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六十一)大明盛世

(六十一)大明盛世

大汉帝国很牛,但是大汉帝国从来也没有把青藏高原纳入自己的版图。
大唐帝国也很牛,但是大唐帝国也从来没有把青藏高原纳入自己的版图。开元盛世时,青藏高原上的土蕃,已成为大唐帝国的劲敌,至于安史之乱后的100多年,土蕃对大唐帝国,更是一直处于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中。
但是在明朝,青藏高原始终在大明帝国的版图之内。
汉武帝很牛,但是广阔的东北地区,大多不在汉帝国版图之内。
唐太宗很牛,但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把辽东纳入大唐版图;更不要说广阔的东北地区了。
而朱棣时代,整个广阔的东北,比现在东三省还要广阔的地区,都在大明帝国的版图之内。
至于海上壮举,更不用说了,无论汉武,还是唐宗,都没有可值一提的成就。甚至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说到海上壮举,大明帝国也是独一份的;而整个大明王朝,说起海上壮举,朱棣时代也是独一份的。
甚至而言,在整个同时代,大明帝国的这种海上壮举,也是傲视全球的。
总的来说,大明帝国初期的恢弘气势,完全不逊色于汉唐,甚至超越了汉唐。
而朱棣的成就,也完全不输于汉武、唐宗,甚至超越了汉武、唐宗。
《明史》是这样评价永乐盛世的: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如果客观的看这段历史,我们很容易感觉,大明帝国的辉煌,绝不逊色于汉唐的。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常常会盯住大明帝不光彩的地方,然后夸大其词的去评说。
最经典的就是明朝有过土木堡之变。
但是,近300年的历史中,出现这么一档子事,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最简单而言,汉朝很牛,汉高祖时代就有白登之围;吕后、文帝、景帝又是送美女、又是送嫁妆的,向匈奴换取和平;后来汉武帝和匈奴斗得昏天黑地,据说弄得大汉帝国户口减半;终于还是走回和亲的老路。
再简单而言,唐朝也很牛。问题是,唐太宗时代不要说征服东北了,就是连个辽东都无法收入自己版图。李世民死后,大唐帝国好不容易把东北纳入入了大唐版图,但是草原世界却丢失了。
安史之乱后的100多年,面对回纥、土蕃的欺负,大唐帝国也只有逆来顺受。
总的来说,看一段历史,当我们把目光集中一个片段之上,过分夸大其词,永远是不全面的。
如果客观的看这段历史,我们很容易感觉,朱棣绝对是一代雄主。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在说起朱棣时,更容易关注他的乱臣贼子形象。于是,我们很容易感觉,朱棣就是一个邪恶变态的内容。
最让人感觉朱棣邪恶变态的内容,大约是以下两段内容。
第一段内容,就是朱棣逼方孝孺写即位诏书,方孝孺不服,于是朱棣以诛九族威胁方孝孺;方孝孺说,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会向你低头的。于是,朱棣就杀了方孝孺十族。因为亲戚凑来凑去,只有九族,最后就把方孝孺的学生也凑了一族。
第二段内容,就是朱棣把黄子澄、齐泰家的女眷关起来,每天派20个精壮的汉子轮X,并且都生下孩子。
这些内容,可信度到底有多大?我前面分析过,它实在难说的很。关键是,如果我们看历史时,只把目光集中在这种极具倾向性的内容上面,很容易戴上有色眼镜。
类似的内容,我以前也不是完全持怀疑态度。但是在网络时代,看到太多异己者写的现代史,我终于发现,史书在抹黑一个政权、一个政治人物时,常常是极尽耸人听闻之能,而且是毫无底限的。
因为现代史资料空前丰富,你想找哪方面的资料也可以找到,所以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历史人物,通常总存在粉、黑之争;在这种背景下,同一个时代,常常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同一个历史人物,常常就是天使与恶魔的差距。
看的相关历史书多了,我渐渐发现,极尽倾向性的历史书,通常看看就可以了,因为真实性,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因为彼此在抹黑对方时,常常是毫无底限的。
说起明朝历史,就不得不说到宦官政治。
总的来说,想让人接受家天下、世袭,它永远需要众多不能端上台面的东西支撑。从这层意义上,宦官政治是皇权政治布局的一种常见方案。
诸王政治、外戚政治、宦官政治,一直被人们所诟病。但是,翻开中国历史,真正能免俗的王朝,恐怕只有宋朝。但是宋朝没有这样玩,却是通过一系罗圈套罗圈的方法,维持了皇权的神圣性;关键是,好像也没有多少人,认为宋朝比汉唐好。
要知道,西汉诸王之乱、外戚专权,贯穿于始终;而东汉宦官、外戚轮流坐庄直到董卓进京;至于大唐帝国,诸王、外戚、宦官、军阀之乱,一直贯穿于始终。
关于大明帝国的宦官政治,我后面会详细分析的。毕竟,朝臣、宦官互相制约,是大明帝国最特色的东西;而且他们之间的缠斗,直到大明帝国灭亡。
我这样说,无意说明朝比汉唐更辉煌;更无意说朱棣比汉武、唐宗更伟大。
因为,这就是关公战秦琼的事。
只是想说,当我们评说一段历史时,目光过多的关注它辉煌的地方,或是过多关注它不光彩的地方,都会有意无意的戴上有色眼镜。
朱棣在某些地方,可以超越汉武、唐宗,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交通媒介的发展,这可以让中原王朝把触角,更容易的伸到更广阔更遥远的地方。
但是,在小农社会,任何一个朝代的盛世,通常都只能维持很短一段时间。
因为盛世的维持,那是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撑。
