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俊太极拳语录集锦(一)---

太极理论的典范之作,可以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陈式、杨式等的练法,供大家学习之。
  (一)太极拳有八门劲:掤、捋、挤、按,採、挒、肘、靠。

1、掤劲是太极拳八门劲别之首,它是由内向上向外的劲。捋劲指双手或单手向一侧和后方运行的劲,“捋”来源于生活,可以想象好似捋树叶,手轻轻拢上,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往下往侧捋叶子,要把叶子捋净,还不能让小分枝伤了手,不让树枝弹回打了脸,实际上太极拳只有两劲:掤和捋。挤劲是双手或单手及身体其它部位向前下或前上的劲,有涌动的意思。有人把挤称为掤劲的付劲。按劲是螺旋向前下的劲为按劲,此劲若水中按瓢,它不翻、不沉、不跑方为真意。採劲是向下的劲为採劲。若茶女採茶,似果园摘果,其意只在一瞬间。挒劲是来回劲,比如你一来,他不来,不来我就回,实质上是弹抖劲。肘劲是部位劲。肘有好几面,肘尖是窄面,主打是短劲,寸劲,肘周围部分是宽面,主打长劲。靠劲是以质量速度取胜,用大部位打击,肩、胸、腹、胯等打击,冲量大。

2、对每个劲的路线和威力都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掤要撑、捋要轻、挤要横、按要攻、採要实、挒要惊,肘要冲,靠要崩。

掤劲是靠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所产生的:

一是靠缠丝劲的练习;

二是靠对拉拔长的弹性运动,先节节分家,然后达到节节贯串,周身高度协调,产生弹簧劲;

三、按公转自转的自然规律;

四是通过虚实开合,折叠转换运动和弧线运动的原则。

掤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向是向外、向下、向前、向上的,但不是向里的。

2、有内撑外抱的感觉。

3、是永远螺旋滚动的,是以肘为圆心,小臂为半径的离心力。

4、它属于缠丝劲的范畴。如果掤劲作为方位劲是由里向上、向前的离心力。

捋是向后、向下、向侧的一种向心力,那么由掤劲和捋劲组成的劲叫太极劲。在推手实践中,很多手法都是由多种劲组成的,如掤捋、掤挤、掤採、採捋等等,没有直接向下的劲,实际是这八门劲合到一起的总和即是掤劲,如同一个充足了气的皮球,用脚踩上去,不管踩到何种方位它都会向你的脚产生一个滚动的反作用力,要根据这个原理去理解掤劲。

太极,就是阴阳两极,再往前推,就是无极,无极对应于太极的力就是掤劲,像个瓜掤一样使劲地四面八方撑住;分出两极为太极,就是掤捋两种力;再生四象,就是掤、捋、挤、按;生出八卦就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再往下就是任意组合出六十四卦了。所以,太极拳就是那么一伸手,或者,在实战过程中,都是由八个劲自动而本能地组成的,有掤捋劲,挤採劲,捋採劲等。为什么要有两个或多个劲的组合呢?因为它是螺旋运动的,有起落旋转,而单个的劲都是单向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好,所以要多个劲。能组合出多少劲就可以组合成多少种。

(二)顺逆缠:“顺逆”是螺旋缠丝劲的运动形式。

太极拳有一种名称叫缠法,可见缠丝劲之重要。太极拳无时无处不缠丝,从起式一动,到收式结束,一举手一投足,无论动静,缠丝皆在其中,贯穿整个过程。陈鑫公言缠丝劲为“缠丝精”毫不为过。从字面意思理解,“缠丝”二字非常简单,古人制丝从蚕中均匀抽出丝线,缠在锭子上,或前或后、或进或退做出螺旋向前的运动,非常形象。又如藤类植物,它是有生命的,本身长不高,但身边只要有其它植物,它会以它的灵活性地一直螺旋向上缠下去,树有多高,它就能缠多高。所以,俗话说只要被太极拳缠上,就再也没有机会逃跑了。

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

1、那么如何来定义顺逆缠呢?

