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痕留香 | 八大山人71岁书《桃花源记》长卷

此为朱耷书录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之作。《桃花源记》系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之代表作。当时东晋朝廷腐败,内乱不止,陶渊明不欲从仕,一心归隐,故书此篇。

朱耷身为前明宗室,面对家国之悲,民族之恨,却无力抗争,只得出家为僧。他习静修真,参研书画,以此抚慰内心的亡国之痛,故朱耷深爱《桃花源记》,时常书之,以表达其誓不与清廷合作而追求世外桃源生活之意。

据署款,此书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作者时年71岁。该书学东晋王献之,兼融小篆之体,笔法纯朴圆润,笔势流畅,意尽笔止,有傲岸之情态和奇妙之格调。此作品为朱氏晚年佳作。

《桃花源记》卷,清,朱耷书,纸本,行草书,纵26厘米,横211厘米。

释文:晋武陵人渔,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林,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不复出焉,既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舟,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丙子六月既望,纳凉在芙山房书,八大山人。

下钤“可得神仙”、“八大山人”、“遥属”等4印。书前配有清无名氏山水画一段,尾纸有近代陈 师曾、齐 白石题跋二则。

(0)

相关推荐

  • 陶渊明 & 仇英 | 桃花源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 ...

  • 八大山人的“秃笔二王”,让人百看不厌

    八大山人的“秃笔二王”,让人百看不厌

  • 墨痕留香 | 董其昌《紫茄诗卷》82岁绝笔欣赏

    董其昌书<紫茄诗>长卷,长414厘米.高24.5厘米,清新隽逸.秀美绝伦,然又不乏老辣,虽不能说是董氏极品,但也是其上乘代表作.此卷作品疏朗闲适,轻歌曼舞,是一种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不计温饱. ...

  • 墨痕留香 | 文征明《沧溪记》75岁书法欣赏

    文徵明<沧溪图卷>/<沧谿图卷>,75岁为宜兴吴俦作(嘉靖二十三年),绢本设色,尺寸31.7厘米×139.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王文治书法题跋:文衡山沧谿图并记. <沧谿 ...

  • 墨痕留香 | 这份书单请收好!列代书论名录,学书法更快!

    由于历代书论繁杂,各发各家言,难以全述.下面列出历代书论名录,以便爱好书法的朋友选取感兴趣的部分来进行选择性阅读. 秦汉 李斯<用笔法> 蔡邕<篆势> 蔡邕<隶势> ...

  • 墨痕留香 | 春日赏蔡襄书法,如春风拂面花草清香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 ...

  • 墨痕留香 | 绝美!文徵明小楷《琴赋》

    题签:锦赂文章,文太史琴赋,步月署签. 后跋:戊寅十一月八日,周天球. 款识:嘉靖二十二年岁在癸卯十月六日,时天气盛寒,积雪数尺,窗下漫书琴赋,余老眼昏茅,无足观者,徵明时年七十又四. 钤印:白文印: ...

  • 墨痕留香 | 蔡襄行书尺牍《谢郎帖》,尽显晋人风流!

    蔡襄尺牍<谢郎帖>,1060年,纸本 纵26.5厘米,横2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 ...

  • 八大山人71岁书《桃花源记》

    此为朱耷书录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之作.<桃花源记>系东晋隐逸诗人陶渊明之代表作.当时东晋朝廷腐败,内乱不止,陶渊明不欲从仕,一心归隐,故书此篇. 朱耷身为前明宗室,面对家国之 ...

  • 墨痕留香 | 他的楷书,写的就是风骨!

    薛稷书涅盘经帖,扬州市图书馆藏拓.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 次□摩奴罗比丘时婆修盘陁所 应作已便 ...

  • 墨痕留香 | 有些字只要看一眼,你就会爱上它!

    据说,智永和尚写过<真草千字文>八百本,赵孟頫不像老和尚那么悠闲,但也写过百来本. 千字文是古代认字范本,也很考验书家的功力,因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只给书家一次机会.因此自从千字文诞生以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