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汽车经销商和厂家相爱相杀的故事

从跟厂家签下合作协议的那一刻起,犹如男女之间确定了恋爱关系一样,汽车经销商与厂家会瞬间成为亲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厂家真心希望经销商车卖得越多越好,经销商则希望厂家能越做越大,希望区域经理能天天在自己那里坐镇指导并给予资源支持。
在那些亲密关系的表现中,最明显的便是经销商对于驻点业务员和区域经理的态度,那可是吃好、喝好、玩好,送别时更是礼物装好!有甚者,一些经销商招聘有专门的漂亮女业务员,安排其特别的使命就是全力陪好厂家来的领导。
可是,随着市场的变淡,再甜蜜的关系也有走向分手的一天。人们都知道,男女之间的分手总是充满着各种的故事情节,有友好分手的,有因爱生仇却又藕断丝连的,也有桥归桥路归路从此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的。其实,经销商与厂家之间一样,终止合作也有着各种复杂的情节,历来就不缺从相杀到相爱的狗血故事。
代销时代的偷车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商业资本真的连胳膊都算不上,而工业资本绝对大多称得上合格的大腿,也就是说经销商基本上都是资金有限,而厂家却资本雄厚,所以经销商与厂家合作非常流行的一种方式便是代销。
所谓的代销,就是经销商向厂家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厂家将车辆摆放在经销商提供的场地进行销售,经销商卖完车之后再向厂家回款。当然,为了规避风险,厂家往往都派驻有自己的业务员对经销商进行着名义上的指导实际上的监督,驻点业务员掌管一套车钥匙和合格证手续,经销商掌管另外一套车钥匙。
在那个年代,驻点业务员与经销商之间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极其丰富和精彩的,比如说若双方关系融洽的话,那些所谓的商品车甚至可以开出去搞搞营运合理的“赚一些外快”,但厂家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发生往往会不断的派出市场督导人员到各地进行巡回检查。
经销商和厂家的关系,虽然一定程度上受个人关系的影响,但总体来说还是受市场因素影响更大,毕竟厂家要的是销售业绩。如果一家经销商连续3个月以上不卖车,厂家领导肯定会要求驻点业务员另觅新的经销商,这就意味着经销商与厂家合作关系的终止。
按理,双方终止合作前,厂家将车辆调走,将保证金退给经销商,好说好散没什么可说的。但实际上,由于经销商交纳的保证金实在太少(不足一万),大多只是象征意义,这种以少量资金占有超值车辆资源的买卖,谁得手后都舍不得轻易放掉。所以,经销商意识到厂家要撤点之后,往往会千方百计的予以阻挠,不让厂家将车辆调走,这时候就会上演厂家驻点业务员偷车的故事。
1998年夏天,某汽车品牌要撤掉哈尔滨一家经销商,意图被经销商提前获悉,驻点业务员一直找不到调走车辆的机会,只好向领导求援。市场督导阿友受公司委派,赶往哈尔滨予以协助。阿友到达哈尔滨之后,先秘密找好一家新的经销商,并约好某一天要求他们派驾驶员来协助调车。
接下来,阿友就有事没事去跟经销商的看门老大爷聊天,一来二去双方便成了忘年交。一天傍晚,经销商的工作人员都下班之后,阿友拎着瓶白酒和一堆凉菜跟老大爷推杯换盏喝开了,几两白酒下肚之后,驻点业务员带上新经销商的驾驶员打开大门,急匆匆的将车开走了。
当然,这个情节算是文明的了,毕竟属于“智取”,据说还有更狗血的故事,是经销商提前将钥匙、手续全骗到手,厂家人员只好如电影里的情节一样,用铁钩打开车门,然后拆开方向盘,找到点火开关的两根线进行启动将车开走。
经销时代的广告牌拆与不拆
事实上,进入本世纪后,中国的汽车市场就逐渐的没有了代销这种合作模式,取而代之的基本上是经销。所谓经销,就是经销商要先向厂家交纳一笔信誉保证金(10万起),而后向厂家打款进车,库存规模需达到厂家要求。
这样的合作关系,对于厂家来说,基本上没有风险可言,即使终止合作的话,完全能够做到好说好散,但是,现实中总有一些意外。
2003年,江西南昌一家经销商在经营了两年之后,由于没赚到钱,加之几个股东之间经常闹意见分歧,便向厂家提出终止合作的申请。其时,经销商手里还有8辆库存车没有消化掉。
厂家与经销商双方财务人员对好所有往来账目后,厂家将经销商的30万保证金退给了经销商,这也就意味着双方的合作关系彻底终止。不到一个月,该汽车品牌在南昌又找了另外一家经销商,新经销商向厂家打完保证金、车款之后,新车也发到了店里。
