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的七十二封信,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束 2024-07-29 01:31:03 参考《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一些关于三国人物的趣闻,用蜀汉后主刘禅的身份,以书信的形式,从刘禅十一岁开始一直到临终前一共选取了七十二封信,分别写给五十一个人。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感悟三国尤其是蜀汉的人和事,信中有刘禅对父亲、叔叔、妻子的亲情表达,有对庞统、法正、费祎等重臣的缅怀,有对曹操、孙权的评价,也有对曹植、嵇康的敬仰。没想到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这样安安静静的走了。唉!什么样的人都跳不出生老病死的规律,无论生前多么的叱咤风云到头来都只是一堆黄土,七十二座疑冢,真的假的又有什么分别呢?三国的三个托孤够经典吧。吴国的托孤搞的国家上层内乱,托孤重臣被杀;魏国的托孤是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豺狼看着,它必然吃人;只有蜀国的托孤,托出了榜样,是后世君主们希望得到的结果,但何其难也。希望有共同爱好的人评论区一起讨论三国故事。再次思考三国已经过世的人,发现东吴鲁肃真是有大智慧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小聪明,智慧是看到整个儿森林也不炫耀,聪明是看到了一片树叶便叽叽喳喳,经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负责任的告诉你,没有鲁子敬就没有魏蜀吴,为什么呢?听笔墨君慢慢道来。“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是鲁肃《榻上策》中的内容,当时曹操正在和袁绍争夺北方的统治权,他怎么知道弱势一方的曹孟德会胜利?他又怎么知道日后的孙权会鼎足江东?因为他是鲁肃啊。人分三等,上等人不用看就知道事应该怎样做;中等人边看边学,大概也知道事情如何应付;下等人做完事了还不知道什么情况。“扶帝烛曹奸,所见在荀彧上;待吴亲汉胄,此心与武侯同。”听说这是鲁肃墓前石柱上的一副对联。魏巍北固山,相望扬子江,一代伟人长眠于此,永远凝望着他的吴国,永远守护着他的长江。“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三尺剑,立不不世之功!奈何死乎?”是同样长眠于此武将太史慈的名言。这难道不也是鲁子敬的遗憾吗?三叔,涿县、平原、徐州、古城、新野、南郡、阆中,您对这几个地方的印象如何?看一张地图,上面的名字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一样,但感受却不一样,一样的地方因为不同的经历被赋予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在这个乱世,人是做所有事情的源泉,所以上层争人才,基层争人口。蜀汉一路走来,又错失了多少人才?并肩作战的田楷、奈何死乎的太史慈、文武双全的陈元龙、独当一面的张文远、方寸已乱的徐元直、过目不忘的张子乔、得一可安的庞士元、宁死不屈的张任、因病请假的庞令明等等,如果不错失这些人才,蜀汉的今天会怎么样?第六十八封信 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束曹奂: 你好,小朋友,衷心祝贺你被封为陈留王!既不用哭哭啼啼,更不用寻死觅活,让出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儿。大魏王朝的末代皇帝做着不太舒服吧。听说你在上任前一天被强制改了名儿,由璜变为奂,什么意思?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做主,更何况其他的事情呢!你看,又是一样农闲的冬季,又是一样阴沉的天气,又是一样复杂的仪式,只是换了另外一批人。当年是刘协跪在曹丕的脚下,如今是你跪在司马炎的脚下,不管黄初还是泰始,站在下边的大臣始终衣冠楚楚、喜笑颜开,就好像和家人在一起除夕一样开心。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虽然大家痛恨世态炎凉,但是大家也都乐在其中。从古到今,人性不变,因为人心中的欲望从来没有改变,它始终是一个无底洞;从古到今,人性不变,有可能还倒退了,因为会趋利避害的“适者”生存了下来,他们更有机会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人性不变,所以但凡有人参与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种活动都似曾相识。正因为赤帝子斩杀了白帝子才特意安排了白帝城托孤,让白帝亲眼看着赤帝后代凋零,处境凄惨,大汉王朝再无东山再起之日。既然魏武帝把献帝从洛阳接到了许昌,那就特意安排曹家子孙回到洛阳去禅让。汉魏一体,陈留王刘协上位,曹操陈留起兵,曹奂降封陈留王,从开始到结束,曹氏政权都和陈留有缘。以前觉得那是报应,现在觉得那是轮回,就像一年四季生长的小草,到了第二年依然如是。我们看不到司马家的结局,也不知道多少年后是哪个新人再笑,但一定会有那么一天,今天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今天,我们本就生活在规律之中。