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陇而不望蜀:曹操本可平定西蜀消灭刘备势力,却为何选择撤军

本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魏蜀吴三国鏖战多年,互有攻守,尤其是曹刘两家,恩怨既久且深,互视对方为眼中钉、肉中刺,可谓一生之敌。
初期占尽优势的曹操一再错失杀掉刘备的机会,最有名的一次就是“青梅煮酒论英雄”被刘备装傻充愣蒙混过关。而且客观地说,当时的刘备混得太差真是不值得下手,不过厚着脸皮巧取豪夺了刘璋的西蜀之后,刘备终于撕下伪装,开始公开叫板,到了这个时候,已成气候的刘备问鼎天下的野心不再掩饰,实已成为曹操之劲敌。
以曹操之大略当然不会拎不清,所以击溃了马超、韩遂之后,时年已经六十一岁的曹操仍旧亲征汉中张鲁。曹军有十数万之众,汉中军队在阳平关勉强抵抗一下后,张鲁投降。曹操获取汉中之后,就和益州的刘备直面相对了。汉中地理位置重要,是西蜀门户,现在曹操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踏进西蜀的大门了。
上图_ 益州北部
而对于刘备更为不利的是,此刻他与东吴就荆州的争夺正日趋激烈。矛盾越来越表面化、公开化。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也就是曹操讨伐汉中同时,孙权先是派诸葛亮之兄诸葛瑾找刘备索还荆州未果,后又往关羽控制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派驻官员,任命太守,未免天真。结果自然是遭到关羽武力驱逐,孙权失了颜面,遂放弃了外交手段,准备来硬的了。吕蒙率军两万进军长沙、桂阳、零陵三郡,鲁肃率兵一万进驻巴丘,大战可谓一触即发。
刘备在益州闻讯大惊,知道耍赖拖延不管用了,哪里敢于怠慢,于是亲率精兵五万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然后命令关羽率军三万进军益阳。
在这种时候,如果占据汉中的曹操乘胜进兵,刘备在兵力并不雄厚的情况下又分兵对付东吴,首尾难顾,曹操夺取西蜀的胜算是很高的。
上图_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曹操的谋士们也大都持此意见,尤其是刘晔和司马懿,刘晔表示刘备是世之枭雄,但是行事多“慎徐”,也就是不够果断。趁现在他还没对我们占据汉中做出反应,理应以奇兵“遽袭”,“取之则宜”。并且进一步阐述,刘备从刘璋的手上夺得蜀郡的手段很是奸诈,益州人心不服,此刻立足未稳,又和东吴交恶,正是天赐良机;日后倘若诸葛亮治国收服人心,关羽、张飞持勇镇伏东吴,一旦刘备根基稳固,就不好对付了。
而司马懿干脆得多,就说了一句话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意思是智者或者做大事的人必须顺应时机,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能硬干;但当时机来了以后亦不能不做。
这两个人一直都是曹操的高级幕僚。一向很得曹操倚重。而且两人的话也都很有道理,但是曹操没有接受。曹操这样解释,“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大约是说人心很难得到满足,已经得到了陇右,立刻就想要蜀。好像是人要适可而止,知足的意思。这和曹操一贯的作风可是极为不符。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
得陇望蜀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岑彭传》:'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的确是贬讽人心不足。但这话曹操说出来,感觉十分违和。
但是曹操不是说的违心话,没有理会众人的劝谏,不仅不再进兵,更直接撤军走了。
事实诚如刘晔所言,刘备是囿于东线吃紧,才没有动作。当刘备得知汉中被曹操平定,立即改变态度,与孙权讲和,平分荆州(当然又是大忽悠)。然后匆忙急行军带着部队赶回成都。
刘备如何面对汉中易手的局面呢?法正此时提出此天赐其便,汉中这次是不可错过了的。刘备做出了明智的选择,采纳法正的建议,留诸葛亮镇守成都,亲自带兵征伐关中,并且带了法正随行。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起初战事并不顺利,刘备便给诸葛亮写信要援兵。诸葛亮在成都的兵力不超过三万,很有些踌躇,这时刘璋的旧臣杨洪进言说:“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军师发兵何疑?” 这话的力度很大,意思是汉中丢了蜀必不保,已经大难临头了,应当男子战边,女子支边。诸葛亮遂发动后备部队开赴汉中前线。
战局很快扭转,刘备取得一系列胜利,曹操这才意识到严重性,再调集人马重新杀回来,但为时已晚。尤其是老资格的名将夏侯渊遇袭阵亡后,曹军尽落下风,完全处于守势。某晚,曹操突然以“鸡肋”作为巡哨口令,之后顺手斩了杨修,再次撤兵离开汉中。自此汉中归蜀,曹操再没有机会染指。
不过曹操毕竟是曹操,他临走在陈仓到天水一线布置了严密防务,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终其一生也没能突破这条防线。
这是曹操作为军事家的独到智慧。但是相比之下之前的第一次汉中撤兵则显得十分缺乏战略眼光。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正如刘晔所言,刘备刚刚得到西蜀,而且手段堪称不讲武德,上不得台面,人心难服,位子坐得不牢靠刘备的“仁者”人设已经崩了,按常说的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那么现在刘备最大的资本“人和”已失。
而曹操进军汉中的确给刚刚易主的蜀中百姓带来不小的震动,传蜀中一日数十惊。 况且刘备现在还不在成都,由于孙权大兵压境,誓要夺回荆州,他带着主力跑到荆州对付东吴去了。
本来就实力不够雄厚的刘备又面临两线作战的窘境,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刘备手下文武都有一流人才,假以时日必定扭转局势,成为曹魏的心腹大患。所以如果放过这个机会, 很可能铸成大错,悔之不及。
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曹操莫名其妙的选择了什么都不做。眼睁睁地看着刘备进占汉中,一路做大,成为三分天下的一头猛虎。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不仅是刘备,如果曹操一鼓作气取得西蜀,足可凭借长江发源于四川的上游地利优势,顺江而下两面包抄(襄阳已在他手中)东吴,报赤壁之仇指日可待。况且蜀中向来物产丰饶,有了天府之国作为粮仓钱库,魏就好比装了双核,如虎添翼一般。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后果。曹丞相得陇而不望蜀,可能不屑于乘人之危,没有在刘皇叔疲于招架的时候趁火打劫,讲究了一回骑士精神。
实在搞不明白,阿瞒这是忘了初心了吗?那这样曹昂、典韦、郭嘉们的死不就毫无意义了吗?《观沧海》里“吞吐日月,志在千里”的广襟抱和豪迈胸怀都丢弃了?

