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清官录(二)
翻开明清时期的潍县官吏历史长卷,你会发现,可罗列出一些潍县清官录,这些人在潍县老百姓中留下相当不错的口碑,其中最为人知的,莫过于来自江苏的郑板桥了,其实除了郑板桥,还有邢国玺、周亮工、赖光表、招子庸、何镕等。
老潍县有一条海道司巷,明清时期在巷子北首曾经有一座“三贤祠”,里面供奉着对潍县有功的三位知县:周亮工、赖光表、郑板桥。“三贤祠”原称周公祠,供奉明末潍县知县周亮工塑像,后来清乾隆时又陆续添供知县赖光表和郑板桥塑像,这三位知县政绩昭著,爱民如子,深受潍县百姓爱戴,于是改名为三贤祠。
周亮工十分有才,也很忠诚。对于他在潍县的前任邢国玺,更是推崇有加。他俩的交情,真是没得说。正所谓英雄相惜。邢国玺因为守城有功,得以升任。周亮工接了他的岗位,继任潍县知县。清兵进犯,县城一时告急。邢国玺前来相救途中牺牲。
周亮工和郭尚友、张尔忠等人,率全城官兵,坚守城墙。他亲自站在县衙门后面的北城墙上,在青阳楼前亲自督战,同时主持协调、调度全城战事。青阳楼南临潍县县衙,是防护潍城的首要屏障,也是北城墙的至高点,因此也成为当时潍城守卫战的最紧要关口,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接到奔赴潍县上任书的周亮工,当时年纪刚好三十而立。一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携手告老还乡回到潍县的郭尚友张尔忠等几位退休老人,豪情万丈,誓死守卫县城。但是气势汹汹的清兵也不是善茬,从济南一路杀到潍县,打算一举攻下潍县城。周亮工赶紧写了一封血书,让人快马加鞭到北京,请求崇祯皇帝派兵救援,当时的明朝末期政权,就如一座即将倾倒的大厦,京城皇位自身都难以保全,还能顾得上一个小小的潍县城吗?
根本等不及了。心急如焚的周亮工让人在他的胸前和衣襟上写上“潍县令周亮工之尸”几个大字,并盖上了官印。他说清贼一旦攻入我死了这样也能找到我。周亮工这种与城池共存亡的誓死守卫县城决心,大大地鼓舞了了全城军民,大家士气大振,誓与周县令一道,守卫家乡一方地土。他的19岁小妾王若兰,更是有胆有识,巾帼不让须眉,冒着危险带领妇女儿童登上北城墙为将士送饭,慰问守城军民,并在青阳楼上擂鼓助战。老百姓想起了宋朝梁红玉英勇抗金的故事,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梁红玉”。
有了全城老少的众志成城和齐心协力,清兵攻城好几个月,始终攻不下来,却又毫无办法,不得不撤退而去。周亮工守城有功,得到嘉奖,潍县城墙更是赢得了固若金汤的名声。与小小的潍县城相比,偌大的北京城却危险了,不久的一天,李闯王军队攻入京城,全城沦陷,崇祯吊死在一棵树上。潍县城保住了,明朝却走向了灭亡。
如果周亮工的人生轨迹随着明朝的灭亡戛然而止就好了。在历史上他既保全了英名,也不会引起很多人对他的争议。随着明朝灭亡,改朝换代,清朝兴起。周亮工与他的前任邢国玺誓死不投降有所不同的,他投降了。投给之前他口口声声称的“清贼”,还记得潍县北城墙上,视死如归的他找人在衣服上写的“潍县令周亮工之尸”八个大字吗?守城有功的周亮工,不久得以升任,调往别处。
在潍县城赢得了全城老少绝佳口碑的周亮工,当时不过三四十岁,离开潍县后,得到一个天打雷轰的消息:他所效忠的大明王朝灭亡了,皇帝上吊了。大清夺得天下了。人生如果就此完结,不免惋惜。人生还要继续,前面的路还要走下去。在潍县赢得的英名,难道就此毁于一旦了吗?周亮工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后来归顺了大清。被清政府“特征君以原官”。
虽然官职越做越大,工作的单位也是几次更换,顶着一个“贰臣”的名号,他是以怎样的心理历程,来混迹于官场之中, 我们还是不得而知,而我们知道的是,他辗转各处,因为清政府的命令,镇压各地的反清复明起义,甚至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打过对阵仗,也几次因为“滥杀无辜”罪名入狱,不过每次都成化危为安,赦免出狱。有一次和友人喝醉酒,酒后吐真言,说最令人怀念的,还是当年在潍县守城奋勇抗清的事,说到动情处,更是解开衣襟,以身上伤痕示人,“剧谈当日(潍县)事,因解衣示浚以左肩箭癜,岁月深矣,殷殷尤赤”。在座的人,无不动容,感慨万千。
淳朴善良的潍县老百姓不在乎这些,他们只知道,带领他们当年奋勇抗清守卫县城的这位知县,就是他们心中的周亮工。他们还为他建了周公祠,以此永远纪念。当身为清代官员的周亮工,站在潍县城内的那座周公祠前,该是怎样的一番滋味。
周亮工博学多才,诗文、金石、书画皆有很深造诣。传世著作有《全潍纪略》、《赖古堂集》、《书影》、《字触》、《同书》、《读画楼画人传》、《印人传》、《赖古堂文集》、《读画录》、《赖古堂藏印》、《赖古堂印谱》等。传世墨迹有《行书诗轴》、《七言绝句诗轴》、《五言诗轴》等十数种著述传世。比较有名的诗句:《靖公弟至》荒城兀坐对灯残,归计先愁百八滩。尔又远来余未去,高堂清泪几时干?
欣赏更多原创老潍坊文章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谢绝抄袭
一切不打招呼的转载,视为侵权
如果你觉得此文不错的话
可以转发+点赞,十分感谢
如果喜欢他的文章,就关注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