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媒体不要大肆宣传“拉面哥”了
即使生活给了我一地鸡毛
我也要把它扎成漂亮的鸡毛掸子
这是一个超级接地气的公号
文|李清浅
最近因为要搬家,需要做3个窗帘,一问价儿,做好一千多块。我还打听了刚做过窗帘的一位朋友,她家两个窗户做了四幅窗帘(春夏薄款和秋冬厚款各一套),花了一千五。
婆婆说,这也太贵了,我给你们做吧。做窗帘可简单了,咱们家现在的窗帘就是我做的。
婆婆做的一手好缝纫活儿,年轻时和她曾和闺蜜一起学过裁缝,老秦小时穿的很多衣服是她亲手做的。我相信她绝对可以做好我们的窗帘。
但是窗帘贵,贵的不是布,是手工,是人力。
我和她说:咱们去布艺市场扯几米布估计也不贵,但是你得先去布艺市场挑选吧,一来一回至少半天时间吧?布扯回来要用缝纫机做好,三个窗帘,没有两天时间能搞定?
婆婆说,这倒是,自己做省钱,但是呢麻烦,找别人做贵,但是省心。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绝对是真理。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人力悄没声息涨价了?(也许原先人力就贵,但我没有留意)
也是巧了,这几天家里卫生间铝合金门上的玻璃碎了,一问价,玻璃70元-90不等,安装费40元,搬运费100元。
我挺纳闷,门上装玻璃为啥还要搬运?来家里装不就行了吗?
老板和我解释,因为要先清理玻璃碎渣,还要将门拆开,没法在家装,必须搬到店里装。老板还和我说,搬运费不是必须的,要是你们能自己运过来再拉走,就可以不收搬运费。还强调,这个钱不是我们挣,我们也是找搬运师傅去搬。
问题家用车也拉不了那么大的门啊?那就只能出这一百块钱了。
所以换块儿玻璃,钱主要花在手工费和搬运费上了,玻璃反而成了最不值钱的。
有个朋友家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客厅一块儿瓷砖碎了,想换一下,瓷砖一百块,换的费用三四百块。
也是这个原因,我果断让老秦把放在门后很久的两块大瓷砖给扔了,因为瓷砖要真坏了,贵的不是瓷砖,而是人工费。
上次说了我请木工师傅用家里的废旧木板打了两件家具,当时那位师傅就说了,不管活儿多活儿少,对他来说,一天的收入少于500块钱就不划算。
也正是以上的原因,我看到了拉面哥的新闻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拉面哥是山东人,在集上摆摊儿卖拉面,一碗面卖3元钱,他竟然15年不涨价,很多人夸拉面哥实在,还说这种行为正能量。有人问他,面啥时候能涨价?拉面哥答:等老百姓条件都好一些吧。
感动的背后,我心里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儿。
我昨天刚在外边吃了一碗面,小碗10块钱,大碗12,我选的大小碗,面里有两个菜叶、两块薄肉片和几颗豆芽。
我倒不是在抱怨这碗面“含菜肉量”少,而是觉得这种“配置”挺正常,在西安,十块钱一碗面算是便宜的,十五六甚至二十多一碗面也不罕见。
如果在家自己做面条,十块钱差不多够我们一家人吃顿西红柿面,买面条需要两块五毛钱,再买一把青菜2元左右,再炒个鸡蛋西红柿,齐活。
可是在外边吃,有人给你做饭,不用洗碗洗锅,你一去就招呼你坐,还给你倒碗热面汤,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十块钱一碗贵吗,真不能算贵。
更不要提人家还有店面费、水电费以及员工费。十块钱一碗,只要不是将店开在店面费极贵的地段,比方大唐芙蓉园,那肯定是有利润的,但是三块钱一碗,做为一个经常买菜也了解米面油价格的人,我不知道利润在哪里?
十年前我吃过三块钱一碗的面,陕西叫叫油泼面。油泼面在陕西可以说是最简单的面了,一碗素面,上边放两个青菜叶,再撒点葱花,浇点儿热热的油,就叫油泼面。
虽然油泼面只有两个菜叶,但是因为泼了那么一下子,特别香。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可没少吃油泼面,一则因为便宜,二则因为好吃,目测我长胖,油泼面有一份儿功劳。
顺便说下,那是2007年,我的月工资是1100百块,一碗面3块是正常价。
拉面哥现在一碗面收三块钱,听上去虽然非常正能量,自己却挣了微博的利润,我觉得不能只是一味地感动和赞美。
如果物价一直在涨,涨价才合乎市场规律。
搬来西安前,我们经常在小区门口吃菜夹馍,见证了菜夹馍从一块五一个变成四块五一个。
物价在涨,各方面成本增加,门口早摊点儿的老板做的是生意,不是慈善,人家为啥不涨价呢?
拉面哥一碗拉面收三元,十五年前可能有的赚,但是现在,估计真的如他所说,一碗才四五毛的赚头,又累又辛苦,图啥?图拉面锻炼胳膊肌肉?
前几天感动中国颁奖礼上,武汉的万佐成和老伴熊庚香榜上有名,因为他们常年年来给患癌病人提供煤炉。这对年近70高龄老夫妇,凌晨四点就起床备好炉火,365天从不离开。开始病人们都不好意思,说哪怕你象征性地收一点儿,我们心里才过意的去。后来这对夫妇便象征性地收五毛钱,最近几年因为煤球和电费涨价,才改收一元钱。
我看后非常感动,觉得他们非常无私,非常了不起,但是隐隐又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如果那么多病人有做饭的需求,那么是不是应当由某些部门来解决这个问题,提供这种福利性的厨房,而不是由这对年迈的夫妇来负担?
我觉得扶贫救弱,不应当是某个人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本身条件就不是很好的人的事情。
不是说穷人不能做慈善,穷人做慈善才愈发显得精神可贵,但是,不能成为主流。
现在拉面哥火了,他肯定更不好意思涨价了。来来往往顾客会继续受益,可是据说拉面哥仍穿着结婚前的棉袄。他也因为家里“太孬”不好意思招呼人去家里坐坐。
迫于这种压力,他家只能继续“孬”下去。
拉面哥当然是个好人,可是如果一味儿宣传这样的典型,我总觉得变了味儿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心酸。
也许你错过了
优质广告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清浅所有文章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