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不好百病生

脾胃不好百病生,张元素一个中药方,调理脾虚,让你身体更健康

邱先生前段时间被检查胃癌,好在是早期,进行了肿瘤切除之后,接着又做了几次化疗,便得到了临床上的治愈。

但是出院后的邱先生总是感到疲乏无力,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来精神,后来怕是癌症复发,又去医院进行了检查,结果一切都好,医生说他的身体也在渐渐恢复,不用过于担心,不过疲乏无力的症状还是没有改变。

后来邱先生的太太听说可以看看老中医,说不定能改善,于是便拉着他去看中医,后经过中医诊断,邱先生有脾虚的毛病。

据了解,很多癌症患者都有脾虚的毛病,但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一旦出现问题,身体便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脾胃一虚,百病由生

像邱先生这样癌症预后的患者,很多都存在脾虚的毛病,这主要是由于经历过手术、化疗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准。但是中医常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换句话说你的身体能否一直健康下去,取决于脾胃健不健康。

《黄帝内经》中提到:“脾胃者,仓康之官,五味出焉”。用通俗点的话解释,如果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国家,那么脾胃就是主管粮食仓库的官吏,能够为其他器官和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支持,脾胃也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中医又将脾胃称为是“后天之本”,这是因为人在出生后,需要依靠脾胃来运化水谷,才能将食物转化成营养物质,才能够维系人体的生命活动。

二、脾虚分3种,你是哪一种?

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说脾虚,其实脾虚又分为3种,分别是脾气虚、脾阳虚和脾阴虚,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症状表现。

·脾气虚

我们说如果一个人的正气足,那么他会声音洪亮、活泼开朗,总之就是充满活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等脏腑的功能也会随之减弱,便会出现脾气虚的症状。

《素问·脉要精微论》:“言面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所以脾气虚的人往往懒言气短,此外还会感到困乏,只想躺着

·脾阳虚

脾阳虚的人由于体内输送水谷精微的效率比较低,很多食物都来不及消化和吸收,时间长了就会消化不良,出现食欲不正、腹胀、腹痛等症状。

长此以往下去,部分人还会出现发胖、身材浮肿等表现。对于这种脾虚的人群,除了要健脾之外,也建议提升阳气,这样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脾阴虚

脾阴虚相对来说比较少见,这类人群脾精不足,运化功能异常,所以经常会出现大便溏或者干结等症状。

此外,这类人群往往偏爱比较重口的食物,但是口味重的食物又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循环往复会加重脾阴虚。因此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建议清淡饮食,适当吃些有利于养血滋阴的食物,比如银耳、山药等。

三、一个中药方,仅仅三味药,调理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的人更容易生病,所以很多人有脾胃虚弱的情况时,都会想办法进行调理。

枳术汤出自《金匮要略》中的一个中药方。后来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又在枳术汤的基础上研制了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那就是枳术丸,主要具有消食、治痞、强胃的作用。

枳术汤是由白术枳实(麸炒)组成,将这两味药研为细末,然后用荷叶包裹烧成丸来服用。

白术是一种温燥的药材,它为脾所喜,可以满足脾在病理状态下的需要,既可以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症状,又可以有效消除脾虚、湿邪内阻、湿浊内停的情况,所以白术既能补虚,又能祛邪。

枳实具有破坚积、消实痞、除胸胁痰癖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无法运化精微而引起的痰湿停滞。

荷叶虽然普通,但是它具有升清的作用,能够升发脾气。用荷叶包裹米来烧饭,既能养胃气,又可以提升脾气。

因此,用白术和枳实(麸炒)和荷叶一起煮饭吃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食用。

现代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很容易伤脾胃,所以平时要多关注脾胃健康,如果有脾虚的情况,不妨试试用枳术汤来调理。

参考资料:

[1]李其忠.脾胃一虚 百病由生[J].大众医学,2017:57.

[2]张继烈,鞠鲤亦.从《内经》看脾气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13.

