不来呢?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
就拿其经营的空调为例,如果中国标准比国际标准在选材、节能和耐用性上都要更加的严格,那么成本是必然会更高的。而这样的标准对消费者会不会更有利呢?不一定,特别是对中低收入的人群可能更加的不利,因为消费的门槛提高了,可供选择的厂家也减少了,那么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购买价格是比较确定的。
对谁有利?对这些相对处于行业中强势位置的品牌更加有利,其通过“中国标准”的方式,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把一群后来的竞争者拦在了门外,而这些市场当然就留给自己相当大的一部分。
对进口或者外资品牌呢?应该说影响有限,一些销量大的强势外资品牌也是能轻松达到这些“中国标准”的,由于竞争者的减少,他们也将获利,而且说不定精心策划的好事,这些外资强势品牌还要得到更多的好处。
那么进口品牌呢?确实有一些销量较小的进口品牌,不愿意或者说成本上不经济,用来专门达到“中国标准”,而就选择放弃中国市场,这的确能减少一些竞争。但同时消费者还是减少了一些选择。
所以说,把已经相当成熟的产品再制定出大量的更高要求的“中国标准”,是有很大的社会成本的,而这些社会成本是要消费者来买单的。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产品的国际流通,可能给某些国家想跟我们脱钩制造合适的借口。
那么,“中国标准”要不要大力争取来制定?肯定要,而且要制定出全球适用的中国标准,也就是这些中国标准是有机会成为国标标准的。这是一个长期性的,挑战极大的细致工作,而且至少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首先就是行业地位问题,如果这些行业或产品是中国企业原创的,由中国企业最先开展且推向全球,那么这些标准当然就是要由中国企业先来制定,然后由其他追随者来学习和跟进。也就是说,掌握标准的最好方法就是原创。比如,U盘就是由中国企业朗科公司原创且制定的标准,专利授权费一直收到2019年。
就算是原创标准,也要适时地拉上一帮国际同行来共同制定,不然原创后太过高冷,也可能会被同行们(其实就是竞争对手)孤立且联合制定出不同于原创企业的新标准,而最终让原创者的努力归于无效,比如曾经的VCD之类的发明就是这样的例子。
其次就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这虽然比较敏感,但还是不能回避。“标准”还是应该更多的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完成,行业管理部门不能太过主动的干预。还是前面说过的,“标准”涉及到成本结构、市场接受度和国际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企业更了解这方面的内容,行业主管部门的专家虽然很多,但太过于偏向理论,容易把标准整得太过高冷。
还是举一个例子,全球无线局域网领域仅有的两个标准,一个是美国行业标准组织提出的IEEE 802.11系列标准,俗称WIFI;以及中国提出的WAPI标准。WAPI是我国首个在计算机宽带无线网络通信领域自主创新并拥有知识产权的安全接入技术标准。与WIFI的单向加密认证不同,WAPI双向均认证,从而保证传输的安全性。
听着WAPI不错吧,但是由于前期很多安卓智能手机都不支持WAPI标准,但在中国销售的手机只要有连无线的功能必须支持WAPI,怎么办?很多手机厂家用软件把中国版手机的WIFI给关闭掉,这样就可以上市了。我当年买的手机,就花了好大的力气去刷操作系统才把这个功能给重新打开的。
不能说这个标准就失败了,但是由于没有大量的民用级别的路由器和手机终端等的支持,该标准在民用级市场上,实际上名存实亡。但也带来一个意外的好处,那就是行货手机连无线的模块处叫“WLAN",水货就叫“WIFI"。
我们要支持中国标准,但我们更应该通过努力来引领科技,有了更多的原创产品或服务,再加上认真规划,自然会有更多的标准由“中国标准”变成“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