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正华:不同淋证的常用方剂】
淋证,根据病因和症状特点,在临床可分为热淋、血淋、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等六证。
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临证治验甚众,尤擅长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病证的诊治。
热淋
证见:小便频急短涩,尿道灼热刺痛,尿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伴有发热,口苦,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方以八正散加减。
如大便秘结、腹胀者,则重用生大黄,并加枳实以通腑泄热;
若腹满便溏,则去大黄;
若伴口苦、呕恶者,可合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若湿热伤阴者,则去大黄,加生地黄、白茅根以养阴清热;
若小腹胀满,加乌药、川楝子行气止痛;
若头身疼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加金银花、连翘等宣透热邪。
石淋
证见:尿中时夹砂石,小便艰涩,或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痛引少腹,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
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靡,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以清热利尿、通淋排石。
方以石韦散加减。
膏淋
实证表现为小便浑浊如米泔,沉淀如絮状,或夹有凝块,或混有血液,尿道热涩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方用萆薢分清饮加减,亦可加土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之力;
若小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
小便夹血者,加小蓟、白茅根、芦根。
虚证表现为病久不愈,反复发作,淋出如脂,小便涩痛轻,但形体消瘦,头昏乏力,腰酸膝软,舌淡苔腻,脉细弱,
治以补虚固摄
方用膏淋汤加减。
若脾肾两虚,中气下陷,肾失固摄者,可用补中益气丸合七味都气丸。
血淋
实证表现为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或夹有血块,或见心烦,舌苔黄,脉滑数。
治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用小蓟饮子加减。
若出血热象显著者,可加黄芩、白茅根、茜草炭;
若血多痛甚者,可另服三七粉、琥珀粉,以化瘀通淋止血。
虚证表现为尿色淡红,尿痛涩滞不明显,腰酸膝软,神疲乏力,舌淡红,脉细数。
治以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方用知柏地黄丸,
亦可加墨旱莲、阿胶、小蓟、白茅根、槐花等以补虚止血。
气淋
实证表现为小便涩痛,淋沥不尽,小腹胀满疼痛,苔薄白,脉多沉弦。
治以疏肝理气,
方用沉香散或香苏散加减。
虚证表现为尿时涩滞,小腹坠胀,尿有余沥,面白无华,舌质淡,脉虚细。
治以补中益气。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案例1
患者,男,45岁,机关干部
2000年1月13日初诊
1998年2月,患者被诊断为“急性。肾盂肾炎”,经西医治疗后缓解,但此后反复发作。
近因劳累,出现尿频、尿急、尿时灼热疼痛、尿道坠胀、腰部酸痛、下肢浮肿等症,大便调、日一行,纳可,眠安,舌黯红,苔白薄腻,脉弦细。
辨证:湿热下注,肾虚饮蕴。
治以清热祛湿、补肾利水。
处方:
生地黄15g,熟地黄15g
山药15g,山茱萸10g
牡丹皮10g,茯苓皮30g
赤小豆30g,泽泻12g
白茅根30g,益母草30g
鱼腥草(后下)30g
土茯苓30g,炒黄柏6g
水煎服,每日l剂。
2000年1月24日二诊
患者服上方7剂后症状有所改善,但昨日又因劳累而出现左侧腹胀、抽搐,牵及腰部,尿频。
现左侧腹胀、抽搐,牵及腰部,尿道坠胀,尿频,尿急,尿时有灼热感,心烦,心悸,易急躁,全身乏力,喜汗出,大便调,纳可,眠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上方加丹参15g、盐知母10g、麦冬6g、黄芪15g,去山茱萸,改炒黄柏10g。
2000年2月17日三诊
服上方14剂后症状已消,但近来又因工作忙碌而再次发作。现尿频、尿急、尿少色黄,尿时灼热疼痛,尿道坠胀,腰部酸痛,下肢浮肿,大便调、日一行,纳可,眠安,舌黯红,苔白薄腻,脉弦细。
