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是一个自负的人,这一点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统治时期。到了晚年,这种性格愈发凸显。他时时处处都想要超越中国的历朝皇帝,创造历史,创造纪录,把自己的功绩大大地写在史书上。于是,把自己与历代帝王反复比较成了乾隆晚年的一大乐趣,希望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是前无古人的千古一帝。从一开始比疆域、比人口,后来再比政治安定、军事武功,到最后就连年龄和家庭都拿来比较。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惊喜地发现,自己成为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个活到七十岁的皇帝。在他之前,只有太祖努尔哈赤和圣祖康熙活到了六十五岁以上,但都没有迈过七十岁这道坎儿。乾隆因此认为自己不仅在功业上已经超越了祖先,而且在年龄上又成了第一,兴奋地写下了《古稀说》,以“古稀老人”自居。在《古稀说》中,乾隆又把自己和历史上最长寿的六位皇帝进行了比较。认为梁武帝、宋高宗等四位高寿的帝王不足挂齿,只有元世祖和明太祖才能与自己比肩。虽然他们是创业之君,自己在功业上比不上,但在缔造盛世,使天下太平的政绩上,自己还是比得过他们的。
十年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又得意地发现,自己超越了朱元璋,成了历史上仅有的活过八十岁的四位皇帝之一。而且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已经有了玄孙,五世同堂的皇帝古往今来只有他一个人。心情大好的乾隆当即写了一首诗。
八旬开袤春秋永,五代同堂今古稀。
古稀六帝三登八,所鄙宋梁所慕元。
惟至元称一代杰,逊乾隆看五世孙。
意思是说我八十多岁了,已经五世同堂。历史上超过八十的皇帝只有三个,但我看不起宋高宗和梁武帝,只钦佩元世祖,但元世祖也不如我有五世子孙啊。但仅仅是年逾古稀和五世同堂还不能让乾隆感到满足,他觉得,自己既然是最有福气的一位皇帝,总要在功绩上给后人留下一点念想。正好,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廓尔喀向清帝国求和,乾隆便亲自撰写《十全记》,将即位以来的十次重要战争拼凑成十全武功,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雕刻成石碑,建盖碑亭,向天下宣示自己领导下的大清帝国武功赫赫。但是,仔细了解一下乾隆所说的这十全武功,会发现其实相当勉强。乾隆说的“十功”分别是:两平准噶尔,一平回部,两征大小金川,一定台湾,降缅甸、安南各一次,以及接受廓尔喀两次求和。平定准噶尔和回部这三功尚属货真价实,但两次大小金川之战就没有那么光彩了。第一次是双方议和,第二次则发生在1771—1776年,乾隆耗费五年的时间,先后调动了十万军队,花费七千多万两军费,才彻底将小小的大小金川平定。而平定台湾,则是镇压天地会的林爽文起义,纯属内战。至于征伐缅甸、安南和廓尔喀,都是先胜后败,劳师无功,最后都是由于对方不愿长期对抗,与清廷讲和收场,算不上是真正的军事胜利。但是,为了标榜自己,乾隆把这些战争全部粉饰为大胜,列入十全武功之中。刻碑建亭还不能让他过瘾,他又精心挑选了一块上等和田玉,镌刻上“十全老人”四个大字,并给这块宝玉写了一篇文章,说十全“本以纪武功,而十全老人之宝,则不啻此也。何言之?武功不过为君之一事”,满满的得意之情。成为太上皇之后,乾隆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了。他频繁地在夜里醒来,就算是睡着也是不停地做梦,梦见那些逝去的亲人,仿佛他们在冥冥之中呼唤自己。而每当他清醒过来,却发现仍然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睡在床上,除了旁边侍立的太监,身边看不见任何一个人。他希望能找个人说说话,但却想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年轻的时候,乾隆每天都会去慈宁宫向太后钮祜禄氏请安。这位健谈的老太太会对乾隆嘘寒问暖,关心他的起居和健康,了解他的情感生活,有时还能帮着化解儿子的心结。但她也极有分寸,从来不会谈论国家大事,也不会干预宫外的事务。所以,在慈宁宫的时候,是乾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在前朝接见大臣时威严冷静的皇帝,到了母亲面前,立马就变成了天真活泼的孩子,陪母亲大说大笑,唱曲咏歌。乾隆每换一个住处,无论是圆明园还是热河行宫,只要太后身体方便,他必然会把母亲接来一起住,方便自己每天问安。乾隆外出巡游各地,有机会一定会带上自己的母亲,“奉皇太后安舆出巡”。老太太也乐此不疲,不管年龄已大,路途遥远,总是高高兴兴地出外旅游。她随乾隆三次南巡,三次幸五台,三次去泰山、谒孔林,又曾至嵩山。太后八十五岁高龄时,还跟随乾隆一同登泰山,乾隆为此写诗道:
八旬五母仍康步,
六十六儿微白头,
上瑞古今真此罕,
后言是否听其浮。