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的曹丕登基到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的司马懿掌权,对曹家、司马家来说,切切实实发生了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励志故事。卧在床上隐忍十年,司马懿有贼心,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看着老一代人凋零新一代人无能,他惦记上了大魏的政权,三岁小孩怀里抱着一块黄金走过闹市,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皇帝的宝座不抢白不抢、抢了也白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对!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凭什么同是属羊的魏王成了武帝?对!找一个能说服自己的证据。司马就不可以成为国姓吗?仲达就不可以成为新朝奠基人吗?“你的儿子叫子桓、子建,我的儿子叫子元、子尚。”身为臣子随意弑君,司马昭有贼胆。胆子是磨炼出来的,十多年了,通过一次次试探摸出了魏国君臣的底线,通过一次次镇压走向了帝国权力的巅峰,于是自信就变成了张狂,一系列严厉的教育,虽然人们已经懂得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道理,不敢不顺着,但是抢了主人的房子还理直气壮的杀了他,在道义上总说不过去吧,可我们的司马昭大人呢,连像样的理由都懒得找,连替罪羊都舍不得杀大个的。水到渠成做了皇帝,司马炎有贼命。其实让所有人接受宿命论很简单,就是出身。你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他出生在繁华的大都市;你父亲是没落皇族,他父亲是得意晋王;你姓曹,他姓司马。得了开国皇帝的名儿却没有操开国皇帝的心,因为有个好爹,因为有个好爷爷,甚至还有个好伯父,两世三公把该做的事儿都做了,果子成熟不用摘也会掉下来,作为司马家的第三代,年龄就是最大的政治资本。就这样曹公在废墟上辛辛苦苦盖的房子被自家仆人霸占了,两代国君之后,大魏王朝名存实亡,今天之后连名字都不能存在了,“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告诉我们强权即公理、胜利即正义,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成的人确实能说了算,现在规矩由司马氏来定。那权力为什么能落到人家的头上呢?三国先辈的子孙断送了大好河山,刘禅昏聩、曹奂软弱,历史从来都需要背锅侠,评价别人可以引经据典口水横飞,轮到自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唉!只要大家高兴,他们怎么说都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未必是坏事。三岁小孩儿想要自保必须献出手中的黄金,黄金再好也是一块石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像那块儿传国玉玺,假如孙坚知道取舍就不会死的那么惨。现实的浑水不是随便蹚的,在权力面前你我只是温顺的小绵羊,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则是真正的虎狼,也许虎狼才能更好的驾驭权力,这里的虎狼没有丝毫的贬义,才配位,谁有本事谁上,因为适者生存,狠本来就是合格领导具备的本事之一,秦皇汉武哪个不狠?不狠能做成事情吗?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你可以这样理解,但绞尽脑汁择了手段还没做成事情,我们岂不是甘拜下风。我从事实上的皇帝到安乐公,你从名义上的皇帝到陈留王;我是蜀汉俘虏的代表,你是曹魏俘虏的代表,既是人家重点盯防对象也是人家重点拉拢对象,不管恩赏还是惩罚,我们在人家心目中算一类人。蜀汉和曹魏天生是世仇,结果竟然被一锅端掉,如今又逼的我们不得不站在一个队伍里,好笑吧,若泉下有知,刘皇叔、曹丞相会怎么想?他们同殿称臣,我们也同殿称臣,算是另外一个轮回吗?司马炎学习曹丕,让魏家最后一个守门人和汉家最后一个守门人享受一样的待遇,你也可以国中有国,在邺城使用天子旌旗,备五时副车,行魏国正朔,上书不称臣,受诏不参拜,祭祀天地礼乐制度都可以按照魏国的标准。刘协、曹奂,你们是不幸的,在乱世中被强制做了皇帝,如浮萍一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刘协、曹奂,你们是万幸的,被真正的皇帝取代之后还能得到一分尊重,不至于身死人手,这可能在中华的泱泱历史上后无来者。不想那些个没用的事情了,不到二十岁却被关在宫中超过五年,现在重新获得了自由,这是一件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作为过来人愿你永远活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人生第一境界,尽量不要经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人生痛苦。老朋友:刘禅 266年2月13日 赞 (0) 相关推荐 三家归晋后,刘禅封公、曹奂封王、孙皓封侯,为何待遇差别这么大?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意思是人或者事物变化无常,分合无定.