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书法高考的“小技巧”

书法高考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书法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写字教育。古代基础教育有六门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书”就是汉字的书写及应用,是一门必修课。在选拔考试中书写美观占有很大分量。

高考书法创作不同于专业书法家的创作,专业书法家的创作要求在具备传统法帖的基础上有自家面貌,要创新。高考书法创作是一种标准较低的创作,字形必须来自某一法帖,实质是对经典法帖字形的重新排列组合,对于原帖上没有的字按照笔画特征和结字规律“创造”出来。这种创作,章法简单,主要要求是对原帖上的字形特征准确地储存记忆,并熟练地导出使用,不提倡个性的表达。

2021年甘肃书法统考临帖试题之一:《秦诏版》

古诗集字法

集字创作是开始学习创作最常见的方法,由四字吉语到对联、绝句、律诗、宋词,字数由少及多、循序渐进。高考创作最少20字,最多56字,一般为28字,所以训练时可以七言绝句为主。在字帖中找出诗中相应的字,准确临写、记忆,然后按照高考试题的章法要求书写,这就是集字创作。第一遍肯定写不像,依据原帖,把作业逐字进行对照修改,然后再次书写,再次修改,其间可以针对写不好的某些笔画穿插专项训练,如长横、斜钩、捺、点等,某些偏旁如走之旁、宝盖头、竹字头等。第一首诗一定要费些时日,反复比对、研究,直至写准字形。第二首就会容易一些,后面的效率就会逐渐提高,写过十首七言绝句后,就可以掌握该帖的结字、笔法规律了。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局部)

归类法

确定创作字体和基本法帖后,首先识文断句,熟读内容。其次,剔除重复的字,按照独体字、半包围、全包围、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对字帖上所有字进行归类临写,达到准确默写。再次,找出同一偏旁、同一部首的字进行类比,特别是对于难以掌握的如捺、走之旁、斜钩等要多下功夫。最后,进行创作验证。

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选字

教材编写法

这个方法具有挑战性,难度较大,时间较长,但很有效果。可以按如下体例进行归纳:

一是基本笔画及其演变。按照横、竖、撇、捺、点、提、折、钩的顺序在原帖中找出例字,细化基本笔画,比如横有长横、短横、左向横、右向横,钩有横钩、竖钩、斜钩、卧钩等,类别分得越细越好,例字举得越多越好。对于一些主要笔画,在不同的位置,呈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如长横在“下”“上”“六”“具”等字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形状也会有细微的变化。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二是偏旁部首。偏旁,是指对合体字进行切分后得到的某个部分。以前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现在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位于字的左边,叫“左偏旁”;位于字的右边,叫“右偏旁”。部首,为东汉许慎首创。他在《说文解字》中把形旁相同的字归在一起,称为部,每部把共同所从的形旁字列在开头,这个字就称为部首,所以部首本身也是独立的汉字。如“木”“杜”“李”等字都属木部,“木”就是部首。自许慎创立以形旁编排文字的方法以后,这种方法千百年来一直为编纂字书的人所采用,只是分部的多寡有所不同。如《说文解字》分为540部,《康熙字典》分为214部,《新华字典》分为189部。一本字帖少则几十字,一般在300字至500字,最多者如《千字文》《颜勤礼碑》《圣教序》有一千多字。除去重复的字,就单字而言并不多,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偏旁、部首都涵盖了。所以,字帖里有什么字,有多少偏旁、部首就整理多少。

唐 颜真卿《楷书千字文》(局部)

三是结构。这个不是简单的汉字七大结构,而是按照组成部分的特点再次分类,如左右结构的排列方式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左简右繁、左繁右简、左右对称、左窄右宽、左宽右窄等,分别都有哪些例字,可一一罗列出来进行临写。

以上三种方法,由老师提供思路、提纲,让学生自己查找,自己临摹,自己归类整理,直至准确记忆,在应用时可以交叉使用。这种针对性、趣味性很强的方法看似浪费时间,但其实目标明确,只要认真做了,效果一定很好。

晋 王羲之《孔侍中帖》分析图示

<<<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

书法与文化联系紧密,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书法技法和格调的理解力就强。书法高考生的文化基础很弱,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作文的习惯,在临帖的过程中,老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读帖、背帖、鉴赏字帖、分享书法家的故事等激活学生学文化的意识和兴趣。

唐 颜真卿《祭侄文稿》

经典法帖都是古人留存的随笔或经典诗词文章,识文断句是学生读帖面临的第一道坎儿。生僻字、异体字、繁体字,语言习惯,典故、特定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等都与读帖相关。通过查阅资料,学生可以解读文意,识读帖中所出现的所有字。在临帖的过程中对文本的反复揣摩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在不断积累的情况下会改变学生懒散、拖拉的习惯。每本法帖所蕴含的信息量很大,其中所讲述的故事妙趣横生,具有可读性,富于哲理性,如《祭侄文稿》对“安史之乱”的揭露,对颜真卿疾恶如仇、铮铮铁骨性格的表达;《兰亭序》所折射的东晋上层社会生活状态;《黄州寒食诗帖》凸显的苏轼在逆境中乐观的人生态度。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可临帖与学文两不误,互相促进。

晋 王羲之 行书 《兰亭序》(神龙本,传冯承素摹)

由于书法高考生其他学业也很繁重,书法老师渗透的文化素养只是一粒种子,植入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会生根发芽的。从选择高等院校的角度考虑,文化素养与被录取的院校也有关系,因为不同的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同。

北宋 苏轼《黄州寒食帖》

由于专业老师的严重短缺,书法高考生的训练目前还处于自由探索阶段,普遍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当然,相对于书法这门学科,这只是一个入门的基础训练,相信孩子们只要跨过了这道门槛,在大学老师的指导下,会逐渐成长为一名有一定学术素养的书法工作者。

本文节选自《书法教育》(中小学版)2021年第贰期

《书法高考生培养策略研究》

《书法教育》(中小学版)2021年第贰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