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梨树“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

    地处东辽河畔美丽富饶的蔡家镇,有个收藏了传统的农耕用具、生活用品等农民艰苦劳作记忆的“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它是蔡家镇党委政府2015年10月结合“美丽乡村”试点工作建设而成的。里面陈设着2000多件农耕工具和农业生活用品,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各时期的东北农民生活风貌。
  蔡家镇党委政府为了传承乡土文化,抢救历史文化遗产,挽救日渐消失、濒临失传的老物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开展梨树黑土地文化保护,为后代留住时代的缩影。他们发动镇村干部深入到农户家中,动员全镇的民俗文化爱好者拿出多年收藏的老物件,通过赠予、暂借、收购等方式征集农耕民俗老物件。在搜集老物件上,镇党委书记王志清几近痴迷,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召开党委会议布置任务。他还亲自带领同志们走街串巷,跑遍了梨树县附近的乡镇搜罗宝贝。在淘宝的过程中还摸索出一套门道,一是到老宅子破房子里去找,二是到上了岁数的人家去找,三是多派人手勤打听。每听说一个线索,他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恨不得立刻把它征集回来。动员哥哥等亲属捐献老物件30多件,自己收集达200多件。经过半年时间全镇上下的辛苦搜集,共收集老物件60类2100余件。这些老物件均来自民间,它没有华丽的外观,不是稀奇的传世珍宝,但完全是原汁原味地反映传统农耕风貌。每一件老物件都镌刻着岁月的印记,都能唤起人们的记忆,更能吸引住游客的目光。通过展览让年轻人感悟历史;让年长者回忆岁月。
    在通往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一千米的路两旁,将村民当成垃圾丢弃在门外的石碾、石磨收集起来,进行简单的艺术加工,摆成各类艺术造型,上百套碾盘经过匠心别致的设计,成为乡村磨盘一条街。这个独特创意既留住了乡愁,还美化了乡村。
    在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门前,那条80米长的柳条边,就是按照史书的记载及老人们的描述原貌进行恢复和修葺的。土台高宽各三尺,隔五尺就插三根柳条,并以结绳相连。始修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的柳条边,是清王朝入关定鼎北京后,视东北为龙兴重地,是东北的一道绿色长城。修复柳条边既是旅游,也是文化景观,对研究柳条边文化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的院内,展示的是村民生活的各种器具,有石磨、石碾子、石头滚子、石头水槽、木桶、大缸等。这不仅让人想到过去人们忙碌劳作的身影,而且回想起家家户户磨米磨面、用石头滚子压地的场景。
    进入博物馆楼梯口,由一百个棒槌组成的的风铃格外惹眼。二楼口墙壁便是农耕文化馆一块嘉宾留言板,黑色部分是用黑色钢板制作的,农耕文化馆四个字,镂空留白处是白衬布,衬布是用来给嘉宾签名用的,参观完后可以把您的尊名签在留白处,等字签满把它珍藏起来做为以后的馆内展品。
    农耕文化博物馆有四个展厅,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生活展厅藏有鲁班凳、幔帐腰、幔杆子、纸镊子、梳妆台、火盆、洋棒子、猪腰子筐、蓆蒌子、鸡毛掸、蝇甩子、烟笸箩、鞋拔子、拨了锤等数百件。民俗展厅可以看到过去满族人的很多习惯,小孩子穿虎鞋、戴虎帽,通过虎威伴随小孩健康成长。满族文化里的十八怪,窗户纸糊在外,养护孩子吊起来,十八九岁姑娘叼着大烟袋,烟筒盖在房山外等等。生产展厅同一类藏品都有好几件,手扶木犁杖、粪箕、花轱辘车圈、绳车子、绞椎、牛样子、牛梭子、牛笼嘴子、木锨等等。精品展厅是一些非常珍贵的藏品,比如日本老太太在中国绣的枕头顶、日本木箱子和百年龙凤柳等照片。百年龙凤柳位于下坎子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两棵树实为一棵树,当时被雷辟一分为二,在树的正面看就像是一龙一凤相互依偎守望。老人们说这龙凤柳已有了灵气,象征着生机和爱情。
    梨树“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是目前四平市内展品最齐全的农耕主题文化馆,成为吸取农耕文化、体验农耕气息、缅怀农耕生活的特色文化展示场所,还原了农耕历史文化的轨迹,更展现了梨树县乃至东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人文资源及传统民俗文化。
 
 


                         蔡家镇党委书记王志清书写的“东北农耕文化博物馆”牌匾。

 


                                   恢复和修葺的柳条边。

 


                                    悠车子、炕桌。
   


                                  柳条笸箩、柳条筐和米升。


                                        牛样子、马鞍子和角锥。


                                       苞米穿子、锛子。


                                           风车子和铡刀。


                                        手扶木犁杖。      

  
(0)

相关推荐

  • 去胡同里,“回家串门儿”

    老胡同对于北京来说,有点像青白色城墙之于西安,看见它,就知道到了这个地方.要保护它们的人却也知道,原样保留并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传承,也不意味着如旧的样貌.改变有时候是必要的,就像博物馆领域的发展也伴 ...

