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五行文化,竟吻合数亿年形成的地质规律?
2016 年,“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被写进《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立刻引起社会争论,很多理工界的人士对其是一顿嘲讽。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五行文化中季节和颜色的对应,却符合地质学原理。
几年前,我遇到了身为地质学家兼银行家的陈博士,他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81年,他成为中科院首批中国空间科学学会会员,所撰写的《论地球演化与银河系的关系》(点击本文右下角阅读原文,可跳到该文章链接)得到中西方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后来他去了美国,由于各种原因,决定留在美国改行开银行,现在是美国一位成功的银行集团总裁。
他的研究不仅在四十年前一鸣惊人,就是现在仍无人超越。主要原因就是研究地质的不懂天文,研究天文的又不懂地质,而现代不同学科之间的坚壁清野,更是局限了跨学科项目的发展。
所以很遗憾,到目前为止像他那样全面地把地质和天文综合起来研究的,依旧几乎没有。
而他当时改行去做银行,部分也是由于孤掌难鸣:他感兴趣的领域没有团队、没有同行、没有大氛围,没有相应的项目支持,研究者实在有心无力。
后来,陈博士在金融事业成功之余,爱上了钻研祖国“阴阳五行八卦”。他惊奇地发现,居然能和自己早年的地质天文研究挂上钩。什么意思呢?
❶
先介绍一个简单的地质学知识。
在大约四五亿年前的奥陶纪,是黑色物质石油大爆发的时候,我们今天塔里木盆地的石油,有一部分便是产生于这一时期。
然后过了两三亿年,地球迎来了石炭纪和二叠纪,顾名思义,这也是黑色物质大量产生时期。同奥陶纪不一样的是,此时已经有了植物的沉积腐败,所以除了石油之外,这一地层里还蕴含了大量的黑色煤。比如,塔里木盆地里的石油,山西的煤。
又过了两三亿年,来到几千万年前至近期的第三纪,又出现了大量的黑色物质。
这个轮回感觉挺规律,都是每隔两三亿年地层历史重复一次。
如果此时,我们把目光投向天文,会发现,太阳系刚好也是每两三亿年绕着银河系中心转一圈,形成了一个银河年。
我们知道一个地球年(地球在太阳系转一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一个银河年(太阳系在银河转一圈)大约等于两三亿个地球年,它也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银河季,每季几千万年。
我们北半球的冬季,是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夏季则相反。有人离开中学久了,或许对这个常识感到懵逼,不是应该离太阳越近越热吗?其实不是,固然到了冬季地日距离变近会增加太阳辐射量,但是放之天宇,这个丁点远近不同所带来的辐射量的差异,太微不足道了。远不如太阳的直射斜射变化带来的影响大。什么意思呢?
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地球的南半球,斜射我们北半球。想象一下,一束手电筒的光直射下来,小小的一个特别亮的圆,若是斜着,就会照亮一大片圆,亮度也会减淡。
所以,每年我们冬季的时候,北半球单位面积内因地日距离拉近而增加的一点点太阳辐射量,远远抵不上因斜射而减少的辐射量,自然就变冷了。
银河四季的规律和北半球春夏秋冬异曲同工,当太阳系离银河中心最近的时候,是银河冬季,地表温度比较低。不过这主要是因为在这几千万年里,地日距离被拉大,太阳辐射量变小。
反之是银河夏季,比较热;银河春秋季夹中间。
❷
陈博士主要的成果是论证了天体运行和地质变化之间的关系。
(陈雄《论地球演化与银河系的关系》,载于《地球化学》1984 年9 月第三期)
他发现,四五亿年前的奥陶纪、两三亿年前石炭纪二叠纪、几千万年前到最近的第三纪,这三个大量产生黑色物质的时候,太阳系都恰好离银河中心比较近,和银河冬季有重叠。
在黑色奥陶纪过后,先是过度阶段的志留纪前期黑色页岩,之后便迎来地层呈青色的志留纪中后期。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青色,并不是我们当代意义的青绿色,而是指那种不太黑的暗色。
再之后,是红色物质大量产生的泥盆纪。这一时期对应天文上,是太阳系距离银河中心比较远的银河夏季。
而大量白色物质产生的白垩纪,在地层排列上位于产生黑色物质的第三纪之前。
上述规律排列一下如下表右侧:
五行文化 |
地质科学 |
||
冬 |
黑 |
奥陶纪-冬 |
黑 |
春 |
青 |
志留纪-春 |
青 |
夏 |
红 |
泥盆纪-夏 |
红 |
…… | …… | …… | …… |
冬 | 黑 | 石炭纪、二叠纪 | 黑 |
…… |
…… |
…… |
…… |
秋 |
白 |
白垩纪-秋 |
白 |
冬 |
黑 |
第三纪-冬 |
黑 |
我们知道在地球上四季轮回的顺序是这样:冬→春→夏→秋→冬,银河四季也是同样的顺序。
在中国五行文化里,冬对应黑色,春对应青色,夏对应红色,秋对应白色。也就是说,颜色的变化按四季发生的前后次序是:黑→青→红→白→黑。这和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都不一样,但却奇异地同地质颜色变化的顺序一致。
