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残暴词语“割喉”遇上体面职业“青椒”
本来不想就这个事件发文,但因为读者里有将要成为青椒的年轻人,已经是青椒的老师们,还有青椒的老板们,所以还是想谈谈这件事。
首先,对受害者感到抱歉。看到的文章们焦点都聚集在青椒身上,而不是在受害者身上,或许也是因为对权力的嗤之以鼻。如果把受害者作为一个个体,一个受害人,一个父亲,丈夫,儿子,同事,谁都不愿意悲剧发生在他身上。
热点关注的重点,不在个体,个体是现象的殉道者,大家关注的是在青椒们在高校“非升即走”“割韭菜式招聘”制度下的生存焦虑。Bunny这次的推文也会站在这个角度来谈。
高校群体,在社会中,真的很脆弱。平时关于高校的热点新闻,都在老师如何欺负学生上,因为学生群体大得多。
关于高校老师权益无法被保护的新闻,却少之又少。因为高校教师群体人数少,知识分子各持己见很难达成一致,知识分子也如哈姆雷特般不愿行动和发声。
在群体脆弱的背景下,青椒们和院长们的矛盾就算很多,也激不起任何波澜,但这“青椒”和“党委书记”两个关键词中间,加上了“割喉”,知识分子生存焦虑的热点,万年难遇地起来了。
“割喉”直击人们的好奇心:这么粗暴的词语,跟如此高雅的职业混搭,wow,好刺激。
割喉,粗暴到什么程度呢?在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的英国,有些犯人会被当众凌迟。他们被放在广场中央,剥皮,放血,割肉,一套套的惩罚流程,致力于让他们慢慢地悲惨地死去,致力于让惩罚成为表演。围观群众看热闹的积极程度,不亚于去看莎剧,或者去听明星牧师做礼拜。坐到头排的观众,也是非富即贵,跟看时装秀一样样的。像不像大家读到其他推文截图的那几个头排评论?
读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的审判,服刑,死刑,都表现得很优雅,因为这样权力更有效果。司法并不希望人们将疼痛和羞辱作为犯罪的后果,因为公开处刑的效果并不好,被处刑的人,反而让观众怜悯,成了的殉道者。
但是司法为了权力最大化,会去进化惩罚体制;个人复仇却停留在公开的疼痛和羞辱带来的快感和曝光中。当体面和尊严都没有了,那就撕破吧。
体面,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意外的重要发明,是每个人的梦想。而高校职业,是一份体面的职业。在过去,进了高校就不可能被开除,高校里的职位,是铁饭碗。疫情期间,国外很多高校裁员,裁得QS排名下降也没有办法,但是国内没有,Bunny当时想的真是祖国好强大,国内的高校老师好体面。
为了这份体面,很多专业的高校教师,牺牲了转业的可能性。比如数学专业吧,39岁的数学专业副教授,除了吃学术这口饭,还能干嘛?
国内的知识分子聪明、有能力、超时工作。其他行业如果有这些能力和努力,可以挣更多的钱,但是选择在这个行业,为的不是钱,而是那份体面。所以他们清高。
从群体来看,因为他们清高,所以他们被欺负。
从个体来看,因为他们清高,所以他们遇到事情后走投无路,心理也会承受更多的伤害。
本科复旦,美国排名22学校的博士,美国也工作过,耶鲁也给过工作offer——但是十二年间,他被苏州大学开除,也被复旦开除——最体面的职业,在人生的黄金时期,遭遇了最不体面的结果。让人感到害怕的是那一天,10个老师,有9个都被开除了,无法想象他们经历了什么。
Bunny因为从小成长环境,知道这样的清高和脆弱后患无穷,所以少年时期就在抵抗它们。在高中为了筹集捐款,闯进每个班级演讲,去市中心的广场拉人募捐。在大学要进外联部,周末去写字楼挨个敲门要赞助。写个家教牌子坐在书店门口找学生。开过airbnb,要扫地换床单做卫生间的清洁。有增加阅历的尝试,也有走投无路的自救。抵抗了十多年,虽然情况比很多知识分子要好,但骨子里的清高还是没完全褪去,仍需继续努力。
在国外生活,也明白了中国人会更加清高。很多人移民完了就是待业状态,蓝领职业不愿拉下脸去做,白领职业又卡在语言门槛。有些人做着蓝领职业,心中却很不太平;服务行业人员应该有的自信、从容、大气、礼貌,并不是在每个华裔脸上都能看到。
高校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脆弱,华人骨子里的职业等级意识,国内前几年高校职位的稳定对比现在非升即走的突变,三座大山压下来,让青椒们真的无比脆弱。
对读到这篇推文的青椒们,Bunny想说,锻炼心态为时不晚,合同结束之前,要不要做好两手准备,去另一个更好/平级高校,或者去一个有编制的比较安稳的高校(211是不是还不很严重?)。
对读到这篇推文,有志于成为青椒的小朋友们,Bunny想说,虽然这个新闻发生在顶级高校的教师之间,仿佛现在跟你们没关系,但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被忽略掉,锻炼心态&准备职业的planB很重要。
这次热点新闻的受害者是党委书记,被诟病的招聘机制是“雇10个踢9个”,愿高校的高层能够为了自己和职工的生命安全,好好考虑一下这个招聘机制的残酷性,再考虑一下高校职工10个有9个抑郁症的问题是否有解。
知识是很美好的东西,愿高校是知识的天堂,而不是人生的修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