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魏丕荣与“义成周”大渠
乡贤魏丕荣与“义成周”大渠
文/李爱平
义成周大渠,始成于清末民国初。源起滹沱河南岸的上狼涧村,经下狼涧、下汇、代堡直至砂河,全长二十多里,受益面积四千多亩,为当年繁峙东部最大的引水灌渠。
提起这条大渠,不能不说道魏丕荣。
魏丕荣,字华翁,生于1850年,卒于1924年,繁峙下汇村人。幼年家贫,好读书,命运坎坷,屡试不第,五十多岁后始得光绪丙午科加额岁贡生员。魏先生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生活俭朴,不事奢华,终生以设塾教授为业,门徒遍县境,学就成名者居多,时称本县名儒。
魏丕荣先生在从教之暇,关心乡民疾苦。眼看滹沱河及北山上的水白白流去,而下汇一带的乡民却因土地沙多贫瘠生活分外困苦,心里很是着急。因此倡导乡民即使自筹资金,也要开渠筑堰。并且还亲拟倡议书交于县令周笃祜审核批准。其实,时任县令的周笃祜也是一个恪尽职守,怜恤民情的好县令,也早有兴修水利的愿望,只是屈于当时时局动荡,国库空虚,无法实现。见此倡议当然高兴,虽少有资金赞助,但在其他事务,诸如协调村与村之间的矛盾,处理占地纠纷等方面,愿积极协助。
有了周县令的支持,魏丕荣先生更有信心把渠修成。他自担重任,奔走于砂河、代堡大村之间,筹资集众,开挖新渠。只是,因邻村一时对开渠之利并不认识,最后由下汇一村兴修。
其时,工具落后,技术水平有限,据说,一把铁锹、两根竹竿就是他们的测量仪器,用了二千个工才完成梢头(类似蓄流泄洪的小型水库)工程。最后,经过二年时间的苦干,终于开通了一条方向精准、坡度适宜的引水干渠。
大渠修成以后,为感念魏丕荣先生的义行和周县令的功绩,取名“义成周大渠”。下汇村数千亩田地得以灌溉,庄稼一年比一年茁壮,收成自然一年高似一年。而且渠两边还种植了护堤树木,所以,远远望去,绿意昂然,颇为壮观。据下汇村魏氏宗谱记载,1947、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一年全村交粮相当于二、四、六三个区的总和。解放后,公粮、树株、教师在神堂堡、庄旺、小柏峪等七个区中名列第一。
后来,其他村庄从下汇村的变迁中认识到了大渠带来的实惠和好处,都积极思变,将义成周大渠加固并延长了好几十公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沿义成周大渠的几个村庄,村村地肥水美,形成名符其实的米粮川。
再后来,随着滹沱河水量的减少,北方普遍缺雨干旱,义成周大渠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义成周大渠的盛名以及魏丕荣等人的功绩却永远留于史册,为后人称道传颂。现下汇村南为魏丕荣先生专立的功德碑和德教碑上还有记载。
文字编辑:杨荣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