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嗜睡(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朮甘汤加味)

经方治嗜睡

李男,55岁,2006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嗜睡2年。2年前在外出的路上突然遭受雨淋,回到家中出现发热、疲困、昏睡等不适,经对症处理后,发热等症状消失,但嗜睡等症状却逐渐加重。睡意上袭时,无论是在进食、劳动、骑车、说话时,困倦难当,往往随地入眠,呼之可醒,醒后复睡。有一次,在骑自行车时,睡意来侵,倒卧摔破头部。每月发病20余天,仅有7天左右时间睡眠情况尚可,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和劳动能力。行颅脑MRI等多种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诊断为发作性睡病。经多方治疗,疗效始终不明显。患者素体肥胖(身高168cm,体重85kg),嗜食肥甘,嗜好烟酒,入冬特别怕冷;有高脂血症及高血压(150/100mmHg)病史。

诊见:形休肥胖,面色苍白,体倦嗜睡,头痛头昏,胸闷气短,口淡纳呆,下肢困重,畏寒肢冷,大便溏软,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痰饮闭窍;治当温肾助阳,化饮开窍;方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苓桂朮甘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15g,细辛10g,茯苓20g,桂枝20g,白术15g,炙甘草10g,石菖蒲60g,远志15g,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7剂,嗜睡如故,伴随症状略有改善。上方加杜仲15g、淫羊藿20g,继续服用。

随着服药时间的增长,嗜睡及伴随症状也逐日缓解,体重也随之减轻。患者甚感欣慰。

先后用药60天后,诸证消失,舌脉基本正常,体重79kg,血压130/90mmHg。至2007年5月复查数次,病情未曾复发过。

按语

嗜睡是指不分昼夜,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西医称之为发作性睡病。自古至今,医家们多以阳虚阴盛作为嗜睡的基本病机。早在战国时期的《灵枢˙口问》就明确指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灵枢˙大惑论》也认为嗜睡是因阳气运行受阻,久留于阴所致,文中说,“阳气尽则卧”,“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灵枢·寒热病》补充道,“阴气盛则瞑目”。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曾有“少阴病,但欲寐”的条文,更是十分明确地肯定了阳虚阴盛是嗜睡病的主要病机。到了清代,医家唐宗海在《血证论》中也强调说:“寤属阳,故不寤为阳虚”,“此论多睡,多属阳虚。”阳主动,阴主静;阳虚温化失司,水湿痰饮及瘀血败浊,闭阻脉络,蒙闭清窍,困顿神情,引发嗜睡。

嗜睡的病位在心脑,与脾肾关系密切,多属本虚标示、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为心肾阳虚,清窍失养;标实则为水湿、痰饮、瘀血等阻滞脉络,蒙塞清窍。

前人早有明训,“肥人多痰湿”。患者素体形体肥胖,畏寒肢冷,是由真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痰饮所致;又突然遭受雨水淋冲,外湿引动内湿,聚成水湿痰饮;水湿痰饮困顿阳气,蒙蔽清窍,遂成神蒙嗜睡之证;治当温阳益气,化饮开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嗜睡病经多方验证确有佳效;方中麻黄宣肺升阳、醒神清脑,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麻附开通上下,三药同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朮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具有标本同治之功。《神农本草经》认为石菖蒲“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远志“补不足,除邪气(痰饮等),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故而特将二药加入方中以增化痰开窍、益智醒神之功。患者虽有高血压病,但系由真阳不足、痰饮阻滞所致,显然不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所禁忌。合方后达到了治病求本的目的,结果取得理想疗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阳化气,阴成形”。由于合方后的温阳化饮之功,故而在治愈嗜睡病的同时,患者肥胖的体重也随之减轻,其高于正常的血压也随之降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