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浊世避患害:全生保身是道家的一个核心命题

全生保身是道家的一个核心命题,体现了道家重视个人生命与个人自由的特点。庄子在《养生主》中论述了养生的一些重要原则。其核心观点认为,保养精神是养生的最核心手段。
庄子使用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养生根本法则在于“依乎天理”、“因其故然”。生命有其客观的结构和规律,我们养生一定要依循生命体本身固有的结构和运动变化程序,不能违它的自然的本性。人生的福祸寿夭都本于天然,如能依乎天理葆养天真就能得福得寿。反之,就要招致祸害。
依乎天理,因其故然,就要求我们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人的生死是有常的,该他来时,他便应运而生,该他去时,他便顺势而死。一切都有定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理解了这些道理,就能做到生而不喜、死而不哀了。所以,庄子老婆死后,他不仅不悲哀,反而鼓盆而歌。
老聃死,秦失吊唁,只哭了三声就出来了。在秦失看来,老聃之死,是生命依循天理的必然结果,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况且,老子的死并不意味着其精神的结束,他的肉体虽然死亡,他的思想必将永存。即“指穷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人身逢乱世之中,如何实践全生保身的原则呢?你看那祭牛,因其有用被作牺牲祭祀神明或祖先,不能全生。所以,要实现全生就要做到无用。栎社树因其无用而匠人不顾,不受斤斧,才能长得大蔽数千牛。所以,懂得无用即是大用的道理,才能实现在乱世中全生保命的目的。
《人间世》论述了现实的险恶,人生活于其中,若要避害全身,必须摒除名利之心,使心灵达到空明的状态,做到不论哀乐都不能改变心境,心知事情的结果无法预料仍然安心去做。其次,就是实践无用之大用的原则,他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有时候仅仅实践上述原则仍然不能实现全生保身的目标。这时就需要更为圆滑的处世原则:既不能表现得有用,又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即“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关龙逢、比干被杀,都是由于他们有才德,名声大。为君王做事,成功与失败都要遭到祸患。做官当政是极端危险的。所以,庄子一生都远离政治,不愿做官。生当“仅免刑焉”的乱世,远离政治是全生保身的一项重要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