上肢(起于梢节):小指领劲。其他手指递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大指合,为顺缠;大指领劲,其他手指逐个跟上。掌心空、虎口圆、小指合、为逆缠。注意“递个”二字,一个一个地,不是一下递定,要各指梢节领劲,从启动到结束,递个进行。

做到: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腋下空。

下肢(起于梢节):小趾领劲。膝外展,为顺缠;大趾领劲,膝内扣,为逆缠。

做到:一动脚先领,脚领膝要掤,膝掤跨要松,外包内有撑。

中节胸腰部分只做螺旋升降运动。

2、缠丝定义是以梢节领劲为指导原理的,但并非只是梢节在缠,其余部位不动,而是梢节领劲,中节随、跟节催,重心稳、里外均在缠,手指是最明显的缠丝运动,加上肘肩和其它部位配合,肌肉韧带、骨骼跟着走缠丝运动,内脏特别是腰肾上下抽缠激荡一起进行缠丝支持力点的运动,这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技术,由于人体的关节有自己的运动极限,所以太极拳运动的缠丝劲是靠身体关节部位不断转换的顺逆旋转来实现的,在技击和健身方面都有独特的效果。

3、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的特色,有了螺旋缠丝,你的力就有了方向,不会飘,而且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直入五脏六腑,这就像有来复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也是太极拳的劲区别于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有些人在走太极拳的四正劲:掤、捋、挤、按的时候会用螺旋缠丝劲,但是在走太极拳的四偶劲:采、列、肘、靠的时候,亦即进攻打击对方的时候,却不会走螺旋缠丝劲了,这样你打出劲点还是缺少了太极拳的味道。

(三)节节分家、节节贯穿

节节分家就是通过太极拳特有的训练方法,把人身所有的关节(骨骼)拉长,包括肌肉、韧带、副韧带都拉长了,弹簧劲就产生了。拉长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螺旋相对拔长过程,不是直拉,要通过练拳的原则,如:抓地、扣膝、松胯、裆走下弧、沉肩、乍肘、走手、虚领顶劲等办法,一处一处关节接劲,循序渐进,节节分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节贯穿。

手上长年练习顺逆缠与开合就达到了手的节节分家,手上所有的关节都拉长,包括大关节与小关节腔,以及相应的肌肉、韧带、副韧带,全都拉长了,所以手上一发力,弹簧劲就产生了。形象地讲,拉长的过程主要是一个螺旋相对拔长的过程,手上如此,全身如此,最后是周身一家。

节节分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节节贯穿,贯穿了才可能周身一家,才会一动无有不动。所以,你看着只动了一个手指,其实全身都动了,全身的缠丝劲都可以通过手指上的一个小圈来发出。这就是那些高手只动动手指头就可把人打倒或撞飞的秘密,其实就是个功夫,真没什么神秘。

节节贯穿是符合太极拳要求的贯穿,而不是一般等理上的贯穿.只有分家才能贯穿,这是手段与目的的反复交替训练过程,“节节贯穿”可以使你的进攻更加巧妙,可以使你的防御更加灵活。实质是所谓的功力就增长了,拳打起来就能充分发挥太极拳虚实开合,快慢相间的意境了。

天长日久地顺逆缠,手掌的各种力量、手的灵敏度就会做出无穷的力量组合,而整个手轻软如棉,蓄曲有余。因为自然状态下变成了柔软,一使用瞬间就膨胀起来了,就变长了,整个手就是个弹簧,就是缠丝劲儿,就是螺旋力。加上太极拳只有打击的瞬间是直线,其他状态下都要求是弧线或圆形,所以,缠丝劲加上膛线,打出去的爆发力就是惊人的,其力量的穿透力更是无法抵挡。因为直着打出的力量是可以测定的,但是扭力、螺旋力、膨胀张力是没法测的。直着打谁都会的,但太极就是不讲直线,所以,长期训练手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体会全身任何地方都不能出现平面、直线、凹凸、棱角、断劲。

(四)指导手和打击手

太极拳中凡是令对方跌仆摔倒,皆是由于我方有效地驾驭了对方,使其沿着我为之设定的弧线运动路线,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沿切线方向跌倒。这时候,“指导手”便是这一幕幕精彩话剧的导演;“打击手”则是要求对手按我方规定的路线受力跌出的执行者。更精确地讲,使对方跌仆摔倒的应该是“指导手”与“打击手”配合产生的一组“向心力”与“离心力”的组合。这是由于太极拳所特有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上先下的劲力特点所决定的。

太极拳的技击中,两只手的配合与协调非常重要,为了达到舍己从人、引进落空的目的,有效地控制对方,造成已顺人背的态势,进而有效地打击对方,我们的两只手应该有个分工。我们将一只手称为“指导手”,另一只手叫“打击手”。“指导手”与“打击手”随身体的旋转升降而交替互换,就像乐队指挥的两只手,在不断的变化中,鸣奏出一曲曲悠扬、协调、美妙的乐章。