[3]《脾气虚怎么办》.中国中医药报.2019-04-22

肝气郁和肝气虚

天下无疾

肝郁这件事,仔细想想还挺有意思的。你想,肝郁是一种气滞,气停下来不动的状态。从病性角度看,气滞是一种邪气,所以肝郁应该属于实证。但有个问题,肝脏本身的功能是疏泄,就是让气保持在一个畅达的状态。现在气都郁在肝这了,说明肝气疏泄的能力变弱了。肝气的能力变弱,那不就是肝气虚吗

也就是说,肝气郁的时候,肝气往往同时也是虚的。只不过,这时候表现出来的,或者说我们更关注的,通常都是胸胁胀满,长吁短叹,这些气滞问题。

实际上,从临床表现看,像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之类的气虚问题,在肝郁的时候,确实也经常出现。只不过,我们会更习惯于用那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来解释。认为这是肝气郁之后,出现的脾气虚表现。这么讲,也不能算错。我们这里想提示的,是在这些气虚里面,也有肝气不足的成分。只不过,要补这种肝气的不足,单用前面讲的四君子,就不太合适了。为什么呢?

上面说了,肝气虚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其实主要是一派气滞的问题。气滞,说明气在某个局部的运行已经出问题了。这时候再补更多的气进来,局部气滞的情况就会加重,人的症状也会更明显。

打个比方,快到晚高峰了,北京二环路上发生了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结果这一带就开始堵车。接下来,晚高峰一到,大量的车都跑到二环路上;那车再堵起来,就会让人感到绝望了。所以,有气滞的时候,补气是需要十分谨慎的,尤其是黄芪那种,能快速补气的药。有人说,既然是气滞,那直接用行气的方法,把气滞给散开不就完了吗?

没那么简单。因为这种气滞本身,还带有气虚的性质。所以,单纯用行气、散气的方法,比如香附、郁金、川楝子,都会容易加重气虚。我们看,行气不外乎两种,一个是辛味,一个是苦味。这两种味道的药,对气的影响,要么是刺激,要么是打击

如果气是一匹马,那行气药就像一根鞭子,通过抽打这匹马,让它跑起来。如果马是在磨洋工,不出力,但是本身并不虚,那抽它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这匹马瘦骨嶙峋,很虚弱;你还是不顾一切,使劲抽的话,它确实能再跑几步,但接下来,就更虚了呀。所以,肝郁的时候,也不应该过分强调去行气,或者说泻气

肝气郁结 肝气不足 肝气犯脾 肝气犯胃 肝气犯肺

一、肝气郁结:

