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凡瓷板画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物脸部采用西洋画“色彩透视”技法来表现光线的明暗,人物形象骨骼鲜明,肌肤丰满,富有层次和立体感。如此绘画人物面貌的方法,在当时景德镇瓷坛有“西法头子”之称。如此技法虽然在十八世纪已经传入中国,但当时主要集中在宫廷艺术品之上,例如珍贵的珐琅彩瓷,民间真正流行乃得力于民国初年王大凡等瓷艺家的推广。因为是瓷画不同于纸本,颜色调配和使用技法完全不同,需要艺人自身反复试验和摸索,王大凡使用洋彩(即现称新彩)中的西赤加参10%的德黑(现属艳黑)调成肉色进行彩绘。彩绘时借着色晕由暗至明或由明至暗逐层渲染,以致生出立体效果的肉质感,烧炉后人物头像栩栩如生。因为使用了西洋光影技法,与之匹配的中国技法则是没骨法,五官用简洁线描刻划,但是脸部外轮廓不用线条勾勒,手足部亦是如此,如此二法融合使用,益见人物脸部与真容无异。本品所绘众仙皆是如此,造型生动,结构准确,美髯亮目,肃静传神。

  20世纪40时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此刻的王大凡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下,对新时代的艺术充满了神往,怀着对新我国的满腔热忱创造了《快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卓文君》《松下听琴图》《新八仙》《竹林七贤》等力作。

  王大凡,“珠山八友”之一,其绘画功底深厚,给人一种稳重、历史感,蕴含着民间的淳朴味,这是王大凡瓷绘人物画魅力所在之处。

  王大凡瓷板画中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 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由于王大凡对陶瓷艺术的重大贡献,深得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尊重,1959年被授予“陶瓷美术家”称号,并先后被推选为省、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王大凡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从王氏作品设色来看:一是画面绚丽照人,光彩艳发,画场面大、人物多的作品,总是根据主题需要,主角多用鲜艳夺目的色料(如胭脂红、西赤等),次要人物一般以赭、黄、蓝色陪衬;二是填色较厚实,人物画在双勾白描稿的基础上,多用浓重、深沉、艳丽的色彩,作多层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层次和冷暖变化,有传统工笔重彩的艺术效果。模仿品设色染色平板,厚重之中少阴阳层次变化,色调过渡生硬,少润泽之感。

  王大凡早年的人物画多是富贵寿考、伏虎罗汉、八仙图等,晚年的人物画以木兰从军、闻鸡起舞、岳母刺字等内容为多,注重作品的时代性。模仿品以其20世纪30、40年代的人物画为多,也有少量50、60年代的作品。从王氏人物画笔墨特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用笔用线遒劲,似传统线描法中的高古游丝描、铁线描一类,多是中锋用笔,朴拙、厚实、圆润,章法别致,有装饰味,这是王大凡与王琦侧锋用笔画人物画的最 大区别。而模仿品勾线难学其骨,少圆润劲拔之韵味,有的中、侧锋并用,不得要领。二是人物脸部刻画细腻,讲究明暗变化,有西画中的素描关系和光影变化,晕染手法独特,立体感强。王氏画仕女以“丹凤眼”、“樱桃嘴”冠之,特点鲜明,并形成一种惯用的程式。三是人物画背景多勾描葱郁林木,竹石茅屋,野卉山花,染色青翠,草绿、翠绿、深绿几个层次明显,笔法一丝不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