“指导手”并不一定是轻手;“打击手”并不一定是重手。这里强调的是两手之间的对应与协调,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掩手肱锤”一式,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以左手领劲左肘后击与右拳形成通背劲;右手为“打击手”,右拳引领周身拧腰、松胯、扣膝、前蹬,向左前方发劲。在这里,“掩手肱锤”一式的整体效果是否刚、猛、冷、脆,不在于右拳发力的效果如何,而在于左手“指导”得如何。没有了左手的“指导”,便没有周身的“整劲”,右拳亦无威力可言。

“指导手”与“打击手”确定为身向左转,则左手为“指导手”,右手为“打击手”, “指导手”的作用是:一要化解对方的来力, 引导、改变对方来力的方向,使其“落空”;二要确定我方身体旋转的方向,促使周身的协调;三 要指导我方打击对方的力的方向和使对方跌仆摔倒的方向。“打击手”作用比较简单,定位、螺旋、外膨胀即可,自转加上身体的公转就可以实施打击对方的意图。

“指导手”与“打击手”的要义是建立双手的 协调对应关系,“指导手”与“打击手”应相互协作、配合,才能完成引进落空的目打击对方的双重任务。就是双手的运行方向是对开、对合或斜向对应,为反方向的对称劲。“指导手”因“打击手”而有力;“打击力”因“指导手”而精妙。“指导手”与“打击手”不是永恒的。是互变的。它们在运动中随身体转动方向的变化而变化。正是这种瞬间产生的折迭往返的变化中,“指导手” 与“打击手”可以演泽出奇妙无穷的招法技巧,拳论言:“引进落空合即出”,是太极拳技击中的最高原则——舍己从人。

想要发好劲,还得有手指导。无论打手、打肘、打肩、打胯、打膝、踢脚,还是胸靠、腹靠、肩靠、头锤都离不开手的指导。在手的指导下,上述部位作为打击手就可打出完美的“双分、双合、对称、通背”四种完美的太极“内劲”。

(五)两手相吸相系:“相吸相系”是两手之间符合太极拳要求的一种协调关系。两手间合理的运行路线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一是手向左右方向的平行弧线运动,一只手远离身体,另一只手接近身体。二是两手前后的交叉运动,这种劲比较多且实用,即能打又能化、拿。三是两手的上下运动。双开双合产生对称劲,一开一合产生通臂劲。开为发、放、打;合为蓄、收、化、拿。

(六)重心线:在太极拳的推手中有“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的说法。这里讲的就是双方平衡力与反平衡力的高下之分;讲的就是对对方重心线的准确把握和控制。我们只有在平常的实践中多研究、多揣摹,久而久之,养成习惯.才能在与人的交手中,一伸手就能破坏对方的平衡,以微小的力就可以使对方站立不稳,最终有望达到太极拳“接手即扑”的至高境界。

破坏对方打击意图,可以通过自身的协调——松跨、曲膝、合裆、身体的下沉、腰弓的膨胀、手臂的螺旋弧线运动和整个身姿的放长,通过闪推、后带、上托、下按及向两侧的旋转,不给对方打击的机会,胸腰折叠,步伐转换,上体后仰,重心进一步前移,变被动为主动。如加入了进、退、顾、盼、定五步法,我重心线的守护有了更大的回旋空间,且防守中进攻威力大大增加。前踏一步,裆走下弧,可以将对方的双臂挫起,乃至整个身体被迫仰起后退;后撤一步,可将对方引动前带,使其重心线前倾摔倒;顾盼 左右即可以避开对方对我重心线的攻击,又可以牵引造势,闪惊巧取,顺势由防御转入进攻。

稳固多方位的重心线是防守与进攻的基本要素。可以利用重心的转换、身法的协调、胸腰的折叠运化乃至步伐的调整,最终达到我的重心线始终灵活自如地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移。使对方远离我的重心线。面对对方的来力,首先我可以利用掤、捋、挤、按、引进落空,使对方的力点始终沿我肢体圆弧运动的切线方向滑动,使对方的来力落空,难以触及到我的重心线,始终拒敌之力于我的重心线之外,从而达到保护重心线的目的。灵活、悄然地变换我方的重心,使对方无从察觉,无法判断我的重心线的位置,造成对方的盲目、失势,从而迟滞.破坏对方的进攻。而我的肢体运动一定要严格遵守太极重心学说,身向左转,则重心右移;身向右转,侧重心左移。同时要作到“裆走下弧”,使这种转换沉稳有力,不可抗拒。