肝有疏泄作用,喜舒畅而恶抑郁。如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均可引起肝气郁结。
病因:
  肝失疏泄或情绪抑郁不舒。
检查: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或易怒,少腹胀痛,妇女可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相关症状:
肝气犯胃 肝被膜紧张 肝气不足 肝部疼痛 肝肿大 气上沖心 肝病容 脸色发黄 气机不畅 腹胀
1.气上冲心:
又称“气上撞心”。自觉有股气流从少腹上冲脘腹、胸咽部的表现。
病因:多由寒邪客于下焦及胃肠,或肝胃之气上逆所致。
检查:指病者自觉有一股气从下腹上沖心胸的症状。
2.气机不畅:
就是气不通的意思,气的概念按中医辨证来说还可以分好多种。气机不畅,郁而化热成毒."气为血帅",气机郁滞还可导致瘀血阻络.最后形成热毒与瘀血互结。由于胃、肝、脾、肺气机不畅,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湿浊,水肿,痰饮,饮食积滞,瘀血阻滞等。
病因:气机不畅主要与脾、胃、肺、肝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由于寒暖失宜,忧思郁怒,湿浊痰饮瘀阻,外伤以及食饮不节等多种因素,而使脾胃失其升降,肝失疏泄,肺失宣降所致。
诊断:气机不畅的常见病证有:脾胃气滞、气逆证,症见脘腹胀闷疼痛、嗳气吞酸、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泻痢不爽、泻后坠胀等;肝郁气滞证,症见情绪不舒、抑郁不乐、胁肋苦满胀痛、乳房胀痛、疝气疼痛、月经失调、痛经、经闭、或癥瘕积聚等;肺失宣降或胸阳闭阻证,症见胸闷不畅、咳嗽气喘、胸痹心痛等。
相关症状:气不摄血 肝气犯胃 肝郁气滞 肝气犯脾 嗳气 肝气郁结 气血失和 液气胸 皮下气肿 气机失调
【气机失调:
气机,即指气的运动。气的运动形式虽然复杂多样,但《内经》将其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并将气的升降出入视作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和象征。气的升降出入一旦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机失调多由情志内伤、邪气留滞,或脏腑经络等功能障碍所致。常见的气机失调状态,大体上可分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五种。
病因:气机失调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的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反常的病理反应。
检查:正是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关系到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所以,升降出入气机的异常,则能影响及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的功能活动,从而在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个方面,产生多种病变。在升降失常的病变中,尤以脾胃升降失常最为重要,且亦为临床所常见。故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代谢废物不能排出,则诸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
  还应指出,升降与出入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升降失常必然病及出入;出入失常亦必然影响及升降,故升降出入失调病机,不论内伤或外感、新病或久病等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关症状:触觉失调 气血虚弱 气机不畅 肺内空洞 气不摄血 脏腑功能失调 嗳气 腹胀 腹泻 恶心与呕吐
相关疾病:便秘 呃逆 恶心和呕吐 气胸病 毒性肝炎 慢性胃炎 急性胃炎 腹泻】
二、肝气不足:
肝气虚。肝气即肝之脏气,是肝进行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动力,肝气不足,肝的各种功能的见减退,出现肝气虚的病变。肝气虚证普通存在。
检查:多见于脏腑兼病中,如肝硬化见肝肾阴虚导致肝气阴两虚;肝气虚弱,血失归藏的出血证;肝气虚衰,心神经失养的忧郁证,肝肾气虚,以致肾失封藏固摄能力,出现性功能泌尿方面的病症。
  《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为面少华色,唇淡乏力,耳鸣失聪,容易恐惧等。
病因: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内伤,耗伤肝气;久病体弱,他脏伤肝;劳逸失调,损伤肝气;用药不当,攻伐无度等所致。
相关症状:
气不摄血 肝气郁结 肝内钙化 肝气郁节 肝火 肝气犯肺 肝郁气滞 肝气犯脾 肝气犯胃 肝阴虚
1.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气虚不能统血而见失血的证候,也是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
病因:多由久病、劳倦、脾虚等导致气虚,气虚不能统摄血液的运行,导致血溢脉外;或由于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转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检查:主要临床表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病机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诊断依据。气为血帅,其能统摄血液使其能正常循行于经脉之中。如气虚统摄无权,致使血液离经外溢,故见出血证。如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在妇女则出现崩漏;
  气虚则出现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是气血皆虚之象。
相关症状:阴血不足 精血不足 气血凝滞 气血虚弱 肝气郁节 气机失调 血气坏败 脾气虚 气滞血瘀 阴阳气血失衡。
