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最高境界:遇事不计较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

人人都会遇到难搞的人和事,但每个人的态度不同,决定了结果不同。

智者懂得取舍,懂得遗忘和放手,不会将纷扰的世事挂在心上。

轻装上阵,大步向前,才能迎向清晨最美的那一缕阳光。

01

不跟配偶计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娶了一位悍妇。

他的妻子虽然长得漂亮,但性格无比凶悍,经常大骂苏格拉底。

有一次,苏格拉底和人正在辩论,妻子又开始无缘无故骂他,还将一桶水泼在他身上。

有人问苏格拉底怎么能忍得下去,苏格拉底回答:

“如果你能驯服一匹烈马,那么其他马又有何难驾驭呢?我能忍受她这样凶的人,天下人还有谁不能做我的朋友呢?”

不仅如此,苏格拉底在临死前还叮嘱儿子,要好好对待妈妈。

其实,苏格拉底很清楚,由于妻子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涵养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但她的心眼不坏,始终是爱他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苏格拉底包容了妻子的种种缺点,在河东狮吼的洗礼中,成长为一个胸怀越来越宽广的哲人。

婚姻的幸福在于不计较,计较得越少,爱情越甜蜜。

02

不跟父母计较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有一个天下最偏心的母亲。

他出生时,母亲武姜难产。因为难产在那时被视为凶兆,所以武姜就深深地厌恶这个儿子。

武姜后来顺产生了弟弟共叔段,她毫不掩饰对弟弟的偏爱,彻底把郑庄公晾在一边。

更过分的是,武姜还三番五次地央求丈夫,把小儿子立为储君。这是明抢大儿子的太子之位了。

不过,这些招数都没成功,按照礼法郑庄公还是即位了。

武姜坐不住了,帮助叔段起兵谋反,打算杀掉郑庄公。

所幸,郑庄公早有准备。他迅速平定叛乱,共叔段见大势已去,兵败自杀。

郑庄公很生气,对母亲发下毒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大意是,不到死不见面。

后来,他还是心软了,毕竟是生身母亲。但是,毒誓已经发了,不好反悔。

聪明的臣子颍考叔看出郑庄公的心思,建议郑庄公挖一条地道,地道里涌出黄色的地下水,可称为“黄泉”。这样一来,就不违背“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誓言了。

郑庄公一听,这主意好,就赶紧挖了地道,母子二人在地道里相见,重新和好。

武姜对郑庄公的伤害太大了,但郑庄公还是选择了饶恕母亲,并以实际行动修补了破裂的亲情。

在他的真诚和包容面前,武姜受到了感化,放下对大儿子的恨意和偏见,不再像往日那样狠毒和荒唐。

在孝敬父母方面,郑庄公给全天下人做了表率,值得称赞。

亲情的牢固在于不计较,计较得越少,关系越和睦。

03

不跟朋友计较

管仲和鲍叔牙在未发迹之时,两人一起做生意。

管仲非常爱占便宜:他明明出了一点本钱,却拿走很多利润。

有人看到管仲这么贪财,心里非常不满,去跟鲍叔牙打小报告。

谁料,鲍叔牙却说:管仲家庭贫困,这钱是我自愿给他的。

后来,管仲出于好心,也为鲍叔牙做了几次事。但是,他每次都把事情搞得更糟。

鲍叔牙没有计较,反而给管仲宽心:我知道,这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机会未到。

这两人去参军打仗,管仲打仗时总是抱头鼠窜,东躲西藏,一点也不勇敢,引得士兵们议论纷纷。大家都说,管仲是个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鲍叔牙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嘲笑管仲,反而对大家解释:管仲家之所以惜命,是因为老母亲健在,他要活着回乡,给母亲养老送终。

管仲自然是感动得无以复加,认定了鲍叔牙这个朋友。

有个成语叫“管鲍之交”,说的就是他们之间无比深厚的情谊。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鲍叔牙懂得管仲,知道朋友的无奈和难处,所以选择了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

正是宽容,为管仲种下了位极人臣的福泽,也为鲍叔牙赢得慧眼识珠的美名。

友情的深厚在于不计较,计较得越少,情谊越真挚。

04

不跟下属计较

宋仁宗有一次吃米饭,居然吃到小石子。

要知道,皇帝的饭菜里出现这种纰漏,追究起来,御厨可是要掉脑袋的。

而宋仁宗没发火,只是默默地将饭里的石子挑出来,并对身边的宫女说:

“切勿语人,朕曾食之,此死罪也。”

他宽容了厨子的过失,并替他们保密。

又有一次,宋仁宗外出,口渴难忍。他见身边的侍从没有准备水,就忍住了。

等到回宫,他一口气喝了很多水

宫女问他想喝水为什么不说,他说,如果说了,那位侍从就要倒霉了。

宋仁宗贵为天子,但身上没有一丝娇气。

他不介意下属无心犯下的过失,甚至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替他们考虑。

因为如此,他落得个“仁厚”的美名,深受天下人爱戴,各路英才争相为他效命。

领导的威信在于不计较,计较得越少,人格魅力就越强。

心若贪婪,念念不得解脱;心若淡泊,自有广阔天地。

大智者必然宽厚、随和,站得高、看得远,不会被琐碎的是非恩怨遮蔽双眼。

愿你我都宽宏大量,放下所有纷扰,一心活出洒脱无畏。

在人生的道路上,怀慈悲心,做慈悲事,不计较,不挑剔,则心中永远太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