上方去土茯苓。
患者继服14剂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
本案证属《诸病源候论》所云“肾虚而膀胱湿热”者,属“热淋”范畴。
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故见小便短数、灼热刺痛、色黄;
腰为肾之府,湿热之邪侵犯于肾,则腰部酸痛;
水湿内聚,三焦决渎失司,膀胱气化失常,则尿少;
水湿横溢肌肤而致水肿。
故以清热利湿消肿为治疗的基本原则。
方中茯苓皮、赤小豆、泽泻、白茅根、益母草、鱼腥草、土茯苓、炒黄柏等均为清热利湿或利水消肿药。
但结合舌脉,患者有阴虚表现,考虑到清热利湿之品多为苦寒之品,易耗气伤滓而使已亏津液更亏,故酌情加入了生地黄、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等调补气阴之品,以防“邪去而正亏”。
诸药合用,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以求药到病除之效,二三诊时,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因劳累后加重,乃虚不胜邪,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芪以扶正,诸症基本消失。
案例2
患者,男,38岁
2008年11月22日初诊
3年前,因小腹绞痛,排尿时尿道疼痛,被诊为“尿路结石”
2周前检查发现左肾积水,左侧输尿管结石(3cm)。
现腰部无不适,排尿涩痛,大便每日1~2次,纳可,眠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辨证: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处方:
川牛膝15g,金钱草30g
猪苓15g,茯苓20g
泽泻12g,车前子(包煎)15g
薏苡仁30g,滑石15g
鸡内金12g,益母草30g
决明子20g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8年11月29日二诊
服药后诸症缓解,现小便黄,大便正常,纳可,眠可,口干,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守上方加黄芪20g。
继服7剂后诸症平复,随访半年未见发作。
按:
淋证病位在肾与膀胱,病机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导致膀胱气化不利。
本案西医诊断为尿路结石,中医属淋证中之石淋。
结合舌脉,辨证为膀胱湿热,尿路结石。
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药用猪苓汤加减。
方中川牛膝、金钱草、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薏苡仁、滑石、益母草均有利湿通淋之功;
金钱草、鸡内金为消结石要药。
二诊时,颜老考虑痛久砂石不去,易耗气,故加黄芪以补气利尿。
患者共服14剂后,病情大为改善。
案例3
患者,男,48岁
2009年3月28日初诊
2个月来,患者尿频、灼痛、尿不尽、有分叉,口干,遇凉则欲排便,但排不出,纳眠均可,舌红,苔黄腻,脉沉滑。
辨证:膀胱湿热。
治以清热利湿通淋。
处方:
炒黄柏10g,车前子15g
车前草30g,鱼腥草(后下)30g
白茅根30g,瞿麦12g
萆薢15g,滑石15g
甘草6g,王不留行12g
蒲公英12g,赤芍15g
牡丹皮10g,丹参15g
泽泻15g,海金沙(包煎)15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09年4月18日二诊
尿频、尿急、尿不尽渐愈,现头痛,颈项痛,小便略黄,纳眠可,夜间干咳,舌红,苔黄腻,脉沉滑。
处方:
白菊花10g,白蒺藜12g
葛根20g,炒黄柏10g
车前子15g,车前草30g
鱼腥草(后下)30g
白茅根30g,赤芍15g
牡丹皮10g,丹参15g
当归6g,甘草5g
全瓜蒌15g,瞿麦12g
继服14剂后诸症均释。
按:
本案尿频、灼痛、尿不尽、有分叉,舌红,苔黄腻,脉沉滑,为膀胱湿热,气化不利而致的湿热淋证。
治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
方中集炒黄柏、车前子、车前草、鱼腥草、白茅根、瞿麦、萆薢、滑石、蒲公英、王不留行、泽泻、海金沙诸清热利湿通淋之品。
治疗淋证,颜老还喜加赤芍、牡丹皮、丹参凉血活血,促进血液循环,以助利尿;再辅以甘草和药缓急。
二诊尿频、尿急、尿不尽已愈,但又出现头闷痛,颈项痛,夜间干咳。
故在保留部分清热利湿通淋之品的同时,加白蒺藜、白菊花、葛根散风平肝止痛,解除项紧;
加全瓜蒌清热化痰止咳,另加当归治夜咳效佳。
全方合用,使热清湿除,诸症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