相关疾病: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老年人过敏性紫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紫癜 性肾炎过敏性紫癜 色素性紫癜 性苔藓样皮病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中毒性紫癜 淤滞性紫癜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
2.肝火:指肝炎亢盛的病理现象。
病因:由于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或肝热素盛所致。与情志激动过度也有一定关系。
检查:临床表现多见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
相关症状:儿童上火 肝气不足 容易上火 阴虚火亢症 肺火 五志化火 实火 虚火
相关疾病:肝炎
3.肝郁气滞证:
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多因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所致。
检查:肝气郁结证的临床表现,以心情抑郁和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疼痛为主。如胸胁、少腹胀闷窜痛,善叹息,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循腿内后侧上行,绕阴器,至少腹,布胁肋,上连目系,会于巅顶。肝气郁结,经气阻痹,则胸胁、乳房、少腹胀闷疼痛或攻窜作痛;气机郁结,不得条达疏泄,则心情抑郁;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则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  
  气机郁滞,疏泄失常,影响水谷精微及水湿输布,久则聚湿生痰,痰随气逆,循经上行,搏结于咽喉,可出现咽喉如有异物,吐之不出,吞之不下的梅核气;痰积于颈项,可发为瘿、瘤。气滞血结,可酿成癥瘕。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影响胃的和降,可兼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胸闷嗳气等症(见肝气犯胃证)。肝病及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引起纳呆腹胀,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等症。
4.肝阴虚
是中医术语,为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又称肝阴不足。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病因:指肝脏阴液亏虚的证候。多由气郁化火,肝病及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所致。
检查:头晕眼花,两目干涩,视力减煺,或胁肋隐隐灼痛,面部烘热或两颧潮红,或手足蠕动,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乏津,脉弦细数。
相关症状:肝气不足 肺阴虚 胃阴虚 阴虚体质  阴虚胃痛 阴虚火亢症 肾阴虚
三、肝气犯脾 
又称肝木乘脾土。肝主疏泄,肝气盛则疏泄太过,横逆犯脾胃,影响消化功能。症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胸胁胀痛等肝气横逆症状,以及腹胀纳呆,嗳气吞酸,大便溏泄等脾失健运症状。治宜疏肝健脾,以疏肝为主。
病因:
  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脾胃的运化功能又有助于肝的疏泄,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病理情况下,两者亦相互影响,如抑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引起肝气犯胃证;若胃气先虚,肝气相对偏盛,乘之于脾胃,也可引起肝气犯胃。前者为木旺乘土,后者为土虚木乘。
检查:
肝气犯胃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呕吐,或见嘈杂吞酸,烦躁易怒,舌苔薄白或  薄黄,脉弦或弦数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舌苔可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则可表现为胸胁胃脘疼痛剧烈,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若火气灼伤肝阴,耗伤胃津,则常有胁肋隐隐作痛,胃脘胀痛,饥不欲食,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或中有裂纹等阴虚表现。若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则表现为胁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甚则损伤脉络,而见呕血黑便。
相关症状:
气机不畅 肝气不足 脾肿大 嗳气 吞酸 头晕
四、肝气犯胃:
肝气犯胃指由于肝气偏亢,过于疏泄,影响脾胃,以致消化机能紊乱,或称“肝气犯脾”。
病因:同上。
检查:同上。
诊断:肝气犯胃与肝胃不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肝气犯胃属于肝胃不和的范畴,而肝胃不和涵义较广,凡是肝与胃之间生理联系失调,临床上同时出现肝失疏泄,胃失和降,及胃受纳腐熟功能异常者,均为肝胃不和  证。肝气犯胃证与肝脾不和证都是肝气横逆侵犯中焦所致,两者均可出现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等临床表现。但脾主运化,其气主升;胃主受纳,其气主降,因此,肝气犯胃证,多兼见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呕吐等胃气上逆的表现;而肝脾不和证,多兼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之症。
五:肝气犯肺:
肝气犯肺证为肝气郁结、化火犯肺、肺失宣肃所致的病证。
病因
  常由郁怒伤肝,情志抑郁,化火犯肺,或肝经有热犯肺,或久病肺气不利,肝气来犯等引起。
主要临床表现:咳嗽阵作,咯痰不爽,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妇女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