而太后的每一次大寿,乾隆为了让母亲开心,都是大操大办,从来不吝惜花费。太后生日那天,乾隆必会率领王公大臣前来行礼庆贺。太后五十岁寿诞时,乾隆安排许多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在太后从圆明园返回紫禁城的路上叩拜迎接,一天就花费了十万两白银。七十大寿那次,乾隆在万寿寺旁边,仿造太后喜欢的江南风景建造房屋。“市廛坊巷,无不毕具,长至数里,以奉銮舆往来游行,俗名曰苏州街。”八十岁寿诞那天,已六十多岁的乾隆还亲自身穿彩衣,为母亲表演舞蹈,逗得老太太开心大笑。然而,母子相伴终有一别。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正月,钮祜禄氏带着中国历史上最长寿太后的纪录,在慈宁宫寿终正寝,享年八十五岁。太后葬礼的那段时间,乾隆“衰服百日,如世宗丧,馀仍素服,亲拟尊谥曰孝圣宪皇后”。母亲的去世,让乾隆再次失去了一位知心人。后宫里的嫔妃虽然年轻,但没有一人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皇子皇孙们虽是血亲,但他们与乾隆见面的机会并不多,而且没有人能帮乾隆分忧。乾隆开始越来越封闭自己的内心,不愿和身边人做过多的交流。孤独的时候,乾隆对富察皇后的思念愈发强烈。在富察皇后刚去世的那几年,他写的诗只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琐事,一种就是怀念富察氏。凡是看见皇后生前用过的物品,到了与皇后共同待过的地方,甚至每逢节日,或者看到南飞的大雁,都会勾起他对富察氏的无限怀念。有一天晚上,乾隆梦见了她,醒来后深情地写了一首诗。
其来不告去无词,两字平安报我知。
只有叮咛思圣母,更教顾复惜诸儿。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似昔慧贤曾入梦,尚余慰者到今谁?
在皇帝的这场梦里,皇后悄然而至,她对皇帝说,她在那个世界过得很好,让皇帝不要挂念。然后她便打听了婆婆和孩子的近况,嘱咐皇帝要好生照料,说完便匆匆离去了。乾隆一觉醒来,发现眼泪已经湿透了枕巾,只听见风吹动帷幔的声音。皇帝不禁心中感叹:当初慧贤皇贵妃(高贵妃)去世后也曾托梦,但我在梦中哭醒后,还有你在身边劝慰。如今,你来到我的梦中,我醒来后却没有像你这样的人可以安慰我了。继后那拉氏被打入冷宫后,乾隆更是时时怀念起富察皇后的种种美德,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六十岁时在皇后陵前酹酒时感慨万千地吟道:
往事一何迅,春音廿二年。
六旬我独庆,百世汝称贤。
赋荇篇犹忆,种松阴已连。
达观息多恋,行矣命归鞭。
皇帝在诗里说,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你离开已经二十二年了。六旬大寿虽然热闹,但没有你在身边,我还是感到很孤独。希望百世之后,你还能在青史里留下贤名。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回忆良多,当年种下的松树都已经成荫了。我不敢多看这些景致,怕留恋这里不愿离开你,只能快些离开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已经八十岁了,他又为皇后写了一首诗。
三秋别忽尔,一晌奠酸然。
追忆居中阃,深宜称孝贤。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
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在诗里,皇帝对皇后说,我的年龄越来越大了,惟一感到安慰的是能够很快见到你了。我不想活到一百岁,与你的相会之期最长不会超过二十年了。乾隆每次到东陵祭拜祖先,都会到裕陵给皇后祭酒。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十五岁的乾隆再次亲往皇后陵前酹酒三爵,他不顾老迈之躯,在坟前坐了良久,寻找当年富察氏还陪伴在他身边的感觉。最后,老皇帝含泪赋诗道:
本欲驱车过,矫情亦未安。
三杯不妨酹,四岁又云寒。
松种老鳞长,云开碧宇宽。
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
皇帝说,一晃已经四年没来看你了,当年种下的松树已经长得这么高了,你自己先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活得这么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第二年,乾隆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皇后陵前祭奠,望着陵墓前的松树已经高耸入云,他不无感慨地写诗道:
吉地临旋跸,种松茂入云。
暮春中浣忆,四十八年分。
诗文后面他还注释说:孝贤皇后于戊辰大故,偕老愿虚,不堪追忆!老态龙钟的太上皇感伤地说,皇后啊,没想到和你分开已经有四十八年了,年轻时我希望能和你白头偕老,没想到这竟然成了我最不堪回首的记忆!带着对富察皇后的无限眷念,乾隆皇帝也终于走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摘自:《高宗乾隆:步步为营的帝王筹谋》作者/洪雷 知未图书&台海出版社】
注:本公号所推送的图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2434476002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删除。
查刊流程操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