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法随记(十三):腹部不适两例
一个朋友,脐部周边巴掌大区域胀痛,头部右侧疼痛,整个人看上去有些憔悴,正准备服药。
脐部周边不适,从症状涉及范围来看,循行经络考虑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头部右侧不适,循行经络考虑少阳经。
从三焦同气来看,头部属于上焦;以躯干为整体划分,脐部在中焦、下焦交汇处,一般可根据症状分布区域来确定中焦还是下焦。
症在中间及右侧,右病左治,取其左手,先对治其脐部不适,在阳明经合谷穴、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少阴经通里穴附近进行按揉,并嘱其感受患处。
取太阳经及督脉后溪穴,与任脉是前后倒换,也可看作是前病后治,前面腹部的“病”,到后面背部来治。这样取同气还可以兼顾指法操作方便,合谷穴附近与后溪穴附近正好是一个对捏。
![](http://pic.ikafan.com/imgp/L3Byb3h5L2h0dHBzL2ltYWdlMTA5LjM2MGRvYy5jbi9Eb3dubG9hZEltZy8yMDIxLzAyLzI4MjAvMjE2NTU5MTIzXzFfMjAyMTAyMjgwODM2MjcyMTA=.jpg)
手指只有十根,指法操作受其所限,更强调对阴阳倒换、感而遂通等理法的融会贯通与灵活应用。
比如,这个朋友头部右侧不适症状,在对捏合谷穴与后溪穴附近的同时,还交替对捏少阴经少府穴、少阳经中渚穴附近。
少阴经少府穴附近,以手掌为整体划分三焦,可看作是中焦,对治其脐部不适。
少阳经中渚穴附近,以手(掌)头同气对应关系来看,与患处既是上焦同气,亦是少阳经同气。
倘以手掌为整体划分三焦,少阳经中渚穴亦属中焦,而头部右侧不适是上焦,这时可看作是“上证下(中)取”,通过阴阳倒换实现变通。
不到半分钟,朋友出现放屁现象,脐部及头部痛感缓解。一两分钟后,脐部胀感也逐步消除,原来有点胀鼓鼓、紧绷绷的肚皮,渐渐松开恢复正常。
朋友说,前天晚上喝了冰镇西瓜汁,腹部开始隐隐不适。昨天晚上加班吃了碗凉拌面,夜里就拉了两次肚子。今天早上开始,肚子不拉了,但脐部周边一直又胀又痛。
盛夏酷暑吃寒凉东西,实在不是一个好习惯。若是阳气充足,贪嘴后不一定出现症状。若是阳气偏弱,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朋友这次“中招”也在情理之中。
黄帝内针是随证治之,不是随“病因”治之,朋友的不适症状很快缓解。但从健康角度而言,生活中有些细节往往是致病的“源头”。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真正要实现身心的长治久安,还得从这些“因”上入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前几天遇见一个朋友,大概也是空调房间待久了,腹部中脘处不适,颈项后侧大椎处、右侧肩颈处酸痛。
中脘处不适,从症状覆盖范围来看,循行经络考虑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大椎及肩颈处不适,循行经络考虑太阳经及督脉、少阳经。
中脘处及大椎处不适症在中间,但是肩颈处不适在右侧,右病左治,取其左手合谷穴及后溪穴、中渚穴及少府穴交替按揉,同时嘱其感受患处。
这个朋友不适症状很快缓解,而且全身出现发热、出汗现象。
以中脘处不适而言,合谷穴考虑的是阳明经同气,后溪穴考虑的是前病后治,取太阳经及督脉同气,还可以看作是与任脉前后倒换。
以大椎处不适而言,后溪穴是太阳经及督脉同气,合谷穴则可看作是后病前治。
以肩颈处不适而言,中渚穴考虑的是少阳经同气,少府穴可看作是与太阳经表里倒换,同时,与中脘处不适是少阴经同气。
当然,这样分析只是一些具体方法的大致表述。黄帝内针法无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路,规则规范之内,黄帝内针应用方法有很多。更何况,还有很重要的感而遂通,也是内针指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腹部一些不适症状的处理,总体而言是在经按经、在络按络,不管症状是在体表还是体内,根据其所涉范围来确定相应的经络同气,然后按照“六三二一”规范逐一对治。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