  病机分析:本证以肝气犯肺、气逆咳嗽为特征。肝气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阵作,咯痰不爽;肝失条达,气机郁滞,则胸胁胀痛,喜太息,急躁易怒;肝火上炎,则头晕目赤,烦热口音;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红苔黄,脉弦为肝郁化火内热之象。

漫谈补中益气丸

南宋年间金元混战,兵连祸结,疾病流行。广大人民处于饥饿、寒冷、劳累、忧恐、流离失所之中,既病而死者,为数甚多。当时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其患病多因饮食失节、劳役过度而伤害脾胃所致,因而提出著名的“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学说,并由此创制了许多大名鼎鼎的方剂,有些一直沿用至今。补中益气汤(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者。

  中医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故“补中”即言“补脾胃”。众所周知,西医的“脾”是一个参与免疫与造血的脏器,而中医“脾”的概念则可以认为是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的代名词——“脾主运化”。
  “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其精微物质“升清”以化生气血,故曰“脾气宜升”。脾为气血的生化之源,故“补中”就能“益气”,气足则能摄血。反之,脾气虚则“清阳不升”,气血散失,“阴火”生焉。“脾”又统帅胃的“受纳”、小肠的“泌别清浊”和大肠的“传导”,故脾运健,六腑之气皆顺降。脾虚时,既可因运化、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发为腹胀、腹泻或便溏;又可上因胃气上逆,发为嗳气、呃逆或纳呆;下因大肠传导乏力,发为便秘。
  脾虚,气血生化不足,故其舌色必淡、舌体胖嫩、舌苔薄少,脉象呈缓弱或虚大少力状态。
  补中益气丸(汤)所治诸证:
  * 脾虚而致的慢性腹泻、溏便。
  特点  呈粥样便,或饭后常有欲便感,或饭后脘腹有坠胀感,疲乏思卧。
  * 脾虚而致的大便迟滞。
  特点  大便并不干硬或燥结,只是感到无力排便。患者常兼其他脾虚见证。
  * 脾气虚,清阳不升而致的头痛。
  特点  患者常有少气懒言,疲倦少力,或兼前述舌、脉及诸证。以此和其他原因的头痛相鉴别。
  * 脾气虚,气不摄血而致的月经过多、周期提前或淋漓不净。
  特点  此证和肝火、血热而导致的血液妄行的鉴别要点是:热证,舌质色必红,或深红、紫红;脾虚,舌质必淡。
  * 气虚发热证。
  特点  常为低热,可见于长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的不规则发热,或某些暑季原因不明的
  功能性发热而有脾虚见证者。......
  读者于此,还可类推出一些证候。要点是:必须要有脾虚,中气下陷的证及舌脉。
  “补中益气丸”证的配伍:
  *  纳呆、消化不好者,可配合香砂六君丸,或香砂养胃丸,或香砂枳术丸以理气醒胃,助运化。
  * 腹泻者,可或配合香砂六君丸加强其补气健脾之力,或配合参苓白术丸以除湿、行滞、调气、和脾胃。
  * 气不摄血者,或头痛、失眠者,可配合归脾丸类,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 气虚发热者,可配合小柴胡汤(丸),或柴胡注射液以升阳举陷,和解退热。
  注意:
  若服后出现胃脘满闷,或“上火”证候,说明你的辨证不对,患者不是“补中益气”证;或患者胃肠有湿浊积滞,得先治标——祛湿,待厚腻苔退净后,再行治本。
八味药“治气虚百病”——补中益气丸
“气”与脾胃的关系
  先贤们用充满想象力的辩证观点指出,人之所以存在,有血有肉、能说话吃饭会哭笑,都是因为有“气”。这个气和我们呼吸的空气是不同的,是构成我们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精微物质,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往往称为元气。人的“气”主要从三个地方而来,由先天父母遗传来的“精气”、后天从空气中吸进来的“清气”以及通过脾胃消化吸收饮食而得的水谷之气构成。
  李杲在前人理论上进一步提出,脾胃对于后天元气的培养最为重要。假如脾胃虚弱,元气生化无源则易百病丛生。这个观点不仅对当时的医界同仁如饮醍醐,更给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张景岳、叶天士等以巨大的影响。
  脾胃气虚会有哪些表现
  比如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溏、脉虚软无力,还可能伴有气虚下陷和气虚发热的症状。气虚下陷以内脏下垂为主要特征,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等;气虚导致的发热往往有些特点,比如手心热甚于手背,伴自汗等。符合以上综合症状的便是补中益气汤(丸)的适应证了。
  八味药“治百病”
  补中益气丸(汤)共八味,分别是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黄芪以益气补中;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和营,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自举。 
  现在临床上,补中益气丸(汤)可用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支气管炎、肺心病、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育症等等。
  不过切勿把它当成“神药”包治百病,一定要辨证施治,确实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才可用此药治疗,每有良效。在日常生活中,也应留意顾护脾胃,饮食有节、避免情绪不佳、适度锻炼等。
  服用注意事项
  1.不适用于恶寒发热表证者,暴饮暴食、脘腹胀满实证者。
  2.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3.高血压患者慎服。
  4. 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5.本品宜空腹或饭前服为佳,亦可在进食同时服。

脾胃虚弱不用愁,这个经典配方很有效,千万别错过!

