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目标管理-什么才是一个好目标?

在我所工作的几个企业中,制定目标的做法通常是:领导层规划→部门指标→中层沟通→小组指标→员工沟通→个人指标,一层层缓慢传达下来,形成所谓的部门或个人KPI。这些目标在年初制定后,一年之中很少更新,即使事情已经偏离了航道,也需要等到年底来统一考量,慢慢地这些目标就被扔在一旁无人问津,成为没有意义的数字。这样的做法,在一年又一年中,循环往复。

说起目标管理,不得不说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分别是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chievable(可实现的)、Realistic(有现实意义的)、Timeline(有明确期限)。

SMART原则作为目标管理的一种方法,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就是无论我们是给团队制定目标,或者是个人的目标,不要出现那种含糊、无法衡量、不设置期限、甚至无法实现的情况。 但SMART原则也有其局限性,最主要体现在目标可以适应五个要求,但都是简单的指标。如果以这个来评估和考核员工,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即使是我,也会给自己制定相对容易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关心的不再是对公司的实际贡献,而是怎么让自己的任务列表更好看一些了。如果用心观察,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

那么怎么才算是一个好目标呢?

马里兰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在1968年就提出了一个理论,埃德温·洛克指出:首先,“困难目标”往往比简单目标更能有效提升绩效;其次,具体的、困难的目标往往比含糊其词的目标“带来更高的产出”。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得到专栏《精英日课》里曾经说过:一个好目标,除了常规的SMART原则外,还应该有Stretch Goals(拓展性目标)。

他最后总结出一个公式是这样的:好目标=难度×具体。好目标的标准是,第一,要有难度;第二,要具体。这个和上面埃德温·洛克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目标难度基本上和绩效成正比;如果目标不具体,人们根本不会做到自己所能做的最好。

以这个公式来衡量我们日常的目标管理,至少有几个启示:

首先,目标的难度可以高一点。以前我们经常说,目标需要踮起脚尖能够着,其实可以再高一些,跳到最高点能摸到。看Google的资料介绍,他们的目标往往很激进,但最后如果完成70%就可以算达标。

其次,目标越具体越好。不要再说“提升用户体验”这种模糊的指标,比如是否可以改为:用户第一次使用设备需要花费的时间;如果是软件,则可以是通过程序或引导,减少到达目标的点击次数。


最近看《增长黑客》,看到一个名词“北极星指标”,让我对目标管理有了兴趣,找了些资料来看,计划用3-4篇记录一下所思所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