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的中国式父母,对自己扣扣索索,对孩子一掷千金

▲这是阿呆爸育儿的第319篇原创
文 | 阿呆爸
今天大年初八,大家都开工了吗?
我正式恢复写作了,今天和大家聊聊“给孩子花钱”这件事。
这次春节,遇到好几件事,都让我忍不住感慨:要比给孩子花钱,我们中国爸妈要说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那个一掷千金的劲头,是真舍得啊!
1
对自己抠门,对孩子大方
到底有多舍得,最直观的就是买衣服了。
我和阿呆妈有对夫妻朋友,彼此家境情况差不多,但他们对孩子那绝对是大手笔了。
夫妻两个人自己紧衣缩食的,穿的非常简单,但是孩子一身上下,却是清一色的都是大品牌。
腊月二十九,我们一起逛万达,他们给孩子买了一件羽绒服,两千多;一双鞋子六百多,然后还在宝贝王、大玩家各充了500块钱的卡。
我和老婆瑟瑟发抖,紧紧按住了自己的钱包。
你要说他们有钱吗?以我的了解,真不是,也就是一般普通工薪阶层。
老公脚上的那双耐克,估计穿了也有两三年了。去年为了节约一点,他烟都戒掉了。平时我和他中午约个饭,也都是沙县小吃、兰州拉面。
但就是舍得给孩子花钱。
有时候聊到彼此的消费观,互相推荐给孩子买了什么好东西,他的解释都是:
给孩子吃穿好点,他未必懂,就是大人一个心理安慰,就想让自己孩子从小就漂漂亮亮的。
后来我想了一想,像他们这样的中年爸妈,身边似乎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的特点是:
平时给自己买个衣服、鞋子都要领券、凑满减活动,然后犹豫再三,全身上下加起来都不超过一千块。
但是轮到给孩子买玩具、报课、吃喝玩乐了,只要娃开口了,几百几千块说花也就花了,眼睛都不带眨一下。
2
我全身上下,最贵的是眼镜
对自己抠门,对孩子大方,在我身边还挺多的。我和老婆,恐怕也是其中一个。
当然,我们还算“理性”了。在我们的观念里,虽然也知道人靠衣装马靠鞍,打扮的洋气漂亮,大人心情也愉悦。
但潜意识里,又总是隐隐约约地觉得孩子还只有五六岁,没必要懂得打扮,干干净净就好。
所以我们给阿呆买衣鞋,主要是看是不是纯棉,穿的可舒服,几乎不会追求名牌。
就是如此“理性”了,从总体上来看,阿呆的衣服、鞋子,价格、品牌还是超过了我和老婆。
比如,我和老婆一套秋衣199块,阿呆的一套就是399。我买了一双耐克清仓的鞋子300多,阿呆的毛毛虫就是400块了。
年前我们在万达看中了一件大衣,1799,她想了半天,我鼓动了半天,还是没舍得买。
还有去年我偷偷给老婆买了一套兰蔻小黑瓶,换她自己那是绝对不会买的。
而我自己,全身上下,单价最贵的是去年在吴良材眼镜店换的一副眼镜,九百多块钱吧。
至于其他的衣服、鞋子,都是无印良品、优衣库“爆款”了,里里外外加起来最多也就一千块吧。
我看到身边的好多爸爸,似乎都是这样子。
大街上,经常是老婆孩子穿的漂漂亮亮,光彩夺目,老公在边上提着老婆的小挎包,一身的土灰土灰。
3
大年初六,小小震惊了一下
这种“舍得”,我在大年初六的时候,还小小的震惊了一下。
今年初六,我带阿呆去看了一场舞台剧《迷你特工队》。以前也去大剧院看过一些剧,一般上座率能有个五六成就不错了。
但是最近几次,明显看出上座率在涨。这一回,可能是因为疫情,许多人没回老家了,一千五百多个座位,目测上座率超过八成。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并不大,考虑到这部剧的受众主要是5—8岁的孩子,有这么高的上座率,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实事求是地说,看舞台剧,在我们这个三线小城市,还是比较奢侈的事情。
这里一台剧,一般票价最贵380,最便宜50,大人小孩都需要买票。有钻石VIP之类的,大概能打个6到8折。
而这一次从现场的座位看,大多数家长买的应该是200块左右的票,一大一小,再算停车费,就要小五百了。
这不算一笔小钱。花这么多钱,就为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动漫舞台剧,又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好处,实事求是的说,大部分人还是不太舍得的。
我也不舍得。我自己看个剧,一般都是买最便宜的票,有50的绝对不会去买100的。
而轮到孩子身上,为了让他能有好点的观剧体验,我也是咬咬牙买了折后108的位置,两百多嗖一下就没了。
现场大部分家长买的都是两百多一张的票,想起来,他们未必有钱,也未必舍得,但最后还是掏了,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为了孩子。
我在朋友圈里吐槽这个事,有上海的朋友说,你那一两百块根本就不算什么,在上海看奥特曼的演出,880起。
还有一个朋友在北京是做马戏团演出的。她说买980、1280、1680这种价格的座位,有一半以上都是带孩子的。
尤其是VIP座位,因为有机会跟小丑上台互动,小孩子们特别喜欢,有的家庭还不止来一次。
4
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也一样
对自己抠门,对孩子大方,为什么会这样?
一方面是有了孩子之后,消费理念也踏实了,买东西,只求穿的舒服,对品牌不会特别在意。
另一方面更可能的是和早年生活环境有关。我们八零九零后,生活条件虽然大幅改善了,但是早年也只是温饱而已,没有太多心思去琢磨吃穿。
等到长大了,养成的习惯,也就是觉得花几千、几万块买衣服、买包太奢侈,没必要,不舍得。
但是等到孩子出生了,接触见识多了,一般都会舍得给孩子花钱,只要不过分,都会尽量满足。
当然,根子上,可能也还是和钱包不够硬有关。一家人收入看得见,消费却是没有底。
买东西,第一考虑的是孩子,第二考虑的是老婆,最后才是自己,有时候还要顾及老一辈。
好钢用在刀刃上。刀刃最锋利,也最脆弱。对家庭来说,刀刃无疑就是老人和小孩了。
其实,上面说的这些“大方”,还算是日常生活的。如果要算教育方面,那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大方的就更多了。
做培训的前台都会有个体会,经常会遇到看起来其貌不扬的提着菜篮子的妇女,静悄悄地走进来,然后一刷卡就是五万八万的报课程。
一套大几百万的学区房,也常常是那些骑着电瓶车来的一家三口买了。
5
去哪里找演出、赛事信息
最后,再歪一个楼吧。
我一直赞同一个理念:穷养富养都不如有教养。
给孩子花钱,穿衣吃喝玩乐这些事,能基本满足就好,不必讲究华衣美服、珍馐佳肴。
但是在比较虚的方面,比如舞台剧、音乐会、体育赛事、博物馆上,可以试着早一点让孩子多感受、感受,这也算是无形的长见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