就在新经销商准备进行线下活动推广时,他们发现那家已经与厂家终止合作关系的老经销商店门头的广告牌仍然没有拆除,且店里摆放着8辆车进行销售,这显然有违跟厂家签订的区域独家代理协议。新经销商很快便将这一情况反馈至厂家,厂家知悉后第一时间跟老经销商进行了交涉,要求他们马上将门头的广告牌予以撤掉,否则将向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进行投诉。
可老经销商说,咱还剩下8辆车啊,怎么着也得卖出去,不能白白占压资金啊!要我拆广告牌可以,你让新经销商将我这8辆车给收了!厂家领导一琢磨,觉得老经销商也在理,便跟新经销商进行商量,最终,新经销商为了保持形式上的独家代理,花钱将老经销商的8辆车收了,事情算是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
但关于这个广告牌的问题,现实中确实有经销商因爱生仇,故意不拆,从别的地方调车来扰乱价格,搞的新经销商头疼,不得不向工商局投诉。
三方协议时代以假乱真
所谓的三方协议,是指经销商、厂家、银行三方共同签订合作协议,厂家将车辆发给经销商,经销商将车辆合格证压在银行,银行为经销商办理承兑汇票,经销商每卖出一辆车将车款存至银行,银行将合格证发给经销商。从理论上说,这种关系对于各方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也没有什么风险。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再完美的协议或者制度也会存在漏洞。
2004年,天津一家汽车经销商通过三方协议跟国内一SUV品牌合作得还算愉快,可不知道老板是干什么别的生意还是啥,总是在卖出车辆后时不时有意或无意推迟向银行存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慢慢的,这个窟窿就越来越大。
一天,区域经理到天津进行库存实车盘点时,发现少了10辆车,这可是大事!马上将驻点业务员、银行联络员叫到一起,进行进一步核查,最后发现这10辆车实际上早在1个月之前就已经销售出去。再去车管所调查,发现10辆车已经上好牌照。可合格证不是在银行吗,这个牌照又是怎么上上去的呢?你说奇怪不奇怪?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区域经理与银行人员一方面做好了向公安报案的准备,一方面找到经销商老板,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一听说要向警方报案,经销商老板赶紧说出了实情,原来他在另外的生意上赔钱了,急需资金周转,这10辆车销售出去后,他就将车款挪用了。至于没有合格证上牌,他坦言是提前将合格证扫描在电脑里了,去打印店进行彩打,彩打的质量很高,足以以假乱真,车管所根本就没有发现那用于上牌的合格证是假的。
出了这种情况,三方协议自然难以继续,经销商最终从别的地方找来资金向银行还足款项后,三方协议解除。
车市寒流时代集体维权
2018年中国车市寒流来袭,经销商与厂家之间因爱生恨的情节达到高潮,那种单个经销商与厂家发生的分手故事已经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屡屡发生的经销商集体维权事件成为人们哀叹车市大洗牌确实无情的触点。
2018年5月,某泰汽车17位广东地区的经销商集体跑到某泰位于山东临沂的生产基地进行维权。
2018年11月,某沃51家经销商集体发函给某沃汽车,函中显示了经销商的六个控诉,经销商提出的诉求是,全额返还建店补助、保证金、返利、销售款等;对亏损予以补偿。
2019年4月23日,来自全国百余家某速经销商的代表,聚集在位于北京顺义区的某集团门口维权。从4月18日以来的五六人,到23日的八十余位,维权的人数逐渐增加,维权者手持“**还钱”的标语,并不时喊出口号。
2020年5月19日,来自某豹的全国40多家经销商,齐聚湖南永州的某豹总部,开启了他们的漫漫维权路。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经销商被逼走上集体维权这样的漫漫长路,实在让人们不得不感叹,看来汽车行业洗牌带来的现实着实是残酷啊!现在的汽车经销商们也真是不容易啊,所以,斗子侃车在此也呼吁广大潜在购车用户,买车时别再砍价了,你就痛痛快快掏钱买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