最简单而言,征服、占据遥远地区,那需要大量的输出啊;关键是,超过一定范围,相关的征服、占据成本会非常高,于是输出与收入,就完全不成正比了。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明成祖把握机会,一举把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变成了大明帝国的行政区。但是相关地区,毕竟与中原王朝相隔太远,而且山川阻隔,所以数十万大军可以征服这里,但是军事主力一旦离开,地方势力发生大规模叛乱时,还得数十万大军继续深入;即使没有大规模的公然叛乱,维持它的统治成本,也是惊人的。
再简单而言,庞大的船队修建、养护、远航万里,这得多大的输出啊;关键是,小农社会中,这种输出与收入根本不成正比。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盛赞郑和下西洋的场面宏大时,却常常忘了,那是拿真金白银堆出来的。
再简单而言,为了让周边、甚至遥远的国家、地区接受中原王朝天朝大国的地位,各种封赏同样需要巨大的输出。
关键是,许多国家地区,常常是基于经济的目的来朝贡中原王朝,所以,他们会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段,让中原王朝付出更多的,达到一定阶段,中原王朝自然不愿意再这样做了。
最经典的就是,明英宗时代,大明帝国与蒙古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就是由此而来。
一个帝国进入盛世,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难说的很,站在英雄史观去看,它自然是好事。因为帝国的辉煌,主要就是体现在这里啊。总而言之,称雄天下,万国来朝。
但是站在平民的角度,真心说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站在平民的角度,这就是君主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尽做些没意义的事;甚至是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就好像,汉武帝时代大汉帝国空前强盛,但是这种强盛,是建立在牺牲上千万、甚至数千万人口的基础之上。
《汉书》是这样说的,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
《汉书》另一种说法是,承孝武奢侈余敝,师旅之后,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大宋帝国苟且,但是这种苟且,却是整个社会一片繁华。
看书的时候,我们容易感觉,大汉帝国更好;但是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去选择时,恐怕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盛世,需要政府拥有巨大的控制能力,才会变成现实。
所以,当帝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自然会流行一种思想,那就是收缩国力。换而言之,我们家里的钱,干点啥不好,天天干这种输出大于收入的事,图啥呢?
成祖时代,中国的大航海事业,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成祖死后,大明帝国终于决定停止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于是,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巅峰;关键是,巅峰之后,就是彻底的平淡。
毕竟,作为小农国家,类似的行为,更多的是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经济目的,它是难以持久的。
于在当时看来,郑和这样的海上壮举,多少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于国于民都没有多大意义的事。
成祖时代,大明帝国顽强的控制着安南地区;他的儿子、孙子也一度顽强的,试图控制着这块地区,但是时间久了,终于还是发现,让这里变成自己的封国,相对省钱省事,还不用太多的人去牺牲。
事实上,朱元璋就曾明确表示,许多地方,缺乏征服的价值。
因为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相关的交通媒介能力;许多地区,中原王朝即使可以征服,也是得不偿失的。一个统治者迷恋这种内容,写在史书上,也许很拉风,但是在现实中,实在未必是多好的皇帝。
总的来说,大明帝国的上升期,只维持了70年的时间就结束,然后就是漫长的稳定期。
70年的上升期,在许多人看来,实在是太短暂了。问题是,翻开中国历史,立国超过70年的王朝有几个呢?
大明帝国的稳定期有多久呢?接近200年。我是说,从土木堡之战结束,到努尔哈赤闪亮登场,就接近200年。这么漫长的稳定期,翻开整个中国历史,恐怕也是独一份的。
我们许多人,因为各种知识的误导,难免会感觉,大明帝国的皇帝不是邪恶、就是变态、要不就是脑残
但是,当我们相信这种论调时,不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明帝国是如何实现70年的上升期,然又后维持近200年的稳定期呢?
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会展开详细分析的。
这里,还顺着朱棣去讲那个时期的历史吧。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阴云密布玄武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