(七)公转和自转

自转,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公转,指相对处于梢节部位的旋转。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公转。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的协调,公转与自转相结合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性。这个公转.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亦即增大你内撑外抱的长度和力度;另一方面,有自转没有公转.周身的球体感可能就要丢失了,总之,要保持周身的球体感,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

太极拳的这动中,上关节对下关节(前关节对后关节)而言下关节是公转,下关节对上关节(后关节对前关节) 而言上关节是自转,这是个规律。公转的圆要大,自转的圆要小。从手到肘到肩划圆时要一节比一节划得小。因为前一节和后一节比起来,前者是公转,后者是自转。不单指手与臂相对而言.腰和臂都有公转和自转,如果腰比手转得还大,便是不对的。

在对抗中没有公转和自转,就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力,就不可能改变对方劲力的方向,把它化掉。公转自转都是很重要的,但一定要协调,要讲究比例。人的手打击起来较灵活,转动半径也很大。腿与手相比灵活性要差得多,此外,腿还要承担自身的重写书量,相对来说它比手的运动范围要小,所以尽管脚是腿部的前边一截。可它公转幅度并不大。因为脚不可能像手一样划同样大的圈(用腿攻击时除外)。明确身体不同部位公转与自转的关节主要是为了避免枉动。避免枉动才能达到周身一家,才能有浑圆力,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和丢、顶的错误。

公转运若轴,自转方圆生,相随勿枉动,三节自分清。

(八)球体感:太极拳的球体是处于运动中并且在不断地转化之中,两手的开合同步非常重要。不同的开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球体感。两手之间好像拉着一个像皮筋,即有外张力,又有吸引力。如果一个开合动作两手不能协调,左手到位了,右手尚未到位,或者一只手运动了,另一只手在静止,那么这时的球体感就找不到了。只有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才可以打出如通背劲、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劲别,这些劲别也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提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即它的显著特征是弧线运动,是一个无形的、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太极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掤劲。太极拳的掤劲是运动中的掤劲,滚动中的掤劲,弧线中的掤劲,螺旋中的掤劲,缠绕中的掤劲。因此,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不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九)浑圆力

混元力,顾名思义就是浑然一体的圆方向的劲力。混元力的基本标准是有六个方向——前后上下左右。只有是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也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一对方向的力,比如前后或左右或上下,这样的力产生的劲叫直劲,对对方构不成威胁。因为它是直来直去的,严格的讲它不属于太极拳的劲别的范畴。四个方向的力才能形成圆和弧线运动,但对方的大脑可以作出判断,肢体和本能反应可以跟上你,随上你,对对方的威胁也不大。只有六个方向的圆弧运动,即立体的圆运动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运动方向无法判断,这是太极拳有别于其他拳种的精妙之处。你可以先出手打我,我一接手就干扰和改变你的运动方向,使你处于被动和失去目标状态,然后便是我的打击,这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奥妙所在。

太极拳的劲力有六个方向,这六个方向中前后是本能,左右是技巧,上下是奥妙。“前后”是人们的习惯,“左右”经过训练可以掌握,“上下”则不易掌握且容易被人们忽略。凡是在推手和散手中产生了顶劲,就一定是少了两个方向,不是左右就是上下。凡是被对方冲垮了,一定是少了左右方向的劲;凡是自己左右转动不灵时,一定少了前后方向的劲;凡是被对方提起或压垮了,一定是少了上方向的劲。所以我们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动作,每个转换式都必须有六个方向,否则拳劲就是不正确的,在实战中也是不管用的。

(十)转关

太极拳运动中要转关或劲力同步。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运用的连接靠转关来实现。两手的转关需要同步、协调,你的拳架就自然、顺畅。转关的同步在攻防实战中的作用就更大了,一个转关可化对方的进攻于无形、防御转成进攻,防变成了打,打变成了拿。万千变化,都要靠转关来实现。但有时会出现一只手需要转关,而另一只手不需要转关的情况,不须转关的手仍须做微小的调整,以便与转关的劲力和方位保持一致。两手的转关是否同步是衡量转关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