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三彭
●彭蠡(1146-1200)字师范,号梅坡。在家庭的薰陶下,从小刻苦攻读。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涉猎多科,大凡诗文、音乐、书法等,尤其对乐律研究颇有造诣。南宋淳熙四年(1177)得领乡荐。朱熹知南康军时,彭蠡与兄长彭寻、儿子彭方慕名从游,或泛舟鄱湖,或畅游匡庐,诗歌酬唱,相聚甚欢,时称“都昌三彭”。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后,特聘彭蠡为白鹿洞书院经谕,负责讲解儒家经典《四书》和《西铭》,他与朱子时相释难问答,辨析精僻,才学深为朱子赏识,所以说,彭蠡不光是朱子的学生,也是白鹿洞的先生。朱熹调离南康军后,对他仍念念不忘,时刻牵挂。老友甘叔怀游庐山时,朱熹致书信给叔怀,托其代已致意曰:“吾友彭师范胜士,在隔江都昌,可为一访。”彭蠡后官常州府教授,以子彭方显贵,被当朝特赠吏部尚书衔。晚年的彭蠡以积学名世,筑室家乡的梅坡,辟馆课士,江淮学者千里迢迢,皆师事之,称他“梅坡先生”。又立精舍于清化乡蒉湖里石潭坂(今春桥乡中衙村),取名“盛多园”,并约请“朱门四友”中的另三位黄灏、冯椅、曹彦约一道讲学其中,“讲求道学性命之蕴”。亦名噪一时,影响广泛。著有《皇极辨》诸书,卒赠龙图阁学士。
●彭方,彭蠡子,字季正,又字季直,号强斋。“朱子守南康时,方随父受业焉。”他学习用心,勤于思考,对疑难问题从不放过,常耳提面命聆听朱子教诲,受益颇丰,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朱子门生、白鹿洞学生。他弱冠之年的绍熙四年(1193)魁省闱,次年又中进士,先为池州(今安徽贵池)教授、又任扬州教授、景陵(今湖北沔阳)知县、广东经略安抚司干办官、歙县(今属安徽)知县、袁州(今宜春)知州、国子监祭酒兼侍讲、起居注官、殿中丞、兵部右侍郎、晋吏部尚书,赠金紫光禄大夫,加文华阁、龙图阁学士等。晚年的彭方以年老上疏辞官,但宋理宗看重他的文才,御笔慰留。但彭方不恋官位,连续二十余 次请准丐归,朝廷最后只得恩准归居,又赠封他为少师衔。彭方虽仕途通达,身居要位,但为官清廉,一生谨慎,“爱养民力”,清明讼狱,造福桑梓,于朝廷于地方多有德政。他也曾在都昌治北清化乡匮湖里佛寺之阳建宝林书院,训徒授业,为家乡培养储备人才。著有《经华续业》三十卷和《强斋集》若干卷,卒后谥号文定,并封赠其母陈氏为淑人,其妻刘氏为夫人。
●彭寻,彭蠡兄,字师绎,号东园,自幼得益于父亲教诲,颇善辞令,写得一手好文章。又与弟彭蠡同学于白鹿洞书院朱熹之门,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以文笔与德行得到乡里推崇和举荐。嘉定戊辰年(1208),特奏名进士,只可惜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