上图_ 三国 (魏蜀吴)

很难解释以曹操的见识和格局会展望不到这个机会把握与否意味着什么。
按一般的看法,是曹操后方发生叛乱。这个解释的理由不是很充分。发生叛乱可以派遣得力大将前去镇压,实在不行,调遣司马懿、贾诩都足可胜任,未必必须曹操亲自回去,而且曹操临走还派张郃进兵巴西(八骏以西,即今阆中附近)。这足以说明曹操是完全清楚形势的,只不过是不得不走。
对此法正曾说过,料其“内有忧逼”,也就是曹操的内部出现了严重问题,迫使他不得不立即解决。
如果法正真的言中,那么究竟是什么事情这么严重能够让曹操放弃眼前这么好的机会赶回许昌去呢?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也许换个角度看看会有发现。起初曹操击败张鲁张卫夺取汉中是在建安二十年,随后曹操引军还。刘备对汉中发动进攻是在建安二十二年,而曹丕击败曹植被曹操立为嗣确定承袭魏王位正是在这一年。宣布立嗣曹丕之后,几兄弟的激烈竞争遂告平息,次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率军西进至长安,蓄势准备救援汉中。
的确,立嗣对于一个王侯政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谋臣都已经卷入其中。贾诩丁仪、丁廙、吴质、杨修全都参与了进去。所以也有分析说曹操之所以杀杨修并非因为杨修爱耍小聪明犯了禁,而是杨修参与了夺嫡事件。
也许曹家几位公子几近白热化的夺嫡之争,已经到了不得不由曹操亲自处理的地步,正是曹操得陇不望蜀的真正原因。
不管什么原因吧,确实曾经有一个灭掉刘备推动一统的大好机会摆在了曹操面前,却被曹操无视了。
改写历史和自己命运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了。
参考资料:《晋书·宣帝纪》《三国志》《魏武略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历史D学堂,作者文山樵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