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剁尾巴猴
这是村庄物语第273篇原创推送
一般来说,猴子总是与山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皖北一地,一马平川,跟猴子该是无缘的。
但也不是绝对。皖北农人对猴子,也并不陌生。农闲时,有那“北乡(北方)”的耍猴人,带着他的小猴子,在皖北乡间走村串庄,混点儿口粮;农家人尤其是孩童们,也都赶来看稀奇。
一来二去,他们对猴子这个古灵精怪,也就熟悉了。猴子敬礼,还知道给看的人作揖,还有那龇牙咧嘴的模样,一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许是小猴子好玩的神态,打开了皖北农人的想象空间,他们随口创作了一句俗话——
剁尾巴猴。
猴子本就活蹦乱跳,少有那“老实气(安稳姿态)”。更何况把它的尾巴剁下来呢?它就更没有一点儿“老实气”了。躁动,不安,蹿跳的频率和速度更快了。由此,拿它来比作某一类孩童,是不是更贴切呢?
有的孩子,天性活泼爱动。手不使闲,这摸摸,那碰碰;脚也不闲着,蹦到这,跳到那。一转眼,不见了身影;再一转眼,又在脸面前晃悠。扮鬼脸,摸这踢那。叫他老实一会儿吧,磨破嘴皮子也不见效。就好像安静一小会儿,对他,是个莫大的折磨。旁边的大人们就说,就像个“剁尾巴猴”。
于孩子而言,“剁尾巴猴”一语,褒贬杂糅其中,还捎带着有那么一点儿怜惜之情。
确实,孩童的活泼,有些可恶,更是可爱。“剁尾巴猴”的孩子,一下子安静下来,斯斯文文地坐着,不吭不响,“萎猫(生病的猫)”一样,那很可能就是生了病。大人们呢,反而着急忙慌地去试一试他的额头,烫不烫。
孩童的爱动多动,有些可爱。而有的成年人也像个“剁尾巴猴”,则一点都不可爱了,相反会受到旁人的厌恶,甚至憎恶。因为他的存在,别人会有一种明显的不安全感。不是东西莫名丢失,就是物件遭到了毁坏,而且还找不到肇事者。一转脸,他又不在现场了。
因此,成年人中的“剁尾巴猴”,皖北村人都防着他。人前人后议论起来,言语中多是奚落乃至厌恶。
也是。“剁尾巴猴”的孩童,那是天性使然,可以原谅的。一个大人,就该学会稳当,稳重,办事就该稳妥。再“剁尾巴猴”下去,“留不住砣(停不下来)”成了习惯,脾气不变,性子不改,总归算不上好事情。那是因为,他有自己正经的分内事要做。而正经的分内事,就得有正经的姿势。一味地甘当“剁尾巴猴”,他的未来和希望,可能就会化作泡影。