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记忆中的真实
如果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能够这样讲课,而不是以应试为目的,我估计会勇敢地选文科。
讲诗经,有六个关键字,兴比赋,风雅颂。兴比赋,如果我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教的话,兴是起兴,比如,啊,大海,蓝天。比,是比喻,联想。赋,则是描写,状物。颂是歌颂,比如说国家的繁荣富强,雅分正变,正雅是描写正面的,积极的社会现象,变雅是批评社会的不公正,讽刺一些阴暗面。风,欧老师说了一个让她觉得震惊的解释,说让当时读研究生的她吓到了,说真的,我觉得这样的老师真的太好了,她能够分享她的个人体验。从她的体验能够看出,她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研究的人。她举了一个例子,风马牛不相及,这里的风,其实是牝牡相及,意思说牛和马不能够相互交配。她说这个解释一下子降低了诗经在她心中的地位,但是仔细想想,除了考据学的解释外,也很合乎自然现象和规律,而且国风里面的确有很多讲婚姻和恋爱的内容。这样的老师真的好有意思啊,哪像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就是考试重点。如今我都读研究生了,考试什么的,考的再好也没有意义,真正能支撑你在学术道路上走的远的,其实是兴趣啊。关于正变,她举了一个盛唐的王之涣的诗歌和晚唐李商隐的诗歌作为对比,前者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着一股盛唐朝气蓬勃的气象。而后者,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充满了无奈和哀伤。然后她看着窗外的夕阳,问同学们,你们接下来放学回家,开开心心想着可口的晚餐,还是感慨一天又这么过去了。她见两次都没有举手,就说,也许很多人一天就这么浑浑噩噩过去了,也没关系了。这样的老师真的好有意思啊。
欧老师还说了一个中西文学审美的差异,西方古代文学有很多巫术占卜的内容,而中国的古代文学却显得早熟,注重伦理和历史观。儒家希望通过礼乐来教化民众,而知识分子需要做官从政来取得相应的权力来实现这个抱负。从这个角度讲,五四时期过度拔高了宋词的地位,这些其实在宋人看来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比如从小刻苦学习的范仲淹那首著名的一句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其实我和欧丽娟教授有相同的感慨,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怎么突然儿女情长起来了,不可思议。现在我明白了,是后人有意在拔高个人情感体验的地位。我特别喜欢她的一个观点,如今台大毕业的大学生去做修理工也是没关系的,当官反而各种累和烦,这在如今的中国似乎还是很新颖的观点,甚至被贬低的呢。中国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学而优则仕,一直都是,离多元的社会价值观还有点距离。
然后她说到了白居易,说他的新乐府运动,并不是真的要让街边的老妪能听懂他写的是什么。这里引用陈寅恪的观点,唯歌民生病,愿使天子知,也就说他的写作对象其实是执政者或者社会精英,那些能够认字的人,希望用一种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反映社会民生。这也是如今中国政治圈的内涵,表面上讲民生,其实内核还是对上负责,因为上级有着直接的任免权力。五四时期为了求变不惜曲解古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古人的真实想法,其实不是把人民大众放到了多高的位置。白居易的新乐府也不是从民间学习,而是对民间的淫词艳曲进行改造,使得它变得雅正,符合儒家发乎情止乎礼的伦理观。在社会的规范下,一个人的言论要和其社会地位相符合。一个街边卖串串的人是不应该妄议国家政策的人,一个执政者应该努力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有它的道理的。
最后还有情和志,其实对自己而言是差不多的,很强烈的情感与想法,只不过前者对亲人,情人,而后者是对国家,集体。后面,是我自己的发挥啦。曹操每首诗后面都会有,幸甚致哉,歌以咏志。这是作为一代枭雄的伟大政治追求的表达。如果没有单看某一句,什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真的会让人误以为他陷入了热恋之中,哈哈哈。这种情和志的混合,在离骚里面也可以看到,比如屈原写恐美人之迟暮,看似女子担心不能得到男人的芳心,其实是屈原自己得不到君王的重用,政治理想无法实践的怨言。如今的文学评价则和过去不一样,小情小爱也可以登大雅之堂,夏志清在中国文学史里面,特地抬高了张爱玲,钱钟书的位置,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放在家国体验之前。这种转变,是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反复思考的事情。究竟是好是坏,很难说。儿女情长,天地虽然小,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但是喜怒哀乐是贴近心的。社会兴衰,虽然让人有一种崇高的感觉,但集体终究会要去吞噬个人。
感谢这期公开课,我更好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