调理师守护健康

揽尽天下国医奇术,这里是最实在的养生平台

看病时,中医大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脾胃虚弱。可见现在全民皆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不和。
脾胃不和的原因何在呢?
1、你的“怪”饮食,正在伤脾
中医认为:脾为中土,主斡旋心、肝、肺、肾四脏。
很多人不管辣的、麻的、热的、冰的,都一股脑的塞进胃里,丢给脾来运化。脾是十分柔弱的,总有一天会被伤害的遍体鳞伤,不堪重负,出现虚损的症状。
不仅如此,长期还会影响其他脏腑的功能,导致疾病发生。
脾为百病之源也。
2、你的“坏”情绪,正在伤脾
为什么形容一个人性格好,会说他“脾气好”,而不是说“肝气好”、“肺气好”呢?
这是因为从中医理论来讲,脾的气机是最温和,最柔和的,像一个和事佬一样,没有棱角,八面玲珑,调和着五脏六腑的矛盾。
因此,性格好,才会用“脾气好”来形容。也正因如此,一旦身体的气机发生变化,最温和的脾便会首先受到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肝了,从五行生克关系来看,肝克脾。
当你不开心,不放松,变得压抑,愤怒,忧虑之后,整个气机便开始凝滞,运行迟缓,甚至郁结在某个关键节点。
脾气也不再柔和,跟着肝气的变化或急躁,或凝滞。
脾胃虚弱的两大原因就是饮食不调、肝郁气滞。
枳术丸
《金匮要略》里有一个名方,叫枳术汤,金代中医大家张元素,在枳术汤基础上研发了脾胃病的代表方剂:“枳术丸”,主要是起“治痞、消食、强胃”的作用。
枳术丸的妙处,正如清代名医徐大椿所说,“脾虚气滞,不能磨食,而饮食易伤,故中脘痞结,谷少肌消焉”,可见脾胃虚弱定会影响食欲,而用上枳术丸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枳术丸:白术二两,枳实(麸炒)一两
制作方法:将两味药研为细末,用荷叶包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用50丸(大约6g)。
也可以参考下面的用量直接煮枳术荷叶饭来吃。
白术在古代被认为是吉祥物,因为它的形状像如意一样,像云卷一样,非常漂亮。而且白术的颜色发黄,是补脾的,闻其味,也非常香,在中医里地位很高。
白术,是一个温燥的药,它为脾所喜,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的需要,既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状况,也能够有效地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邪内阻的情况,它是既能够补虚,又能够祛邪的一味药。
枳实,朱丹溪说“能冲墙倒壁,滑窍破痰之药也”。可见其力量威猛,能够消实痞,破坚积,除胸胁痰癖。最常用来治疗心下痞,也就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不能运化精微而导致痰湿停滞。
枳实消痞,可以作为打开痰湿下行的开关,能够消食痞破坚积,除胸腹痰癖。
荷叶虽平淡,但却能出污泥而不染,它有升清的作用,能“升发脾气”。荷叶裹烧饭就是用荷叶包裹着米同煮为饭,荷叶和大米一起吃,既养胃气,又升脾气,能用鲜荷叶,当然最好,没有鲜荷叶,也可以用干的荷叶,但不能是枯黄的。
枳术丸,治痞,消食,强胃,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使用。对于这个方子,清代名医徐大椿盛赞,“此健中消滞之剂,为脾虚食滞痞结之专方”。
【提醒】如果觉得自制比较麻烦,也有中成药可买。建议最好咨询本地中医辨证调理脾胃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