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吃出海的味道,这种食物你了解吗?

小时候看《蜡笔小新》,美芽做的味增汤是我最向往的,昆布泡开,动画锅里冒着热气,屏幕这边的我口水都能流出来。
东北老家也吃海带,人们把它叫做“海白菜”。东北的冬天,市场上摆着一坨坨带着冰碴儿的大海带,这种回家洗一洗直接煮。或者买了像烟叶一样的干海带,深绿色,浮着白霜,煮之前先用水泡开。
做法么,“海白菜”的名号可不是白叫的。东北人吃海带和吃白菜一样简单粗旷,要么直接切丝切块炖上肉和豆腐,要么腌起来,当咸菜吃。
好在海带本身味鲜,大部分煮法都出不了错,除非处理的不好,吃起来过于腥气。
正因为海带的鲜美,人类的味觉知识领域才能有极大的突破。
味精的发现
由于日本人常年拿褐藻海带来熬制高汤,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才能在发现海带中的谷氨酸钠。
谷氨酸钠会在干燥海带的表面结成晶体。1908年,池田菊苗发现谷氨酸钠会带来一种独特的甘味感受,不同于甜、酸、碱、苦等标准味道,并把这种滋味命名为“鲜味”(甘美滋味之意)。
池田菊苗发表发现的第二年,日本味之素公司便开始着手销售纯谷氨酸钠,也就是“味精”,只是工业化生产的原料并非取自与海带同源的海藻类海洋植物,而是取自麦麸,因为成本更低。
时隔100多年,现代人类依旧厌倦了大量的味精食物,转而青睐纯天然食材带来的食物本味。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更需要了解海藻。
这一平平无奇价格低廉的食材,既可登上米其林的餐桌,也能出现在农家菜馆。在海藻身上我们看到了,高贵不需要包装,需要的是真正的价值。
何为海藻?
昆布、海带、裙带菜...都属于海藻,不光如此,几乎所有的海洋植物都要归入海藻的范围内。在奇幻的海洋世界,海藻这个生物群体已经生长了10亿年。海藻数量庞大,在1~2年的生命周期中很快就能重生,而且很容易干燥保存。
日本自17世纪开始便懂得培育海藻,为包裹寿司而栽种的海藻,价值超过其他一切水产养殖(包括鱼类和甲壳类)。
甚至我们今日赖以生存、取食的陆地植物,也是从海藻中孕育出来的。
各大沿海地带,从极北的冰岛,到温带日本,再到热带夏威夷,藻类都是非常重要的食物。因为这些地区缺少蔬菜,海藻,就成为非常重要且营养的植物食材。
海藻本身有很强烈的气味,有点腥,还有点甜。我们在海边闻到的“海洋气味”,大多是海藻散发出来的。
中国人把海藻作为蔬菜烹饪;
日本和韩国人用海藻做饭团、寿司、做沙拉、煮汤;
爱尔兰人把海藻捣成泥,用来作为增稠剂,或者煮粥。
海藻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还含有大量碘与其他矿物质,干海藻的蛋白质含量可达1/3。可以补充人体需要靠蔬菜补充的大部分物质。
此外,在海中生长的海藻,常年要承受多种物理压力,这促使某些海藻需要在自身的细胞中填入大量的凝胶状成分,才能更有韧性和弹性,承受海洋压力。
这些凝胶状成分可以在表面分泌出来,当生长在岸边的海藻遭遇退潮暴露在空中时,这种胶质便可以协助保留水分。因此,很多厨师会用海藻的这种物质来制造果冻,或用作增稠剂。
三大类群各有不同
可以食用的海藻,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绿藻、红藻和褐藻。
绿藻长得最像陆地植物,也是陆地植物的源头,落到现在的食材上,包括海白菜和青海苔。绿藻的主要光合色素是叶绿素,还带少量类胡萝卜素,而且会形成淀粉来储藏能量。
红藻中最常见的,是海苔和龙须菜。红藻最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烹饪时颜色会由红色变为绿色。原因在于红藻中含有一群特殊的“蛋白质复合体”色素,这种水溶性物质对热很敏感,可以作为增稠剂使用。
褐藻的常见食材是海带和裙带菜,生长于温带海域。褐藻含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褐色的岩角藻黄素。
此外,有一些淡水藻类也是可以食用的,比如刚毛藻,亚洲人把它压制成薄脆海苔,还有螺旋藻和发菜(念珠藻),都属于淡水藻类。
海洋的味道,你知道
海藻的三大家族虽然有所差异,但它们都含有高浓度矿物质和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这是在海藻各部位之间输送能量的分子之一,因此在味道上,都离不开海洋的鲜甜味。
除此之外,三类海藻在味道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红色海藻干燥之后往往散发比较浓烈的硫香气,得自硫化氢和甲硫醇,还有闻起来像红茶的花香,这是胡萝卜素色素的分解产物。
龙须菜干燥之后会散发出特有的培根香。有些红藻会聚积溴、碘化合物,因此带有强烈的碘味,例如海门冬(芦笋藻)。
褐色的海藻味道通常很淡,具有典型的碘味(碘辛烷),还散发类似干草的气味,少数种类还含有若干香料化合物。
一般来说,海藻在水中的烹煮时间不能太长,否则会发出浓重的腥味。
比如,日本的海带高汤是要冷水熬煮的。先把干燥的褐藻即海带放入冷水,水一沸腾便取出海带,锅中主要只剩溶入汤汁的甘味矿物质和氨基酸。
味道极其鲜美。如果海带很厚,可以用刀划开,释放出内部所含物质来提升滋味。

她生活的世界(一)

为什么喜欢看恐怖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