陈博士四十年前的那篇文章,没有写这么详细。但它论证了:
银河冬季的时候,随着地球越靠近银河中心(近银心点),地日距离越远,太阳辐射量变小,地球变冷,同时地球会膨胀,地球内部物质往外移动,造成基性、超基性岩浆岩出露分布,比如蕴藏石油的黑色玄武岩。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玄武岩中,就发现了日产千桶原油的油藏。
太阳系离银河中心最远的时候(远银心点),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地日距离反而最近,造成太阳辐射最强,银河夏季到来。这时地球发生收缩,地球物质向内移动,酸性、中酸性岩浆岩出露分布较多,如咱们华南地区的花岗岩,色泽分布从肉红色到浅灰白色。
据此可以合理推测,银河夏季之后的岩层,应当是由浅灰往更白过度。很符合五行文化里红色夏季之后是白色秋季。
陈博士还告诉我,其实天冷产生黑色物质,天热产生红色物质,我们从身边四季的变化也能略窥端倪。比如,冬天沉积东西多一点,腐殖质的东西多,就会造成黑色物质形成的多一些;夏天光合作用强,太阳光辐射强,含铁多,就红色东西多些。
陈博士说,这种变化虽然理论上成立,但表现在地表大自然里却并不明显,因为一年的时间太短了,很难找到普遍的明显证据。如果要在地质里产生这种颜色特征,起码得百万年起步。
所以,但凡耳闻了陈博士那一套天文地质关系学说的人,无不感慨,只有几千年可考历史的华夏先祖,怎么就懂得让“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青红白黑”?这恰好与银河四季里岩层颜色变化的顺序一模一样!!!
❸
过了阵子,我和陈博士再次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陈总,我查了地质年表,我们绕银河中心转一圈需要2.8至2.2亿年上下,现在正处在银河冬季,还有几百万年就运行到近银心点了……逆推的话,上上一个银河冬季是 4.8亿 到 4.4 亿年前,地质年表上恰好是产生黑色物质的奥陶纪,没问题。但是,上一个产生黑色物质的银河冬季石炭纪,不就应该是2.8至2.2亿年之前吗?可地质年表上石炭纪处于3.5亿到2.9亿年前,根本不是银河冬季时,这和您研究的黑色物质在银河冬季产生不是矛盾吗?”
陈博士于是对我解释:“我们绕银河转一圈所花费的时间,现在提出的2.2亿到2.8亿年只是天文学家根据目前天体运行速度推算出来的,不能当作定论。而且不同的地层到底距离我们多少年,也是推论,还不是铁律。所以,我们要看的不是时间上能否完全吻合,时间上只要大致靠近就行。主要看颜色变化的前后顺序,是不是和五行文化里的颜色顺序一致……”
我:“我突然有个想法,您上面说,我们绕银河转一圈到底需要多少亿年还没有定论,现在主要是按照目前的天体运行速度来推算的。我想如果把地质的考量加进去,假定地质测量年代准确,有没有可能上一次的近银心点根本不是2.2到2.8亿年前,而就是3亿多年前石炭纪的时候?那么我们绕银河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3亿多年,而不是2亿多年?不过若是假定天文推算年代准确,用天文来反推地质,也有可能石炭纪就不是现在地址年表上公认的3亿多年前,而是2亿多年前?”
陈博士:“可以这么猜测,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要定论的话,还需要大量细节的研究,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天文地质研究这个领域。”
我:“目前学术界把天文和地质结合起来的研究,发展的怎么样?”
陈博士:“不怎么样,几乎没有,这是个很大的遗憾。从地质学来说,因为几乎没有人把天和地结合一起研究,造成了地质理论上存在很多错误的观点,几乎百分之六十的讲法都是错的。”
我很吃惊:“还在错么?从您写那篇文章到目前为止,三十多年过去了,地质学很多理论还在错么?”
陈博士:“对,还在错,很多东西我认为还是错的,特别是地质动力理论啊这些东西在我看来还是错的。比如,你知道李四光的的车阀理论么?……但现在受到了质疑,因为他只考虑到了近几千万年地球运动的情况,一旦用他的理论去推论六千多万年以前的地质,就处处碰壁,这就说明他的理论是不对的。地球几十亿年了,来来回回绕着银河系转了许多圈,每一圈地壳的运动、大气层的运动、水圈的运动都是不同的,不能片面地用近几千万年的情况去推演整个地质的演变规律。”
❹
我和陈博士关于五行与地质关系的对话结束了,但是还遗留一些问题,比如:古人怎么就笃定冬天对应黑色,春天对应青色,夏天对应红色,秋天对应白色?难道古人也有先进地质学概念,有各种测量地层年代远近的技术手段,有完整的太阳系银河系运转理论?
这显然不可能性。当然如果发挥脑洞,非说是上一个已经覆灭的高级文明遗留下来的知识,那理论上也不是不可能,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证据。
有没有靠谱的推测呢?还真有。我之后的文章将会详细展开,在此之前建议先读上一篇《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虚拟的?从那个能看见东西的盲人说起......》,和答案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