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原文: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第一部分: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道常无名,道的用是变,也就是佛家讲的无常,它不永恒固定,随时都在变
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这个朴字,代表道的原始运用,最初的运用,最细微的运用,臣字是指降服,虽然这个“朴”看起来很小,但天下却没有人可降服它,《道德经》里的部分章节都是很好理解的,但如果我们能多角度去看,多方面去体会,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我们在处事的时候,既需要放眼未来、谋于大局,也需要着眼细节、立足当下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如果侯王真懂得“朴”的应用,懂得“守朴”,能够合理运用那一点原始的运用,那万物就由他做主,都会归依于他
第二部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遇到天气干旱
想要下一阵大雨解除旱象,就要天地相合,阴阳交会,也就是地气上升,碰到高空的冷空气,才会下雨,天气干旱所下的雨叫甘露,又叫甘霖,上天下雨是平均的、公平的,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获得,比如说,甲地要晒谷子,不要下雨,但乙地水源枯竭,人民没有水喝,需要下大雨,结果需要与不需要的地方,都一起下雨,在需要人看来就是甘露,在不需要的人看来是就霪雨成灾,但是天地是无心的,因为无心才不会因个人的意愿,而选择下雨或不下雨,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朴实,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是自然对待任何一个人,都是一视同仁的,都是公平的
第三部分: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始制有名,名是指刑名,代表法令,代表制度;换句话说,名代表着人类文化观念的成立,人类有了教育、有了文化,接着一大堆的办法、理论都出来了
夫亦将知止,理论越多,社会越乱,要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人类越文明,社会的思想就越混乱,于是就会盲从,不晓得如何才好,这一点正好与前面章节所提到的不尚贤,大道废有仁义等内容相契合,认为文明的发展要适可而止,过分的发展,会变的尖锐,就会滋生出很多不良的现象
第四部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如把譬字移到下面来,成为道之在天下,譬犹川谷之于江海,就会更容易理解,道在宇宙的作用,就像川谷之于江海,下雨时山上的水流到溪谷中去,溪谷中水满了,就流到河川,最后一切归之于大海,也就是说,天下不论什么事情,皆要归之于道,道从形而下的用,又回到形而上的道体,所以才会有前面章节所说的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