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干着3、4个人的活,领导是看准我不敢辞职吗?
问:感觉我现在一个人干着3、4个人的活,领导是不是看准我经济压力大、不敢辞职?
一个人干着3、4个人的活,可能是最近公司业务旺季,需要把每一个人都当成几个人来用;
可能是暂时没有招到合适的人,很多工作还没人做;
还可能是领导觉得你业务能力强、能者多劳,考虑后面进行重点培养……
我数了一堆概率更大、也更符合公司正常运行逻辑的理由,怎么都还排不到“某一个人目前经济压力大,让他多干点活也不会辞职”上来。
事实上任何一个思维还算正常的领导也都不会这么想吧?
倒是类似的思维模式,让我想起职场上很常见的一种“受害者心态”。
来自电视剧《欢乐颂》
01
什么是“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是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倾向于把事情归因为客观环境或人力等不可控的偶然性因素,进而催生自怜心理的一种思维模式。
我们暂且不讨论“让一个人干3、4个人的活”是一个事实性的描述,还是一个情绪性的描述。
就先假定是事实,产生这个事实可能的原因我们已经在开头列举过了。
根据常识和经验,在用人和工作安排上,很少会有管理者会把一个员工家里的经济条件作为一个重要参考项(家里有矿能给公司带来一些资源和人脉还有点可能)。
一个员工是否适合做某件事、能不能把它做好、时间和精力够不够、是否可以得到成长和锻炼,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如果一个员工对工作安排产生了超出一般常识和经验的认识,我们只能初步认为:这是陷入了“受害者心态”陷阱。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02
“受害者心态”有哪些具体特征和表现
1、过度夸大问题
一般来说,容易产生”受害者心态“的都是什么人?
以自己为中心,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的人。
跟自己利益相关就自动放大问题,丝毫不关心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能自动脑补不存在的事实,一副”我都要死了,你们怎么这么无情“的架势。
2、怀疑别人别有用心
公司和领导出了新的政策和决定,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
但拥有“受害者心态”的职场人就会倾向于往阴谋论的方向去解释。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3、认为只有自己被选中,成了“受害对象”
公司和领导的决策和行为常常是基于既定的事实和判断做出的,对事不对人。
只有真正符合条件的人群列出来了,才会知道具体到哪些人可能受益、哪些人的利益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但有“受害者心态”的人习惯于将其解释为就是专门针对自己的。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03
如何摆脱“受害者心态”并客观处理
1、了解“受害者心态”是怎么来的,并勇于放弃可能的“好处”
心理学认为,“受害者心态”源于孩童时期。
小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最好用的“武器”,那就是大哭,通常一个孩子一哭起来,世界就会围着他转:
本来可能遭受的责骂、本来得不到的零食、衣服、玩具,本来应该做的家务、作业,常常都在大哭中该“赦免”的“赦免”、该满足的满足。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种小时候屡试不爽的模式,用到职场上也常常能得心应手。
但那只不过是在一些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小事上。
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首先要摆脱“受害者心态”,先能够对自己负起责来,才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
来自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
2、认识到“除了自己,没有任何人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扮演“受害者”角色,除了能得到别人几句无关痛痒的同情和支持以外,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困境不会得到改善,问题也将持续存在。
拥有这种心态,本质上是彻底放弃了自己,把原因往外界和别人身上一推,自己就可以不用对相关的问题和结果负责,能够获得心理上的某种相对平衡。
但问题在于,客观的事实和结果并不会有任何改变。而要想事情得到真正的改善,除了自己行动起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和其他的人能够做到。
来自电视剧《我的前半生》
3、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抛弃主观臆测
抱着“受害者心态”获取信息,要么会主动过滤掉“对自己不利”的,要么压根就没想过要去了解真相,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遭受了不公待遇上。
要走出这种困境,就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去掌握事实信息。
让一个人干3、4个人的活,我们完全可以去当面问一问领导是出于什么考虑这样安排?
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知道公司和领导的意图,当你掌握了足够的信息,你会发现如果自己站在公司和领导的位置上,面对这种局面,也会采取同样的措施,甚至会更“冷血”。
如此以来,就不会再用对抗、受害者心态来面对增加工作量这件事了。
来自电视剧《唐顿庄园》
4、明确自己的诉求,努力与领导沟通达成一致
了解清楚事实之后,我们就可以分析:
这种情况是暂时性的还是会常态化?
目前自己是否能承载还是已经超出负荷?
增加的工作量能否给自己带来成长和提升?
接受了更多的工作,薪资、奖金、升职等方面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找出自己希望达成的最佳结果和最低底线各是什么,再主动沟通,努力使双方意见达成一致,若无法达成一致,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领导也会根据你的反馈进一步评估他的决策。
来自电视剧《意大利制造》
5、如果双方诉求相差太远,好聚好散
职场人一直保持进取最大的意义可能就在于:当遇上了自己无法忍受的情况时,永远有路可退。
离开后不用担心能否找到更好的机会,就是这样的底气让我们能够在与公司和领导的对话中,捍卫自己合理的要求和权益。
如果公司和领导铁了心“加量不加价”,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和折中方案,没关系,好聚好散,去找能够满足自己合理诉求和利益的机会就好。
“所有的疑惑都有了结果,该走的时候你不用多说”,这才是最酷最优雅的姿态,大可不必到处诉苦、谩骂。
来自电视剧《甜蜜》
观察了很多职场人,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
但凡在职场上有一些成就并能持续稳住的,心里基本上都没有什么纠结,坦荡阳光;
没有处理好的,往往站得越高,摔得越狠,而且一旦摔下来,还常常伴随抑郁等问题。
“先处理好心情,再处理事情”,这个职场小技巧,也是一种心理学智慧:内在和谐了,外在才能富有。
游刃职场有余姐
求职面试·职业发展·个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