  • 滨州博物馆

    滨州市博物馆成立于2015年4月,是一家集教育.陈列.收藏.征集.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11000平米,展陈面积5000余平米.按照博物馆建设规范性文件和国家二级馆建设的有关标准,博物馆的 ...

  • 这些农耕文化的老物件你都认识吗?

    .......................................................... ......................................... ...

  • 拜谒洛阳“农耕文化博物馆”朋友介绍,洛阳...

    拜谒洛阳"农耕文化博物馆" 朋友介绍,洛阳汉魏古城内有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听到这个消息异常兴奋,关注"河洛文化"的我,如果不去就感觉对不 ...

  • 影视道具艺术博物馆

    秉持"承旧时,创新思"的理念.  老物分享.老物改造.设计创新. 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在中国,电影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 ...

  • 广富林

    上海松江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 广富林属青浦县陈广辰区即陈坊桥镇.广富林镇和辰山镇.现属松江区方松街道.遗址公园地处上海市松江大学城广福林路. 随着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深入挖掘,为我们展示了松江北部古文化脉 ...

  • 在这里体验一株水稻的文化传承

    作者:本报记者 禹爱华 本报通讯员 陆祝玲<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16日 12版) 隆平水稻博物馆内实景再造的插秧场景图.本报记者 禹爱华摄/光明图片 [走进自然科学博物馆] 一株 ...

  • 河北博物院还是河北省博物馆,很多人分不清,细数这里的镇馆之宝

    如果跟石家庄人说省博物馆,人们会立刻给你明确指出它的位置,想起广场前的白鸽.但若是说"河北博物院",大家反倒有些恍惚,不太确定这两个名称是否指同一个地方.2014年6月,河北省博物 ...

  • 十堰市东风第七中学,走进诗经故里——黄酒民俗文化村,传承农耕文化!

    房县中国黄酒民俗文化村 花田少年·寻迹传统文化研学课程 4月8日,十堰市东风第七中学16个班的900名学生们来到了十堰房县中国黄酒民俗文化村参加研学旅行活动."品读<诗经>文化, ...

  • 走进太公缘农耕部落,回归田园生活沐浴农耕文化的好去处

    一直想去趟位于威海临港区的太公缘农耕部落,来一次回归原始农村生活,沐浴农耕文化的体验.但没有去成.7月初的这个傍晚,我,媳妇和好友邱三妹一起去了趟太公缘. 威海的天气就是这样的早晚温差大,即使快到入伏 ...

  • 走进香港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展藏策略

    一直以来,故宫博物院与香港的文博机构长期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今年暑期,为继续促进两地观众相互了解,故宫博物院邀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历史博物馆.香港艺术馆及香港文化博物馆联合推出"走进香 ...

  • 立夏时节的“5大俗语”,上古农耕文化中的大智慧,句句上讲

    文|农情万家 导读:立夏之初,农耕文化中的立夏"5大俗语",与农业息息相关!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升",今天是2021年立夏后的第五天,立夏在二十四节 ...

  • 临沂东夷文化博物馆是剽窃吕超的考古学历史学成果建成的

    申    诉   书 关于临沂大学员工赵光怀未经原创作者吕超允许,将原莒县东夷文化研究院院长吕超的东夷文化研究材料提交临沂大学,成立临沂大学东夷文化专家组:并提交临沂市政府建立临沂市东夷文化博物馆(包 ...

  • 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迁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堪称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美国学 ...

  • LAC 2019 康奈尔大学 优秀案例 | 佛堂历史文化博物馆

    Each building contain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either it is between human and objects, objects and e ...

  • 来乳山,一定要去的牡蛎文化博物馆......

    乳山海边长大的孩子,心,都向往着浩瀚的大海.住在海滨小城的乳山人,听惯了大海的涛声,看惯了渔家的生活,对于讨海生涯有着浓厚的情结.于是这里的人们建起了牡蛎文化博物馆,即了却了渔民的乡愁,也让外地的游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