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孩子自私,是教会他分享的第一步!那些被父母忽略的人性

 文丨 优宝
“我的,我的,我的!”
每次听到孩子这样嚷嚷,朋友的内心都会泛起一股焦虑:这孩子,怎么什么东西都要霸着,太自私了。
于是乎,囿于面子和礼貌,朋友觉得是时候该教孩子大度分享了!
听到朋友的倾诉与求助,我不禁陷入了沉默,因为我想让他明白——分享的问题,本质上是物权的问题,而非礼貌的问题。
朋友的女儿
在女儿福星出生几个月后,朋友一直秉持着要为孩子提供安全感的原则带娃。
可随着宝宝1岁之后,他发现女儿开始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主要体现在——抢食物。
通常他都是把饭菜放好,让福星自己吃,在孩子不肯好好吃饭时也会尝试用“你要不吃爸爸就吃了”的方式警告孩子。
不得不说,这个方法很奏效,以至于有时候女儿就算不饿也会过来和爸爸抢吃的。
但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属于控制型父母的典型表现,所以我一向建议他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这个方法。
平时仍以锻炼孩子自己吃饭为主,为的是能让宝宝辨别自己喜好的食物,感受自己是否吃饱。
但让朋友没想到的是,有一天福星竟然主动示意他来抢自己的食物,她用小手抓住爸爸的筷子移到她碗里的菜上。
可就在爸爸顺水推舟的把菜夹回来往嘴里放时,福星却又着急的喊道:“我吃,我吃。”
朋友已经被整糊涂了,但我却看得明白:宝宝这是在用对抗的方式建立自我意识。
爸爸的行为充当了反面角色,有了爸爸的“我吃”,才会有女儿的“我吃”,宝宝需要这样的对抗来确定自我。
渐渐的,朋友女儿的对抗逐渐体现在了玩具的归属上,曾经她会主动将玩具交到别人手上,但现在如果有人敢抢她的玩具,她一定会马上夺回去。
朋友总以为孩子越大越自私,熟不知孩子只是处于“物权敏感期”
如果连什么是属于自己的东西都弄不明白,分享也只是让孩子感到被剥削的另一种形式。
父母的应对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
当别人家的孩子,看上自己家孩子玩具的时候,很多父母会这样说:
“宝贝你要大方一点,学会分享,把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
我们建议父母可以这样说:
“宝贝,玩具是你的,你可以选择分享或者不分享,或者让其他小朋友拿玩具给你交换。”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既保护了孩子的心理,又教会了他基本的社交技能。
但不少父母会说:“我倒是愿意尊重孩子的选择,可哪有这么简单。”
不错,现实是娃的玩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别的孩子看上了。
真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人家抢玩具抢到了我们孩子头上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先说说常见的错误引导方式:
1、孩子不想分享时,妈妈强制孩子分享,还劝孩子“别那么自私”
然而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你和他的概念,强迫孩子分享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反而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而说孩子自私,更是在给孩子“贴标签”,就算孩子小并不能理解自私的意思,但他也同样感受得到。
而孩子的成长要到四、五岁才会感知别人并有换位思考的能力,所以强制要求分享并不妥。
2、“让我吃点”,试探性逗孩子,最后却不吃
有时候有些父母想试探孩子是不是懂得分享,就看孩子在吃东西的时候试探孩子:“你吃的什么呀?让我吃点。”
当孩子把手伸过来递给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又不吃,还一副“逗你玩呢,都是你的,没人和你抢”的模样。
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错觉:别人不会真的拿走我的东西。
所以再分享的时候孩子还会主动分享,因为他们知道父母不会拿,父母还乐呵呵的夸孩子:这孩子真好,不吃独食。
可等到真的让孩子分享的时候,有人拿走了甚至不再还给他,彼时孩子心理落差将会非常大,下次在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一定会护着自己的东西。
那么,正确的引导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K.I.C.K干预法
如果有人来抢孩子的玩具,你观察到孩子不太情愿,但是又不太能处理好,就可以采用这四步法:
1、Kind-平和
有的时候,父母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会带着情绪跟孩子沟通。
那你就把玩具给人家玩玩嘛!(谄媚)
你都这么大了,怎么不知道让让弟弟!(责备)
让人抢都不吭一声的你?(愤怒)
给他给他,又不是什么好东西!咱们不稀罕!(不耐烦)
……
这些都不太对,你带着情绪介入,孩子除了应付抢他玩具的孩子,还要照顾你的情绪。
父母不仅没有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反而成了一个“猪队友”。
所以,我们最好是以一个不评价、不审判、不批评的平和态度出现,就比如:“先别争了,你们俩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地方吗?”
2、Immediate-及时
还有些父母会带着“锻炼孩子一下”的心态,就算有人抢他玩具也先要坐山观虎斗,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再出面干预。
如果双方有来有往,势均力敌,那这样做也无妨。
但场面若是一上来就呈现一面倒的形式,自家孩子还是被欺负的那一个,父母还是要及时站出来,不至于让孩子觉得孤立无援。
3、Consistent-一致
一致指的是我们要跟孩子达成解决方案的共识,而不是完全由父母说了算,或者就是由着孩子性子来。
把玩具分享给对方,永远不是唯一的答案,在和孩子达成共识后我们也可以帮孩子去拒绝:
“这个玩具XX(自己孩子)也想玩,给你另一个玩具好吗?/等XX玩完再给你玩好吗?”
如果对方家长也是讲道理的人,这种事情通常也就翻篇了,否则的话……
总之也会有很多解决方式,而这就是大人自己的事情了。
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建议父母先带着孩子离开当下的矛盾场景。
因为其他人没有义务因为你们的问题而沦为牺牲品不是吗?
4、Kind-进一步平和
做好前面3点以你为就完事了吗?实际上父母还要以平和的心态为这类问题圆满谢幕。
尤其当没能与对方父母调解成功时,就算采用了息事宁人的做法,也万不可将憋屈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给他!给他!妈妈给你买更好的。”尤其是像这类话,其实是在回避问题,孩子也会因此受到不好的影响。
当孩子面临需要分享的情况,我们与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给还是不给?又或是怎么让孩子给?
而是该教孩子:尊重别人的需求,更要守住自己的边界。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 扫码下方二维码即可购买课程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