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戒酒

古代的文人,几乎没有不会喝酒的。潇洒浪漫的李白自是不用多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豁达的苏轼也不例外,“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连“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个“酒鬼”,“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他们也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只是“戒酒”太难了。黄庭坚在妻子去世后,曾发誓戒酒,然而在被贬黔州时却忍不住破戒,“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其实除了黄庭坚,南宋还有一位词人,也曾千方百计地想戒酒。他便是和苏轼齐名的辛弃疾,56岁的他为了戒酒,写下最滑稽的一首词。
这首词名为《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
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辛弃疾,我们也知道是个“上马杀贼,下马檄文”,有着满腔爱国热血的爱国词人,在他临终的时候仍然高喊“杀贼,杀贼”。

可惜的是,和大多数主战派一样,他一直饱受排挤。
这首词写于公元1196年,当时的他被人弹劾,闲居瓢泉,心中充满了抑郁苦闷。
原本是“举杯消愁”,不料“愁更愁”,加上年老体衰,他有心戒酒,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词的上半阙语气较为强硬,表明了词人戒酒的决心。

开头词人便怒气冲冲地吆喝酒杯:“你给我过来!我今天开始要整饬自身了”。
“老子”一词霸气又接地气,黄庭坚在《念奴娇》中也曾说“老子平生,江南江北”,只是简单两字便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让人明白即使是大文豪也不过是普通人,也会自称“老子”,倍感亲切。
接着的四句解释了他为何想要戒酒的原因:经年累月地饮酒,让他时不时便口干舌燥,喉咙就像烧糊的锅;还患上了嗜睡的毛病,一躺下便鼾声如雷。
“咽如焦釜”、“气似奔雷”,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因酒致病的状态,言外之意就是说他如今会这样,全怪酒杯。
接下来的三句是站在酒杯的角度写的。
主人如此怪责自己,酒杯当然也有话说:“刘伶是古今最通达的人,他曾言死后就直接就地埋了,多潇洒”。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出了名的嗜酒如命,他出行时常常带着一壶酒,命仆人扛着铁锹跟着。
旁人好奇,他道:“要是死了,就直接埋了。”
辛弃疾以酒杯的口吻说出刘伶的典故,让人觉得薄情。
果然他接下来的三句就开始抱怨酒杯的无情了。
可叹啊,你竟然对你知心的朋友说出这样的话,真是薄情寡恩得令人心寒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是将“酒杯”当成了好友,这一来一回的对话中,将词人因酒拖垮身体,想要戒酒的不得已之情描写得活灵活现,满满的无奈却令人忍不住发笑。
原本词人的语气有所软话,但是到了下半阙又突然变得强硬了。

有了歌舞为媒介,酒就像鸩毒一样,令人着迷又痛苦。何况所谓怨恨,大多是源于爱。世上之物即使再美好,但是喜爱过度,也会成了灾难。

辛弃疾这几句不仅写出了“酒”的危害,更是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越是美好的事物,越令人着迷,而一旦着迷,人便会失去了自我,就像“鸩毒”,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想到“酒”的危害,辛弃疾和酒杯郑重地约定道:“你快离开吧,别靠近我,即使我年老体弱,仍然有力气将其摔碎”。
原本辛弃疾的语气就很强硬了,到了这里甚至开始威胁了。
而酒杯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
它诚惶诚恐地连连拜道:“既然你赶我走,那我就走;只要你需要,我也一定会回来”。
全词到此结束,但是词人和“酒杯”的对话,却是寓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