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学习技术:图表信息类大题解答策略
随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变化,考查学习能力立意的综合题不断增加,有些考生感到“不适应”、“难度太大”。尤其是图表信息的大量引入,“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为使考生“从解题到解决问题”、“从做题到做事”,高考命题要求使用全新的素材,所以命题人多从新近出版的国际科学期刊翻译选用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为背景材料,“陌生度”极大,你和你的中学老师很难预先猜到。
所以,考场上就只能靠你的能力和勇气去做了。
第一,不能怕。
你难他也难、你新他也新。狭路相逢勇者胜。
题目做不出来(做不完)是正常的。然而,面对一道新题目,因为害怕连看都不敢去看,则是傻子行为。
第二,不追求满分。
好学生往往有好学生的弱点,那就是任何考试中总想得满分。
有这种心理作怪,当看到大题里面有一道半道小题不会时,心里就开始发慌,结果思维受到抑制,连本来能够做出的也做不好了。
这样的新素材背景题目,命题人设定的就是难题类,本不想让你得满分的。所以,我们在考场上也就“尽人事、听天命”,能拿多少就拿多少吧!
人生也是如此,很多时候贪多求全往往反而一点也得不到。
想想看,即使最顶尖的高校,录取线也不是满分嘛。高考满分750,他们何时录取线超过700过?没有。至多也不过690 嘛,在这样的年头里,你也还有60分的扣分余地呢。
第三,读第二遍时才下手写。
大题都是这样,解题所需的信息不一定在题干里都给全了。很多重要信息往往隐藏在后面的问句中,或者,命题人由于不小心说不定在何处写出了有暗示作用的文字。
所以,一定是在读完整道大题(包括所有小问的内容)后才开始从头书写答案。
第四,分析图像有技巧。
图像有“三看”—— 看横纵坐标含义、看曲线走势、看关键点(“五点”: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
比如滴定曲线的起点pH,代表着尚未滴加碱(酸)前溶液的pH,结合所给酸(碱)浓度,可迅速判断被滴液是强酸还是弱酸,并进而计算其电离常数;转折点(突跃点)对应于所用碱(酸)溶液的量,是计算滴定结果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看图像时,要抓主要矛盾,不被无关因素忽悠。
例如,2012年某省的一道高考化学题如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正确选项为A。
此题的C选项是命题人故意设置的一个干扰项。图像中给出了2个变量:溶液的pH和起始浓度,根本上导致降解速率增大的因素是pH低(溶液酸度大),而非起始浓度小(你学过的基本常识是“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当然,此题的D选项还告诫我们,看图像要全面、细致,如果看不到纵坐标左侧的“c(R)/10-4mol.L-1”,而只是按照右边图像中数据计算,你就被忽悠了。
对于表格数据组的处理,需结合平日所学理论进行横、纵对比,寻找变化规律。有时,需要结合前后文里所给的数据通盘考虑。
例如:2013全国II卷考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其中(3)中②问的a值计算,是依据题干表格中 4 h 时的数据进行的,并非依据此小题表格的数据。而按照规律推算12 h 时的c(A),则需要你依据 0、4、8、16 h 时的数据首先“看出”此反应具有半衰期特征,然后推得,并非简单计算推理。
从众多数据里看出规律(归纳概括力)这一点是我国教育自古以来的弱项,所以特别需要通过考试引起教育界普遍的重视。
第五,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冥思苦想,记得回头再读原题。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题目也是一样“题读百遍,其义自现”。
人的暂时记忆量非常有限,只看一遍题是不可能记住所有信息的,有些信息在你读第一遍的过程中会被完全无视(遗漏掉)。然而,没有这些必要的信息,你对题目的理解一定会发生障碍。这时,只靠冥思苦想是不管用的。
所以,你要记住!百思不得其解时,务必再重新读一遍原题!
当你猛然看到那曾被无视的关键信息时,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片光明之感。
* * * * *
其实,以上策略只不过是临时“抱佛脚”的权宜之计,它能够让你在遇到这类题目时心情略略平静一点,敢于下手,拿到一些分数。
要想在尽短的时间内答好这类大题,根本上需要的是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需要通过自身切实地投入学习过程(独立阅读、思考、深究),不断体验、反思、调整才能够获得,非一日之功。
对于高三同学而言,你在高考前唯一可能训练提升这种能力的机会,便是舍得花时间,认真、独立地做好每一道新题,不要静等别人给你讲解,也不要“为提高效率”而着急去翻看答案。
阅读此文真正得益的不只是高三学生,低年级学生应该获益更大——为提升学习品质,不至于到高三才想起“临时抱佛脚”,从现在起,好好阅读、深入思考和钻研你的教科书吧!最好在老师讲解它之前。
请读者诸君尊重原创勿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