公元263年,实力最强的魏国灭掉蜀国,司马家族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公 ... 刘禅投降后,司马昭为何没害他反而让其安享晚年,原因非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城下,蜀汉皇帝刘禅在各地蜀军尚在抵抗之际,选择了投降,原本以为刘禅的投降,可以免除成都的兵灾,安保百姓,但没有想到的是,因为钟会的野心,引发了一场成都兵变,导致很多 ... 曹奂封王、刘禅封公、孙皓封侯,三家同是归晋,为何差别这么大?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随着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画上了句号,这便是"三家归晋".对于三家的亡国之君,司马家给予的封号是不同的.其中魏帝曹奂被封为陈留王. ... 刘禅投降后写下3个字,司马昭看后大笑:免死! 真正的智者,往往不是从表面就看得出来:有句话说:"大智若愚",形容一个人看似愚笨但其实有大智慧: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刘禅,他是蜀汉的后主,因为从小一直表现得很愚笨,因此小名叫做阿斗 ... 魏蜀吴三国中,为何只有蜀汉存在宦官专权?这或是刘禅的聪明之处 蜀汉在诸葛亮逝世,魏延和马岱火并,让刘备带来的外来派在政治上彻底边缘化.军事只能靠姜维以诸葛亮指定继承人的名义,以继续北伐的方式稳固军权.但是朝政上外来派已经算是全军覆没,身居高位的几个都是本土派,蒋 ... 曹操刘备孙权的接班人不行?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泻@悟空小秘书 药. 不能说是曹操.刘备.孙权的后人不行,其实他们的后人也不算差了,哪怕是被三国演义塑造成白痴皇帝的刘禅,其实也不能说就真是个傻子. 先说曹操的后人.在曹操的几个儿子里, 曹丕的政治素 ... 刘禅投降后写下3字,司马昭:免死,群臣不解,司马昭:你倒着读 公元220年,天下三分,曹魏.蜀汉.孙吴三分天下,从此汉朝灭亡.曹魏.刘备.孙策作为三国时代天下格局的奠基者,都是当时天下雄杰,有名世之才.不过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他们的后代都会被一个当时名不见经传 ... 第一百一十二个故事——致清明的第十二封信 清明: 希特勒年轻卖过画,林肯年轻失过业,达芬奇忙着画鸡蛋,毛主席年轻的时候在第一师范读书,做过北大图书管理员.那么你呢?你现在正做什么. 这些年过去,你从一个孩提成长为一名青年,你从懵懂无知到初识人 ... 第一百二十二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二十二封信 清明: 人活着得争一口气,何况在人口密集的今天. 热带雨林树木都很高,树与树之间疯狂的压榨和挤压彼此的生存空间,就为了呼吸那么一口氧.所以有的树冠高耸林立,有的矮小低垂.那些树木不仅上层空间不放过,而 ... 第一百三十二个故事——致清明的第三十二封信 清明: 做人生当慕容复,死亦鬼雄又何妨. 歌尽桃花万世夸,不及灯下书三行. 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里,喜欢乔峰.段誉.虚竹这等豪气干云的英雄很多,讨厌慕容复.鸠摩智.慕容博这厮野心磅礴的奸 ... 第一百四十二个故事——致清明的第四十二封信 地坛的孩子史铁生曾经说过,感冒的时候,才知道不感冒的好.人往往在经历某一个阶段,会想另一个阶段的样子.放眼当下的我们,处世之余倍尝艰辛,也依然幻想着美好,怀揣着青春的梦,做一场千秋.在不明白珍惜和珍贵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防止中年油腻手册 首次读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是刚上大学那会,那时候觉得这本书奇好,特别适合高中生和刚上大学的学生看.朱光潜用12封短信,阐明了12种"常识"或者"思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抄(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抄(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抄(一)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摘抄(一) 《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练习题(答案版)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叫 .(富兰克林) 2.从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 和 <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每封信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梗概 <一 谈读书>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了一岁,你感觉的敏锐力便须迟钝一分. 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